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滁州日报/2024 年/1 月/19 日/第 001 版
政府工作报告
——2024 年 1 月 11 日在滁州市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市人民政府市长 吴劲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政府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
员提出意见。
一、2023 年工作回顾
2023 年是全面贯彻X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 是三年新冠疫情防控转段后经济恢复发展的一年,也是我市发展进程中极为不易的一年。一年来,面对复杂严峻的内外部环境和艰巨繁重的现代化建设任务,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和支持下,全力拼经济、促发展、保安全、护稳定,真抓实干、争先进位,高质量发展取得新进展、新成效,交出了一份在全省争先进、在长三角创一流的优异答卷,滁州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一)奋勇争一流,赛马评议全省领跑。从全市看,经济运行连续 7 个季度、高水平创新型省份建设连续 2 个季度全省第一, 营商环境连续 6 个季度全省前三,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首评夺魁;入选全国先进制造业百强、中国科创中心百强、全国外贸百强等。从县域看,南谯经济运行 3 次全省第一,来安、天长、凤阳各 1 次全省第一,明光 1 次全省第二,琅琊 2 次全省第三。5 个县(市)位列全省县域综合实力三十强。预计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 3800 亿元,增长 7%;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 9%;固定资产投资增长 10%;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298 亿元,增长 7.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1700 亿元,增长 9.5%;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 43900 元、20300 元,分别增长 7%、9%。总量指标上,地区生产总值、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稳居全省第三,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居全省第四;动态指标上,地区生产总值、规上工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分别居全省第二、第二、第三。
(二)筑牢硬支撑,“ 双招双引” 成果丰硕。招大引强上,压茬开展季度攻势,用重大项目增量做大经济体量、 提升发展质量。 全年亿元以上项目新签约 513 个、 新开工 510 个、 新竣工 320个、新投产 350 个,东旭光电、晶隆半导体、正泰二期等 13 个 80 亿元以上项目签约落地,国轩、旭合一期等一批项目开工建设,捷泰、天合、中润、昆宇、美达伦等一批项目竣工投产。参加全省集中开工项目 376 个、总投资 2870 亿元、年度计划投资 526 亿元,分别居全省第二、第三、第三。投资“ 赛马” 连续 6 个季度获省激励。招才引智上,实施新时代“ 满天星人才计划”,出台高层次人才 25 条、大学生和高技能人才 18 条,举办“ 星耀滁州· 会客虹桥”“ 才聚满天星· 筑梦新滁州” 系列活动,开展“ 千企百校行” 校园招聘,与吉林大学等 32 所高校成为“ 人才合伙人”,新引进高层次人才和大学生数均较上年翻番。新备案省级院士工作站、新获评国家级领军人才、省重点人才计划、省人才团队数均居全省前列,人才政策兑现“ 四即四享”、产才融合改革做法获省委、 省政府主要领导批示肯定。 人才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案例获评 “ 全国百佳案例”,蝉联“ 中国最佳引才城市”、系全省唯一,再获省委主要领导批示肯定。要素保障上,盘活低效工业用地 5680 亩,开发区“ 标准地” 出让比例达 100%。获批各类建设用地 6.7 万亩、居全省前列。获批专项债项目 224 个、发行 221 亿元,分别居全省第一、第二。全市政府性股权投资基金发展到 66 支、总规模达 654 亿元,已投项目 135 个、总金额超 210 亿元;全市可再生能源发电量 70 亿千瓦时、居全省第一。助企招工近 15 万人、再创新高。
第 1 页 共 12 页
(三)突出“ 新三样”,实体经济加速壮大。农业稳产增收。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超
60 万亩、居全省第一,粮食生产实现“ 二十连丰”;稻渔综合种养面积达 128 万亩、水产品产量突破 40 万吨,分别居全省第二、第一。成功举办第二届长三角绿色食品加工业(小岗)大会、长三角预制菜暨中央厨房产业大会。做好“ 粮头食尾”“ 畜头肉尾”“ 农头工尾” 增值大文章,新增绿色食品产业链项目 133 个、 总投资 313 亿元; 新增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 8 个,农产品加工业产值突破 1200 亿元。全国首个融合功能农业与功能食品完整“ 创新链” 的省级重点实验室落户我市。工业提质增效。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开展工业稳增长“ 五大行动”,新增规上工业企业 424 家,总数达 2567 家、稳居全省第二;新增福莱特玻璃、捷泰电池 2 家产值超百亿元企业。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 小巨人” 企业 8 家、省级“ 专精特新” 企业 168 家,均居全省前列;新增省级智能工厂 3 个、数字化车间 18 个,均居全省第二。天长智能仪器仪表入选国家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创新型产业集群。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动力电池、新能源汽车“ 新三样” 产业加速壮大,连续 3 年举办全国光伏行业大会(论坛),全球光伏 20 强企业有 9 家落户滁州,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产业产值 1362 亿元、增长 56%,相关经验做法获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批示肯定;动力电池产业集聚了比亚迪、国轩、力神、天合等一批头部企业,产值增长超 25%;新能源汽车产业规上企业达 483 家、居全省第三。战新产业产值达 2300 亿元、增长 10%。天长、来安、全椒获评省制造业发展综合 10 强县(市) ,南谯获评省制造业发展增速
10 快区。18 家企业入选全省民营企业百强、上榜数居全省前列。民营经济考核居全省第二,7 个县(市、区)获评先进,占全省近 1/5。服务业恢复增长。开展“ 乐享亭城” 系列促消费活动 400余场,打造了天长路、遵阳街等夜市聚集区 27 个,城市烟火气愈加浓烈。发放各类消费券近 1亿元、带动消费 19 亿元,整市入选全国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新增限上单位 533 家、总数达 2366 家,分别居全省第二、第三。新增上市企业 2 家、“ 新三板” 挂牌企业 3 家,境内外上市企业达 16 家、居全省第三。各项存贷款余额双双突破 4500 亿元,其中,贷款余额 4755 亿元、增长 18.1%,分别居全省第四、第二。新增 4A 级旅游景区 2 家、国家级旅游品牌 7 个,凤阳、全椒获评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全年接待游客 3680 万人次、旅游收入 330 亿元,均增长 70%以上。
(四)激发新活力,改革开放纵深推进。重点改革更加深入。新增国家级改革试点 12 项、省级 28 项。农村改革试验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 3 项“ 国字号” 整市试点深入推进;新获批高标准农田建设、农村产权流转交易规范化 2 项“ 国字号” 整市试点,均为全省唯一。林长制、商事制度改革工作获国务院督查激励。天长探索推进科技创新体制“ 四题” 模式经验,被中央深改办专题刊载、全国推广。全省农业设施抵押贷款“ 首证首单” 在天长发放。天长、来安、全椒、凤阳 4 个县入选全省制造业“ 亩均论英雄” 改革综合效益 30 强、总数居全省第二。获批全省综合医改试点示范地区,滁州“ 医共体+卫生院分类管理”、天长医防融合工作获评全国基层卫生健康创新发展优秀案例。 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 考核居全省前列。全国气候投融资试点取得成果,入库重点项目 265 个、总投资 6985 亿元,分别居全国第二、第一。开放合作更加紧密。顶山—汊河、浦口—南谯新型功能区累计引进亿元以上项目 91 个、总投资 840 亿元,其中 50 亿元项目 2 个、百亿元项目 3 个。推进沪苏浙城市结对合作帮扶,3 个皖北省际产业合作园区累计引进亿元以上项目 31 个、总投资超 230 亿元;定远合滁合作园启动建设。滁州经开区成功跻身国家级经开区 50 强、位列第 49 位。苏滁高新区引进沪苏浙地区项目和投资额占比创历年新高。与上海杨浦、徐汇深化全方位战略合作。成功举办首届滁州长三角台商经贸合作峰会、台湾农企皖乡行—两岸乡村振兴发展交流会。实施“ 徽动全球” 滁州行动,组团开展境外经贸招商活动, 实际利用外资 13.5 亿元、 外贸进出口 420 亿元, 分别居全省第三、 第五。签署《数实融合共建“ 1+4” 中老经贸合作新通道合作备忘录》。滁州保税物流中心(B 型)建成待验收。获批国家级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创新动能更加强劲。实施“ 双倍增两清零”
行动,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跃居全省第三。科技贷款余额 363 亿元、增长 30%,分别居全省第三、
第 2 页 共 12 页
第四。高新技术企业突破 1300 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突破 2100 家,均居全省第三,省级以上研发平台突破 300 家。加强与大学大院大所合作,新备案产学研合作项目超 100 项。与中科大、吉大、合工大、安大、南工大、南信大、南农大等签订合作协议,共建“ 工大智谷”、南信大天长研究院、南农大滁州科教创新园等,苏滁高新区与中科院苏州纳米所共建集萃科创谷,光智科技与中科大共建全省首批产业创新研究院。成功举办 2023 年长三角创新创业发展联盟大会,加入长三角“ 双创券” 通用通兑试点区域。获评全省科技创新先进市。天长创成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建设示范县。滁州经开区、滁州高新区获批全省首批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苏滁高新区获评全省首批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示范园区。全柴发行全省首单科技创新可交换公司债券。营商环境更加优化。深化“ 双对标” 行动,出台 2023 版营商环境提升举措,开展“ 为企优服务提升年” 活动,市场主体满意度稳居全省前列。发布全国首个市级《证照并销服务规范》地方标准,开展“ 极优服务、极简审批” 改革试点,工程项目“ 全程包办” 等一批创新举措全省推广。推行惠企政策“ 免申即享”“ 即申即享”,在线兑付奖补资金超 4 亿元、惠及企业超 1300 家。制造业贷款余额超 700 亿元、增长 34.9%,分别居全省第三、第二。入选全省创优营商环境改革创新试点市、全国优化产业营商环境先行典范,获评“ 苏商投资中国首选城市”、系全省唯一入选地级市。
(五)着力提品质,城乡建设展现新貌。城市品质不断提升。滁城实施重点城建项目 213 个,完成投资 150 亿元。新增保障性租赁住房 1.6 万套、改造老旧小区 139 个,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棚户区改造工作获国务院督查激励。城市更新试点示范项目加快建设,经验做法被住建部推广。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二期开工建设。 新增城市公共停车位 1 万个。 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居全省第一。全国文明城市建设提质升级, 年度测评获全国优秀等次。 市奥体中心荣获 “ 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滁州大道获评“ 中国公路交通优质工程奖”。乡村振兴有力推进。深化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帮扶,脱贫帮扶对象“ 两不愁三保障” 与饮水安全持续巩固。全省推进乡村振兴现场会在我市召开,衔接资金扶持庭院经济做法在全国作经验交流。南谯入选省乡村振兴示范县创建,天长、全椒分别获评国家级、省级“ 四好农村路” 示范县。4 个村入选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10 个村入选首批省级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创建,小岗农家书屋获评全国“ 最美农家书屋”,14 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获评全国供销系统示范社、居全省第一。加快培养农业生产经营等“ 五类人才”,开展农民工职业培训 1.5 万人,实现科技特派员行政村全覆盖。基础设施持续完善。全国首条跨省城际铁路滁宁城际滁州段建成运营,沪宁合、合新、宁淮等铁路以及滁合、宁洛改扩建等高速加快建设,来六高速滁州段、明巢高速等建成通车,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 756 公里、居全省第一。明光通用机场加快建设。驷马山滁河四级站干渠(江巷水库引调长江水) 、城西水库除险加固加快推进。汊河船闸建成运营。滁州天然气调峰电厂首台机组并网。建成“ 城市大脑”“ 一网统管” 平台。新建开通 5G 基站超 2300 个、完成率达 120%。
(六)聚力办实事,民生福祉有效增进。社会保障不断加强。新增城镇就业 14.2 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 9.2 万人,均超年度目标任务。道路交通安全提升工程等 10 件实事全面完成。完善民声呼应平台办理机制,暖民心行动满意度测评连续 6 个季度居全省前二。12345 政务服务便民热线受理 100 余万件、交办督办 26 万件,群众满意率 99%以上,荣获“ 全国青年文明号”。整市入选全国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项目试点。 退休人员养老金、 居民基础养老金稳步提高,低保、特困供养标准得到提升。圆满承办第十一届全国民政行业职业技能竞赛相关赛事。妇女、儿童、老人、残疾人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障,红十字、慈善等事业持续发展。生态环境得到改善。配合接受省环保督察,扎实做好反馈问题整改,中央及省历年交办突出环境问题整改完成率超98%。打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攻坚战,PM2.5 平均浓度优于年控目标,20 个国考断面累计水质均达标。长江“ 十年禁渔” 成果持续巩固。明光获评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县;池杉湖获批国家级湿地公园,明湖创成全国首个“ 幸福湖”。社会事业持续进步。新建、改扩建中小学和幼儿园
39 所,新增学位 2.9 万个。各职业院校面向“ 新三样” 产业,开设 5 个专业,年输送毕业生超 1.2万人。获批省产教融合试点城市。滁州技师学院新校区开工建设。安徽科技学院成立肉牛现代产
第 3 页 共 12 页
业学院,滁州校区加快建设。滁州学院成立先进光伏与新型储能现代产业学院,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地方发展取得积极成效。与上海优质医疗资源开展战略合作,共建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滁州中心。天长获评全国生育友好先进单位,全椒入选全国医养结合示范县,省级卫生城市(县城)实现全覆盖。市一院荣获全国平安医院建设表现突出集体。蝉联“ 全国无偿献血先进市” 称号。《滁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颁布实施。黄梅戏《初心》等 4 部作品获评省精神文明建设“ 五个一工程” 奖、居全省第二。全市规上(限上)文化企业数居全省第二。滁州女子手球队代表安徽参加首届全国学生(青年)运动会并取得首金。成功举办第九届中国农民歌会及丰收节系列活动、奥体中心大型演艺、2023 滁州马拉松等文体赛事活动。
(七)全力防风险,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平安建设迈出新步伐。开展重大事故隐患专项排查整治 2023 行动,安全生产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受伤人数均同比下降。市消防救援支队获评全国消防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先进支队。开展“ 清风 2023” 等专项行动,扫黑除恶、禁毒反诈成效明显,群众安全感和对公安工作满意度均居全省前列。严格落实“ 四个最严” 要求,食品药品、特种设备、产品质量等领域安全形势平稳向好。省级平安建设县(市、区)实现全覆盖。社会治理取得新成效。推深做实“ 1+5+N” 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深化信访突出问题“ 百日攻坚”,信访形势平稳向好、总量持续下降。深入推进非法集资陈案积案攻坚行动,案件数量全省最少。开展统计造假专项治理行动,完成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清查工作。市工商联获评全国工商联系统先进集体。南谯、全椒、明光获评第二批全国科普示范县(市、区) 。加强国防动员建设和国防教育,高质量通过全国双拥模范城“ 七连冠” 创建验收,获评全省退役军人工作创新发展试点市。人民防空、民族宗教、对台事务、外事侨务、地震、气象、工会、共青团、文联、科协等工作再上新台阶。
(八)持续改作风,自身建设全面加强。强化ZZ引领。深入学习贯彻X的二十大精神,扎实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一体推进理论学习、调查研究、推动发展、检视整改、建章立制,用足用好正反面典型案例,切实解决了一批影响制约高质量发展、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防范化解重大风险隐患等问题,在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上取得明显成效。聚焦“ 六破六立”,推动思想大解放、环境大优化、能力大提升、作风大转变、任务大落实,不折不扣抓好省委巡视反馈问题整改,做到“ 忠专实”“ 勤正廉”。推进依法行政。 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 工作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 全年共办理人大议案 3 件、 建议 160件和政协提案 344 件,满意率均超 99%。领导干部述法评价省级试点工作扎实推进,行政机关主要负责人出庭应诉率居全省前三,创成省级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入选示范数量居全省第一。改进工作作风。 严格落实中央XXXX精神和省市有关要求, 弘扬 “ 四下基层” 优良作风, 力戒 “ 虚、推、拖、胡”。严格落实为基层减负举措,政府发文、会议、督查检查均实现下降。严格落实过紧日子要求,全面推行零基预算改革,大力压减非重点、非刚性支出,财政资金管理使用效益持续提高。
各位代表,回首 2023 年,我们迎难而上、砥砺前行,经历了风雨洗礼,取得了沉甸甸的收获。这些成绩的取得,根本在于习近平总书记掌舵领航,根本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坚强领导、科学决策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有效监督、鼎力支持的结果,是全市上下团结一心、奋力拼搏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民主X派、工商联、无X派人士和各人民团体,向中央及省驻滁单位,向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公安政法干警、消防救援队伍指战员,向所有关心、支持、参与滁州建设与发展的各位老领导、老同志和各位客商、各界朋友,表示衷心感谢,并致以崇高敬意!
同时,我们也清醒认识到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主要是:受外部环境影响,实体经济发展仍面临一些困难,一些重大项目推进还面临要素制约,房地产销售和投资收缩明显;协同推进一体化发展合力不够强,弘扬敢闯敢试的改革精神有差距;高能级创新平台还不多,高层次人才
第 4 页 共 12 页
供给还不足;民生领域有短板,耕地保护工作还有薄弱环节,生态环境保护仍需久久为功,社会治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少数干部不敢担当、不善作为,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还时有发生,等等。对此,我们要全面、辩证、长远地看,深刻认识到这些问题都是前进中的问题,找准症结所在,对症下药、精准发力,一件一件加以解决,决不辜负全市人民期待!
二、2024 年重点工作安排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75 周年,是实现“ 十四五” 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做好各项工作,责任重大、意义重大。
做好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X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徽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按照中央、省有关会议和市委七届六次全会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服务融入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锚定打造长三角“ 四个地”、建设“ 七个强市” 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主攻“ 新三样”,拼抢新赛道,加快打造全省“ 一二三” 城,巩固和增强经济持续向好态势,增进民生福祉,保持社会稳定,加快建设现代化新滁州。
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 7.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 6%,固定资产投资增长 12%,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 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 10%,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 8%、10%,城镇调查失业率 5.5%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涨幅 3%以内,人才资源总量超 90 万人,生态环境质量指标完成省下达年度目标任务。在实际工作中,各地各部门要力求能快则快、能超则超,奋力在全省争先进、在长三角创一流,以滁州的“ 稳” 和“ 进”为全省大局多作贡献。重点做好九个方面工作:
(一)聚力融入融合,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取得更大突破。
在主攻毗邻合作上求突破。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主动靠上去、精准接上去、全力融进去,形成更多“ 不破行政隶属、打破行政边界” 的融合发展成果。提速提效顶山—汊河、浦口—南谯新型功能区建设,完善功能配套,加快项目导入,力争纳入省级开发区管理,确保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超 50 个,其中 50 亿元以上项目
2 个,百亿元项目再有新突破,打造毗邻合作样板区。天长—六合、明光—盱眙新型功能区要加
强对接,深化产业合作,力争通过新一批新型功能区认定,打造一体化发展先行区。
在抓实结对合作上求突破。 深化沪苏浙城市结对合作帮扶, 统筹推进各区域各版块协调共进,加快推动皖北全面振兴。力争定远、凤阳、明光三地经济增速高于全市平均水平,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 10%以上,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升 0.5 个百分点以上。 加快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南京经开区凤阳省际合作园、江宁—明光合作产业园、南京江北新材料科技园定远合作产业园 3个皖北省际产业合作园区要建立并运行“ 管委会+公司” 合作模式,紧盯绿色食品、新材料、新能源等重点产业,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招引亿元以上项目超 40 个。持续深化与合肥、南京都市圈的融入合作,加快合滁定远汽车零部件制造产业园建设,启动大墅毗邻合作区建设,紧盯毗邻区域重要节点,规划建设更多合作平台,打造合滁宁产业走廊。推动全椒、琅琊与杨浦、徐汇共建省际合作平台。
在深化园区合作上求突破。强化开发区经济发展主阵地、主战场、主引擎功能。滁州经开区要不断壮大先进装备制造、智能家电、绿色食品、光伏新能源四大主导产业,力争规上工业企业超 250 家、百亿企业超 6 家,工业总产值超 1500 亿元。苏滁高新区要加快扩展区建设,在外资招引上作表率、在专精特新企业引育上见实效,力争规上工业企业超 200 家,经营收入超 500 亿元,全力冲刺全省开发区前十,加快打造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典范。滁州高新区要全力引进顶天立地的大项目和高新精尖的好项目,保持全省开发区考核前列位次,奋力建设全国百强高新区。积极推动各类开发园区与沪苏浙园区的深度合作,进一步提升承载力、支撑力、竞争力,
第 5 页 共 12 页
力争更多园区进入全省 30 强。
在加强交流合作上求突破。全面推进“ 融圈入群”,高标准承办 2024 年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加强与沪苏浙地区的科技创新协同、生态共保联治、政务服务“ 一网通办”、文旅康养资源共享。积极引进长三角地区优质教育医疗资源,推深做实与南京市中华中学、上海市第十五中学等合作办学,与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南京鼓楼医院等联合办医,让群众共享更多一体化发展成果。
(二)聚力创新赋能,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强化科技创新。以建设高水平国家创新型城市为旗帜性抓手,持续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 双倍增” 行动、规上重点制造业企业“ 两清零” 行动,全力建设科技强市,确保全社会研发投入增长 12%以上,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 320 亿元。加快创新平台建设,深化与大学大院大所合作,加快“ 工大智谷”、安大滁州研究院、长光(滁州)高端智能装备研究院等平台建设,推进盼盼食品与安徽科技学院共建学科重点实验室,培育省级企业技术中心 8 家、市级 30家以上,新增省级研发平台 30 家以上。强化创新主体培育,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新增高新技术企业超 200 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超 300 家。推进区域协同创新,加强与苏州、杨浦、徐汇等地“ 科创+产业”“ 专利转化运用” 合作,办好第四届南京都市圈创新合作大会、“ 双创汇” 系列活动,力争更多创新成果在滁转化和产业化。
加速人才集聚。落实“ 人才兴皖” 工程和“ 人才安徽行” 部署,迭代升级招才引智“ 十大举措” 4.0 版,综合运用以会引才、以赛聚智等方式,常态化开展“ 揭榜挂帅”“ 招才引智高校行” “ 千企百校行”“ 才聚满天星· 筑梦新滁州” 系列活动,深化政校院企联动合作,持续优化养人生态,确保新引育高层次人才及团队、产业英才、技能人才和大学生等数量保持全省前列。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支持中职与高职学校联合设置专业学院、中专分校,加快滁州技师学院建设。支持职业技术学院、城市职业学院省级“ 双高校” 建设。开展驻滁高校省市共建,支持安徽科技学院更名大学、确保滁州校区建成投用。加快推动滁州学院“ 申硕更大”。支持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金牛湖产教融合园区建设。
发力“ 新三样” 产业。抢赛道、增动能,加快打造全省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产业第一城、动力电池产业第二城、新能源汽车产业第三城。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产业要壮大龙头企业,支持隆基、晶科等组件企业,捷泰、中润等电池企业,福莱特、亚玛顿等玻璃企业,天合、正泰等储能企业加快技术迭代升级,在新一轮产业整合、企业重组中巩固龙头地位;支持源网荷储一体化和多能互补项目开发,实施一批新型储能和光储融合示范项目,积极筹办中国新型储能高质量发展大会,推动产业健康发展,力争全年产值超 2000 亿元。动力电池产业要加快力神、国轩等重大项目建设,支持弗迪、利维能、博石高科等企业扩大投资,密切跟踪固态、半固态、凝聚态电池技术以及钠离子等新一代电池技术发展,加快相关企业招引,确保产值增长 30%以上。新能源汽车产业要紧盯整车、零部件、后市场等领域领军企业,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