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会员享300最新资料/每天稳定更新】
德州日报/2023 年/9 月/19 日/第 006 版特刊
探索X建引领、全民参与和多元发展的乡村振兴路径——
王凤楼镇以“ 四坚持” 实现“ 四突破”
本报记者 宋延涛 本报通讯员 张越 祝风齐
《诗经》有云:“ 凤凰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 意即,凤凰鸣叫示吉祥,停在那边高冈上。高冈上面生梧桐,面向东方迎朝阳。
凤鸣示吉,王凤楼镇的得名,就源于一个“ 凤栖玉楼” 的传说。有凤栖此,地灵人杰。新时代的王凤楼人,在新一届X政班子带领下,昂扬进取、踔力奋发,攻克一个又一个难关,夺得一个又一个胜利。
近年来,平原县王凤楼镇以“ 一件事、一群人、一条心、一起拼、一定赢” 的团队精神,按照“ 组织联建”“ 产业联兴”“ 治理联动”“ 民生联享” 工作思路,积极推行村X组织“ 跨村联建”,推动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增收致富,全力打造乡村振兴新样板。
坚持多元发展 实现产业振兴新突破
9 月 8 日,记者走进柴家庙村蔬菜种植大棚,40 多名工人正紧张地忙碌着。“ 我们合作社种的西瓜,都是吊着长的⋯⋯” 柴家庙村X支部书记赵仲利拿出手机让我们看了一段抖音视频。“ 我们拍的蔬果视频在网上点击量很高,好几个蔬菜水果经销商找我订货。今年头茬已经收过去了,到年前我们再种一茬。”
视频流量高得益于柴家庙村X支部领办合作社“ 种植+养殖+设施蔬菜” 多元发展模式。
柴家庙村与登海道吉种业公司达成合作,种植了 100 亩科研玉米,收获的玉米归合作社,每亩还能另收实验费 800 元。利用中央扶持项目资金,建设了 3 个高标准蔬菜大棚,又利用合作社盈余的资金,投资 20 万元,发展起了肉牛繁育项目。
这样一来,土地合作社产生的秸秆可以作为饲料供养殖项目使用,养殖项目产生的粪便成了有机蔬菜的主要肥料,最大限度地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打造“ 种养结合” 绿色循环生态农业,形成了“ 种植+养殖+设施蔬菜” 的多元发展模式。
2022 年以来,按照打造西部特色种植示范带的产业规划,王凤楼镇整合各项资金共计 406 万元,在柴家庙村新建 100 亩高标准蔬菜棚。今年 9 月底,将在曹庙村建设 120 亩蔬菜大棚,加上各村庄原有大棚,西部千亩蔬菜产业园已初具规模。
为提高蔬菜附加值,柴家庙村牵头周边从事蔬菜种植的 6 个村庄成立了平原县薪火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对蔬菜种植实行统一供种、统一施肥、统一管理、统一销售,注册“ 菜佳妙” 蔬菜区域品牌。去年春节期间,公司推出的蔬菜礼盒深受消费者欢迎。 “ 接下来我们还要建设蔬菜交易市场,聚人气、聚财气,把我们镇的蔬菜品牌做大做强。” 谈到未来,赵仲利信心满满。
创建“ 吨半粮” 示范区,扛牢粮食生产大旗。今年以来王凤楼镇积极对上争取有关政策,获批 6.61 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目前项目已全部完工,清挖疏通沟渠 78 千米,形成了“ 旱能浇、涝能排” 的灌排体系。借助X员培训、农技下乡等方式,累计对种粮大户、合作社理事长、家庭农场主等群体开展种植培训 20 余场次。“ 我镇共有耕地 12.6 万亩,其中实现规模经营的达
1.83 万亩,土地流转+基础配套+科技种田的农业生产模式是我们创建吨半粮示范区的最大底气。”
王凤楼镇X委委员辛明超说。
另外,该镇 2021 年引进投资 1900 万的财金粮仓粮食安全产业联合体项目。项目日烘干粮食
1000 吨,可储存粮食 10000 吨。2022 年该镇 15 家合作社与项目方签约开展订单种植,平均每家
第 1 页 共 3 页
【会员享300最新资料/每天稳定更新】
合作社增收 10 万元。
坚持全民参与 实现生态宜居新突破
2019 年 12 月 31 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公布了第二批 3639 个国家森林乡村名单公布,王凤楼镇西杨在兹庄村赫然在列。
走进西杨在兹庄村,处处白墙红瓦、绿树成荫,路旁是花开正盛的月季,整个村庄仿佛一个
大公园。
王凤楼镇组织委员祝风齐告诉记者,西杨在兹庄村不光绿化环境全镇第一,村民门前五包做的也是最好的。村民主动参与人居环境整治的热情特别高,人人都把村子的卫生环境当成自己家的“ 家务事”,不少村民还主动在道路两旁栽花种草,利用房前屋后闲置土地建成蔬果园、小花园,呈现出一派干净整洁、郁郁葱葱的乡村风貌。
建设美丽乡村、改善居住环境是群众的殷殷期盼。王凤楼镇镇域面积大、自然村数量多,人居环境整治并非易事。“ 群众呼声就是我们的工作方向,人居环境整治不达标我们绝不收兵。” 镇长贾兰群承诺。为此,王凤楼镇成立专项领导小组,X政负责人担任双组长,班子成员包片负总责、机关干部包村强指导,联合体书记同X委政府签订责任状。同时,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