正文复制
【会员享300最新资料/每天稳定更新】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23 年/9 月/25 日/第 004 版创新园区
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同时发力
成都高新区:科创高原再筑高峰
本报记者 李争粉 特约通讯员 崔颖
累计培育上市企业 62 家,其中科创板 10 家;经认定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超 4300 家;累计建设国家级创新平台 66 家,聚集各类人才超 75 万人⋯⋯
今年以来,成都高新区围绕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同时发力,高举创新发展旗帜,聚焦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以科技创新体系为统揽,以中试跨越行动计划为“ 1 号工程”,构建“ 人才链(PI)—创新链(IP)—资金链(IPO)” 创新模式,支撑产业升级发展,交出了一份高质量发展的靓丽成绩单。
优化科技创新体系
创新成果转化有力有效
9 月 8 日,在成都高新西区光显柔谷产业园,成都辰显光电有限公司 TFT 基 Micro-ED 生产线奠基仪式在这里举行。该项目是全球首条 TFT 基 Micro-ED 生产线,标志着成都高新区在推进新型显示产业“ 建圈强链”、打造“ 世界柔谷” 的目标上又迈出重要一步。
作为中国大陆第一家专业从事 Micro-ED 自主研发、规模生产和市场销售的高科技企业,成都辰显光电有限公司致力于成为全球 Micro-ED 显示领域领导者。今年 8 月,辰显光电成功点亮国内首款 P0.5TFT 基 58 英寸 Micro-ED 拼接屏, 采用 25 微米 ED 芯片, 实现 10bits 色深、 240H的高刷新率以及 500000∶1 的超高对比度。
“ 辰显光电 Micro-ED 项目将在设备、材料方面为显示产业上下游带来重要机遇,进一步补强成都高新区新型显示产业生态,形成国内领先的 Micro-ED 产业聚集区。” 成都高新区电子信息产业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辰显光电瞄准世界前沿勇毅创新,为新型显示产业的未来发展加码助力,而这仅仅是成都高
新区科技创新助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
据了解,今年以来,成都高新区打破创新“ 舒适圈”,优化顶层设计,探索重构科技创新体
系,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有力有效。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成都高新区新增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 2 家,累计建设国家级创新平台 66 家,相继落地北京大学成都前沿交叉生物技术研究院、清华芯华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新增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2 家, 线上线下在孵企业 1.7 万余家; 入库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超过 2700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突破 4300 家;16 家企业上榜长城战略咨询 2022 年中国独角兽和潜在独角兽企业榜⋯⋯
成都高新区科技创新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 成都高新区坚持以实现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以提升区域自主创新能力、优化区域产业结构为核心,坚持以营造生态为基础,通过及时迭代机制,发现领军人才、前沿技术,坚持引导重点、搭建平台、整合资源,实现产业集群成链,发挥乘数效应,推动创新链(IP) 、产业链(IC) 、资金链(IPO) 、人才链(PI)深度融合,探索构建知识创造迭代活跃、领先技术加快转化、领先产品持续涌现、主导产业集群成链、城市标签级科技领军企业引领发展的区域自主创新体系。”
同时,成都高新区准确把握X中央和四川省委、成都市委关于科技创新、现代化产业体系建
设的决策部署,找准成都高新区在发展全局中的突破口和着力点,谋划建设产业科技创新中心。
第 1 页 共 4 页
【会员享300最新资料/每天稳定更新】
强化产业与科技融合发展,聚焦强链补链和技术创新,谋划通过“ 6+X” 火炬调度机制和“ 5+N”产业生态建设,一手抓现有产业科技成色,一手抓前沿产业培育壮大和未来产业加速孵化,推动实现产业链自主可控,支撑产业升级发展,布局发展未来产业。
首创“ 中试+” 生态理念打造中试首选地
一手抓科技创新,一手抓成果转化。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同时发力,已成为成都高新区
探寻高质量发展的硬核支撑。
9 月 5 日,位于成都高新区未来科技城的天府绛溪实验室先进计算前沿研究中心举行智能协同计算技术工作推进会,标志着智能协同计算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在天府绛溪实验室正式落地运行。
据悉,智能协同计算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是由国家机关布局建设的科技创新平台,于 2023 年 4月获批成立。该实验室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任务,旨在打造智能协同计算技术领域的科技创新特区和开放协作平台,最终建成智能协同计算技术领域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作为四川省批准成立的首批 4 个天府实验室之一,天府绛溪实验室兼具新型研发机构和科技成果转化创新平台双重“ 身份”,而成都高新区承担建设的另一个天府实验室——天府锦城实验室(前沿医学中心)则聚力攻坚生命健康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建设“ 研究—转化—产业化” 生态,目前 30 万平方米载体已竣工。
除了推动国家实验室等创新平台建设,如何让更多科技成果从“ 实验室” 走向“ 生产线”,破解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 两张皮” 问题,成都高新区也在积极探索,大胆尝试。
今年年初,成都高新区发布中试跨越行动计划 5 年行动方案,推出中试十条政策,在全国首
创“ 技术研发+中试平台+专业孵化+天使基金+应用场景” 五位一体的“ 中试+” 生态理念。
作为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环节, 中试平台不仅能聚集人才和项目, 帮助科技成果转化跨越 “ 死亡谷”,更能赋能产业,提升现有产业能级,孵化未来产业。
值得一提的是,成都高新区开创性地提出“ 瓦特式人才+市场化投资运营+科创团队” 中试平台建设模式。“ 瓦特式” 核心人才系指具备科研思维的工程师,能链接科学与工业、技术与生产;该中试平台模式要求需有市场化投资主体,如资金、产业链等资源丰富的链主企业、专业机构、科技园区等,且地方国有平台公司参股不超过 50%、不控股。另外,中试平台还需聚焦产业细分领域,链接高校院所创新团队及成果。
目前,成都高新区已完成全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