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河北日报/2023 年/9 月/21 日/第 008 版教育
打破学科壁垒推进校企合作的“ 助推器”
——我省高校科研工作创新密码解读①
河北日报记者 陈华
高校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创新体系建设、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重要支撑。作为地方高校,如何发挥自身优势,深化科研领域改革,更高质量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河北医科大学以医学与健康研究院为抓手,实施“ 科研问题为导向,基础与临床深入融合” 的新模式,探索出了一条有组织的科研新路径。
重构科研组织模式
释放科技创新活力
日前, 由河北医科大学张海林教授团队自主研发的以 Kv7/KCNQ 钾离子通道为药物靶点的创新药 QO-83 进入临床前数据整理和临床研究批件申报阶段。
“ 这是一种治疗难治性癫痫的创新药物,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 张海林介绍。
该项目的成功,离不开河北医科大学医学与健康研究院的协同攻关机制和跨学科的破壁合
作。
河北医科大学医学与健康研究院成立于 2017 年,目前已建成神经科学、心血管、代谢性疾病和肿瘤、疾病免疫机制、创新药物研究与评价、公共卫生与健康管理等 6 个研究中心,每个中心包含若干由首席项目负责人带领的科研团队,形成了医学与健康研究院—研究领域为核心的研究中心—研究方向为核心的科研团队—中青年科技人员为骨干的科研组织模式。
“ 之前的科研大多是‘ 单打独斗’ ,但现在仅靠一个或者几个人,很难取得重大技术突破。”提起成立初衷,该校医学与健康研究院负责人吕萍介绍,医学与健康研究院打破了原有的学科和专业间的壁垒,通过研究方向整合和学科交叉,组建跨学科研究团队,同时,吸纳临床科研团队加入,最终形成以科研问题为导向、基础与临床深入融合的科研模式。
以创新药物研究与评价中心为例,该中心是医学与健康研究院 6 个研究中心之一,以重大疾病的治疗靶标发现和创新药物开发为研究方向,中心成员由药理教研室(基础医学院)联合药学院及临床医院科研人员组成,组建从靶标发现到创新药物研发全流程的高水平人才队伍。
“ 我们团队成员由来自不同学院的 20 多人组成,定期开展团队成员学术研讨会,或是分享最新的文献资料,或是探讨临床中出现的问题,或是解决科研中遇到的难题。每一次组会都是一场科研大讨论。” 创新药物研究与评价中心主任杜肖娜说。
科研过程中,团队坚持问题导向,开展重大科研任务联合攻关,推动关键核心技术突破。
“ 比如 QO-83 药物研发过程中,为增加生物利用度,我们组织了药学院药剂学专业教师和石家庄四药有限公司的专家开展联合攻关,经过半年多的努力终于满足了临床需要。” 张海林表示,创新药物研发的每个阶段都有类似的“ 组团” 攻关,“ 让专业团队做专业的事,达到 1+1>2 的科研效果。”
不仅是创新药物研究与评价中心,经过几年的运行,河北医科大学医学与健康研究院形成了有目标、有组织的科研新平台,初步实现了医学科研范式转变和科研模式变革,促进了学科发展,提高了科研产出。
自医学与健康研究院成立以来,该研究院获国家级项目资助 48 项,其中重点项目 1 项,发表 SCI 论文 29 篇,获河北省科技进步奖和自然科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