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广元日报/2023 年/8 月/2 日/第 005 版蜀道清风
以热血青春之名 赴乡村振兴之约
——市纪委监委驻青川县木鱼镇铁炉村、板桥村工作队帮扶侧记
广元日报全媒体记者 吕梅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广元地处秦巴山区、川陕甘结合部,更需要有知识、有理想、有抱
负的年轻人投身其中,让青春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
在市纪委监委,有这样一群年轻人,平均年龄 29 岁,且都拥有高学历。他们参加工作后,没有选择坐在办公室,而是将办公桌搬到了田间地头,用汗水浇灌基层土壤,用知识托起乡村振兴。他们就是市纪委监委驻青川县木鱼镇铁炉村、板桥村工作队。
2021 年 5 月,市纪委监委向联系的铁炉村、板桥村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助力乡村振兴。
两年来,工作队成员虽有变动,但那颗炽热的帮扶之心从未停止。
驻村工作已开展两年多,7 月 25 日,记者来到青川县,见到了板桥村第一书记李虎、队员赵志毅,铁炉村第一书记李应垒、队员马小天,听他们讲述乡村振兴故事。
看产业 欣欣向荣 振兴道路越走越宽
从板桥村村口沿着新修建的“ 四好农村路” 一路驱车而行,村社小道干净整洁,农家小院舒适宜居,青山脚下、溪河之畔的田地里种植着青川椴木黑木耳、猕猴桃,果蔬大棚基地里青椒、西红柿等蔬菜即将进入栽种环节,村子后面的半山坡上,总书记关心的“ 白叶一号” 茶苗长势良好⋯⋯
“ 目前,依照‘ 大户牵头、农户参与、工作队主导、村两委协助’ 的农业产业发展模式,我们村在原有发展生猪肉牛养殖和大棚果蔬、猕猴桃种植等产业的基础上增添了‘ 一黑一白’ ,即新发展青川黑木耳 22 万余棒,栽种‘ 白叶一号’ 茶苗 66 万余株,预计全村一年特色农业产值可达 1130 余万元⋯⋯” 一路上,板桥村第一书记李虎不停地向记者介绍村里的产业发展情况,在他和搭档赵志毅看来,推动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到板桥村蔬果基地,李虎习惯性地从后备箱取出“ 装备” ——草帽、冰袖,随后便与基地负责人、板桥村X支部副书记唐洪安熟络地攀谈起来: “ 青椒苗子好久栽?工人都找好了吗?还需要我们帮忙做些啥?”
李虎告诉记者,板桥村地理区位较好,国道 543 线穿村而过,园区耕地平坦开阔,因此有许多业主前来流转土地开展规模化种植,这就为村民提供了大量“ 家门口” 就业机会。去年,仅几户种植大户便向村民支付了 90 余万元的务工费用。
脱贫户赵明友便是其中一员。60 多岁的他和老伴长期在村里大棚基地务工,去年,他们俩一年的收入达 3 万元,靠着勤劳的双手,生活着实发生了不小的变化。
离蔬果基地不远,是中宏木业有限责任公司。该公司是驻村工作队 2022 年牵头招引进村的一家企业。企业的引入,不仅盘活了原停摆的造纸厂闲置区,还解决不少遗留问题。目前,现业主已结清原业主拖欠的 23 户村民两年地租共计 3 万余元,并预付未来三年地租 5 万余元。据悉,该厂主要对马尾松进行旋切加工,满产时,一年产值可达 4000 余万元,能为板桥村提供 24 个固定工作岗位。
“ 他们的产品不愁销,但目前原材料供应紧缺,工厂还无法做到满负荷生产,太可惜了。明天我们准备再去与县林业局协调沟通一下,顺便再去周边乡镇转转,看能不能解决些原材料问题。” 李虎与赵志毅二人商量着如何破解企业发展难题。
第 1 页 共 3 页
话发展 一路向前 找准路子加油干
同一时间,铁炉村第一书记李应垒和队员马小天正开着车挨家走访农户,了解产业发展情况
以及目前所面临的问题和困难。
青川县地处四川盆地北部边缘,铁炉村虽与板桥村仅一山之隔,却是两种不同的地理形势。
铁炉村处于一片山坳之中,因此,受地理限制,产业发展相对薄弱。
“ 刚到铁炉村时,确实有点着急,但我相信这是压力更是动力。” 谈及此,李应垒感叹到,他是工作队中的“ 老人”,不仅因为自己是四人中年龄最大的,更是因为从 2021 年起,他便一直在铁炉村开展驻村帮扶工作。
经过走村入户,李应垒了解到,铁炉村几乎家家种植茶叶,总面积达 1500 亩,但绝大部分是 2021 年初新栽种的幼龄茶,管护压力巨大。因此,李应垒通过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在全村新建 11 口水池,增设 23000 米管网,有效解决了茶叶灌溉的问题。同时,发动村民对 100 亩低产老龄茶园进行清理改造,不仅解决了可产出茶叶因缺乏管护导致无出产的问题,更有效激发了全村茶农对幼龄茶的管护热情。
2022 年,铁炉村茶园初显成效,鲜叶产量达 3000 斤,并与川之味企业达成合作意向,探索出农户+集体+企业、生产—加工—销售的机制和路径。今年,鲜叶销售额更是达到 20 万元。
太阳炙烤大地,李应垒与马小天带领记者来到铁炉村观景平台。 “ 左手边就是刚栽种不久的茶园,长得较好;下面是 2021 年栽种的茶苗,今年已经开始采摘鲜叶;对面山上白色的房子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