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会员享300最新资料/每天稳定更新】
青岛日报/2023 年/4 月/2 日/第 001 版
实施“ 三社一司” 集成改革,把农民组织起来
西海岸新区大场镇:打造新时代共同富裕镇域样板
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王凯
如何在保持农民与土地关系、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让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是乡村振
兴面临的最重要的课题之一。
眼下,一场改革正在青岛西海岸新区大场镇铺开。
谁来种地、怎么种地,如何就业、到哪就业,乡村如何宜居宜业,农民怎样富裕富足——聚焦“ 人、地、房、钱” 四个要素,大场镇通过X建引领,推行了农地托管、就近就业、盘活农房、共富公司等多项集成改革。这些改革措施,立足于以农民的再组织化,破解阻碍乡村高质量发展的多重困境。
作为西海岸新区的“ 粮囤子”“ 菜篮子”,大场镇正力图重构人与地的关系,打造新时代共同富裕的镇域样板。
土地大托管,大家都有收益
北邻沈海高速、南靠 204 国道,连绵上千亩的土地上,越冬返青的麦苗长势正旺。一眼望去,只有几台喷杆式植保机静立在田中。
“ 这片地都是我们营楼村的,现在全部由同富勤耕农业机械专业合作社进行全程托管。” 营楼村X委书记赵记茂告诉记者,营楼村已经托管土地 3160 亩,基本实现了“ 全村一块地”。
以营楼村等为试点开始进行的农地托管改革,是大场镇这次改革试验的第一环。土地托管不改变土地承包经营权和种植项目,在有效避免耕地“ 非粮化” 的同时,将农民从繁重的田间劳动中解放出来,使其更多投入到务工经商之中。
按照托管协议,村民每亩地可获得 700 亩小麦或时令小麦价格的收入,旱涝保收。“ 我家 6亩地都托管了。自己种地挣不了啥钱,这样地没荒还不用管,又能倒出空来打工,省事多了。 ”营楼村村民孟召兰说,丈夫做木工一天能挣三四百元,今年可以安心出去干活了。
土地托管的基础是连片土地。营楼村集体先“ 预流转” 农户土地,通过“ 归并置换” 将“ 小田并大田”,再统一实行全程托管。在这个过程中,原来小地块之间的田垄、沟壑、道路等被填平,整理出的农田面积多出 10%以上。“ 一百亩地分下去也就剩下八十几亩,反过来就多出十几亩,多出来的地收益归村集体所有,光这一块就能增收 20 多万元。” 赵记茂说。
政策性补贴、规模化作业节约成本、每亩小麦剩余产量和二季玉米收成,合算下来,同富勤耕农业机械专业合作社同样收益不小。“ 喷杆式植保机六万元一台,臂展 18 米,一天能打药 300多亩;机器镇压让土地更紧实,能更好保墒抗旱⋯⋯” 同富勤耕农业机械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姜永战说起种地来滔滔不绝,“ 靠科学种植、规模化作业,我们比村民自己种成本更低,也更高产。”
同富勤耕农业机械专业合作社现在有各类农机 2000 台套,社员有 110 多人,去年营收超过
600 万元。最近,姜永战正在进行植保机飞手培训,忙得不亦乐乎。
农民有保障、集体有收益、合作社有利润、粮食有安全,这种农地托管模式正在大场全域推广。以营楼村为起始,大场镇去年成立了同富田园专业合作社,整合吸纳全镇 93 家农机大户、家庭农场等土地托管服务主体,集聚 300 余名农机手、2800 余台农用机械,已为全镇 4.8 万亩土地实行全程托管服务或环节托管服务。
平台化就业,家门口有活干
人地关系理顺后,农民从田地脱身出来,如何就业成为当务之急。大场镇通过创办同富劳务
第 1 页 共 3 页
【会员享300最新资料/每天稳定更新】
合作社,将拥有“ 一技之长” 的村民组织起来,改变了原来自发无序的流动就业方式,以就近就业实现了农民就业的组织化。
“ 我们设计开发了同富劳务管理平台和小程序,企业发布招工信息,合作社科学匹配岗位,社员接单上岗,尽可能解决就业供需不衔接、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 青岛同富劳务专业合作社副理事长李祥华说,大场附近有不少项目建设带来的就业机会,社员也以就近就业为主。
记者看到,大场镇同富劳务平台上实时显示着企业入驻总数、累计招工劳务总数、社员统计、工作状态统计、当前空闲人数等各项数据,可视化呈现清晰明了。李祥华介绍,目前平台已有 43家企业入驻,加入社员 256 名,社员工作比例基本维持在 80%以上,务工时长比以往平均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