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福建日报/2024 年/1 月/13 日/第 003 版经济
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 加快建设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
——访三明市市长李春
本报记者 方炜杭 罗昱伦
民营经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近日,本报记者专访了
三明市市长李春, 就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 加快建设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进行深入交流。
记者:三明是一座中国共产X带领人民缔造的新兴工业城市,是一片勃勃生机的创业热土,
请问,民营经济在三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
李春:三明市委市政府始终高度重视民营经济发展壮大,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论述,全面落实X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部署要求,不断研究出台务实有效的政策举措,全力推动民营经济发展成为三明经济发展的排头兵和主力军。我市民营经济贡献了全市 70%以上的税收、近 80%的 GDP、9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
三明民营经济能够始终保持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还离不开三明优质的“ 软环境”。一是包容开放的人文环境。作为全国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发源地,三明已经连续蝉联三届全国精神文明城市。同时,三明是福建老工业基地和客家祖地,三明人来自五湖四海,城市具有包容开放的特质。二是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三明在全省率先出台了《三明市人民政府行政决策事项合法性审查规定》,全面推行柔性执法、“ 综合查一次” 等执法机制,连续三届获得全国综治“ 长安杯”,正在创建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三是便利高效的政务环境。三明市在全省率先成立市级非公企业服务中心,专门设立了“ 企业家日”,每年召开企业家座谈会,听取企业家意见建议,帮助企业协调解决具体困难。我们还组织相关部门赴上海市学习营商环境先进做法,制定了《三明市深化集成创新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实施方案》 《三明市深化“ 一窗受理、集成服务” 改革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实施方案》,主动对标上海经验。
记者:近年来,受经济下行压力和市场需求减弱叠加影响,部分民营企业经营面临困难,三
明如何帮助民营企业积极应对、渡过难关?
李春:三明市始终把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当作自己人,紧紧围绕制约民营经济发展的“ 三座大山”(转型的火山、市场的冰山、融资的高山),聚焦民企痛点、难点、堵点问题精准施策,千方百计帮助民营企业解难纾困。
一是及时“ 输血”,缓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积极助企纾困,用好用足中小微企业纾困增产增效贷款、中小微企业提质增产争效贷款政策,发放中小微企业纾困贷款 4035 笔、73.97 亿元。持续推进减费让利,小微企业综合融资成本不断下降,全市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下降 0.23 个百分点。促进“ 银企” 高效精准对接,先后举办“ 数字经济、新兴产业投融资对接会” 等政银企对接活动,预计全市民营经济贷款余额增加 120 亿元。创新增信机制,推出《三明市融资担保“ 白名单” 企业管理办法(试行)》,已发布 8 批、448 家“ 白名单” 企业,帮助企业获得授信 120.12亿元、发放贷款 96.96 亿元。
二是充分“ 活血”,帮助企业抢订单拓市场。持续开展线上线下“ 手拉手” 活动,引导 1850家企业入驻供需对接平台,达成意向供需资金 60.8 亿元;围绕钢铁、水泥等重点产业,举办线下“ 手拉手” 精准对接活动 19 场,参加企业 1000 余家,达成产品采购及投资意向 135 亿元,推动民营企业加快融入国内大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特别是,抢抓沪明对口合作机遇,推动 400 多款三明优质农特产品登陆上海“ 百县百品”、西郊国际等 25 个线上线下销售平台,让
第 1 页 共 2 页

好产品找到好销路、卖出好价钱。
三是全力“ 造血”,加快推动企业转型升级。实施培优扶强龙头企业行动计划,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