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福建日报/2024 年/1 月/11 日/第 003 版经济
全力构建现代化绿色产业体系 推动民营经济绿色高质量发展
——访南平市市长林建
本报记者 吴旭涛 姚雨欣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民营经济发展,早在福建工作期间就多次深入南平民营企业调研,叮嘱南平要发挥比较优势,走出山区特色的发展路子,把生态优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产业优势。山区民营经济如何实现绿色高质量发展?近日,本报记者专访了南平市市长林建。
记者: 民营经济是支撑南平绿色高质量发展的主力军。 请问, 南平民营经济有什么样的特点?林建:从南平的情况来看,民营经济在稳定增长、促进创新、增加就业、改善民生等方面发
挥了重要作用。可以说,民营经济是南平发展的特点所在、活力所在、优势所在,主要有 3 个特点:一是贡献大。全市民营经济基本形成了“ 八七七八九” 的贡献格局,即贡献了 80%左右的税收、70%以上的 GDP、70%以上的科技创新成果、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经营主体数,在税收、生产总值、科技创新成果、劳动就业的贡献力度上超过全省水平,民营经济已成为南平经济发展的顶梁柱。二是活力足。全市民营经济以二产为主体驱动,占比 46%左右,有效助力一产、带动三产。从投资拉动看,民间投资总量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 61%,是南平投资增长的主力军。三是动力强。全市民营企业 R&D 经费支出占总量接近九成,有效发明专利数量三年来增长 45.8%,科技创新能力持续增强。圣农、武夷星、元力、龙竹科技等一批优秀民营企业快速成长,去年全市新认定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知识产权优势企业 104 家,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单项冠军企业 24 家。
记者: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会召开后,南平在落实新时代民营经济强省战略方面,有什么工作
举措和成效?
林建:市委先后召开六届五次全会、新型工业化推进大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论述和关于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指示精神,始终坚持“ 两个毫不动摇”“ 三个没有变”“ 两个健康”,深入落实新时代民营经济强省战略,传承弘扬“ 晋江经验”,聚焦“ 三争” 行动、“ 五增” 目标,全力推动民营经济提质增效、转型升级、再创优势。
一是抓优势转化强产业。近年来,南平立足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龙头企业,以绿色化理念、产业化思维,大力发展茶、竹、水、肉鸡、旅游等“ 五个一” 生态优势产业,主动走出去对接引进一批民营头部企业、配套企业,优势特色产业集聚效应日益凸显。比如,“ 一根竹” 方面,我们抢抓“ 以竹代塑” 发展机遇,在全省率先制定竹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出台竹产业千亿行动计划,高标准规划建设“ 两徐” 国家级竹经济产业园,举办首届竹博会,加快推进竹博苑、福竹网建设,对接引进了大亚圣象、熊宝科技、美新科技和上睿机械等一批行业龙头和配套企业,去年全市竹全产业链产值近 500 亿元、增长 8%。此外,其他优势特色产业也都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如去年全市旅游产业产值超 720 亿元、增长 48%,茶全产业链产值超 440 亿元、增长 7%,白羽肉鸡全产业链产值近 500 亿元、增长 10%,水、氟新材料、医卫材料等新兴产业蓄势待发。
二是抓政策引导稳主体。去年以来,我们出台了贯彻落实新时代民营经济强省战略推进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巩固拓展经济向好 50 条、工业稳增长 12 条、进一步扩大消费 7 条等政策,推动惠企政策“ 免申即享” 领跑全省,累计减免税费 69.3 亿元,惠及经营主体超 10.4 万户次,新培育“ 四上” 企业超 500 家,新建投产规上工业企业 39 家、居全省第三。近期,围绕落实中央、省委经济工作会议要求,我们还出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