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呼和浩特日报(汉)/2024 年/1 月/29 日/第 001 版
政府工作报告
——2024 年 1 月 18 日在呼和浩特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呼和浩特市人民政府市长 贺海东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各位列席人员提出
意见。
一、2023 年工作回顾
刚刚过去的 2023 年,是呼和浩特发展进程中非常重要的一年。习近平总书记亲临考察,给我们带来极大的ZZ关怀和宝贵的发展机遇。全市上下紧紧围绕办好“ 两件大事”,坚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各项工作的主线,按照自治区X委对首府“ 走在前、作表率” 要求,锚定市第十三次X代会确定的发展思路和奋斗目标不动摇,圆满完成全年各项目标任务。
过去一年,我们紧盯“ 做大体量” 不放松,主要经济指标增速达到十年来最好水平。地区生产总值完成 3802 亿元、同比增长 10%;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 23.6%,居全区第 1;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 25.5%,居全区第 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 13.5%,居全区第 1;经济总量在全国百强城市中排名大幅提升,在省会城市中排名上升 1 位。全年实施重点项目 1125 个、完成投资 1355 亿元,新引进亿元以上招商项目 430 个、实际到位资金 650 亿元,华为云和林格尔数据中心、阿特斯、赛盛硅业 3 个投资超过 700 亿元的产业项目,全部实现当年签约、当年开工。获评“ 中国投资热点城市” 称号,成为全国营商环境进步最明显省会城市。新建高标准农田
12 万亩,新增奶牛 6 万头,新增设施农业 8800 亩,粮食产量实现“ 二十连丰”,和林县获批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
过去一年,我们全力培育“ 六大产业集群”,有力扭转了首府二产不强的被动局面。绿色农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迈上全新台阶,伊利现代智慧健康谷奶酪生产车间、奶粉二期建成投产,蒙牛乳业产业园特康瑞高端乳制品、奶特智能化升级技改项目建成投产,乳业全产业链营业收入超过 2560 亿元、同比增长 14%以上;成功举办首届世界奶业大会,荣获“ 世界乳业科技之都”“ 中国奶业育种之都” 称号,获批国家奶业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 中国乳都” 的名片越擦越亮。电子信息技术产业集群集聚效应全面释放,华为北方最大的算力枢纽项目华为云和林格尔数据中心成功落户,超聚变服务器北方生产基地建成投产,中行、农行等数据中心项目主体完工,中国移动智算中心、并行科技算力基地等项目全面开工,服务器装机达到 150万台;成功举办中国绿色算力大会,发布和林格尔绿色算力指数,入围“ 中国算力二十强市” 榜单、居第 15 位。新材料和现代装备制造产业集群龙头带动效应明显,远景智能制造产业园、华耀光电 12GW 单晶硅片、鑫环 10 万吨颗粒硅等项目建成投产,鑫华 1 万吨电子级多晶硅、中锂三期、圣钒四期等项目主体完工,阿特斯光伏产业园一期、双杰电气电力装备制造、赣锋锂电、国佳纳米负极材料一期、福明智能制造一期等项目开工建设。生物医药产业集群“ 高精尖” 项目加快实施,出台生物医药产业扶持政策 10 条,大唐药业健康科技产业园区、长寿药业等项目建成投产,溢多利生物酶制剂等项目主体完工,建成全球最大的口蹄疫苗、辅酶 Q10、高效金霉素生产基地。清洁能源产业集群走出示范引领新路子,金山电厂二期、天能重工、大唐清水河万家寨等项目建成投产,托清经济开发区绿色供电、中电储能独立共享储能电站、华电高端装备制造基地一期工程开工建设,在全区率先推进能源资源总部基地和绿电消纳利用示范区建设,率先实现“ 绿证” 交易零的突破;牵头成立“ 1+2+N” 新能源产业链生态联盟,抱团发展、互惠共赢。
第 1 页 共 9 页

现代化工产业集群实现多链融合发展,久泰乙二醇、旭阳焦化等项目达产达效,三联化工搬迁项目主体完工,久泰 30 万吨延链补链一体化、中石油呼石化聚甲醛升级改造等项目进展顺利。“ 六大产业集群” 产值实现 2430 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比重突破 90%;全年新增规上工业企业 41户,总数达到 322 户,首府工业实现了量的稳定跨越和质的有效提升。
过去一年,我们全力打造“ 五个区域中心”,首府都市圈辐射能力进一步放大。立足打造“ 科技创新中心”,全社会投入研发经费 63.8 亿元、同比增长 21%;全国唯一的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实体化运营,自治区草种业、动物疫苗技术创新中心成功获批;与 120 家高校院所开展合作,新增院士专家工作站 5 家,引进院士 15 人、高层次团队 125 个;攻克关键技术 44 项,转化科技成果 218 项;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 533 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 649 家,同比分别增长 15%、57%,创新能力指数上升至全国第 30 位。立足打造“ 交通物流中心”,呼和浩特新机场主体完工,汽车客运中心、火车东客站北广场投入使用,首府到首都高铁缩短至 2 小时以内、高铁动车最多发车频次达到每天 55 对;伊顺、圆通、九州通、世盟供应链等现代物流项目建成投用,青资冷链、明品福物流等项目开工建设;开行中欧班列 50 列、首次开通中亚班列,呼和浩特国际陆港沙良、铁通海关监管作业场所正式启动,综保区进出口总额实现 65 亿元、同比增长 58.5%,成功获批“ 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 和“ 国家现代流通战略支点城市”。立足打造“ 休闲度假中心”,举办各类节庆活动 400 余场次,周杰伦演唱会暖心服务让呼和浩特好评如潮,165 万人参与的元旦跨年夜活动释放了老百姓的激情;借助“ 十四冬” 赛事东风,马鬃山滑雪场、东河冰雪场成为区内外游客冰雪旅游、运动的新场所,哈素海冬捕节让人们感受到“ 踏雪寻鱼” 的快乐;敕勒川万亩草原、大黑河千亩花海成为市民争相打卡的“ 新选择”;展现中国文化底蕴和国际视野的雕塑艺术馆、国际雕塑园盛装开放,成功举办首届呼和浩特国际雕塑艺术展。立足打造“ 现代消费中心”,发放政银企消费券 1.3 亿元、引领群众消费超过 60 亿元。新华 Mall、中商· 世界里、天元全球商品展示交易中心开业运营,中山路转角巷、宽巷子、塞上老街等特色街区全新亮相,蔚来、喜茶等 46 个品牌首店和旗舰店强势入驻,获评全国首个“ 蒙餐地标美食城市”,成功创建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入选全国“ 年度消费热力城市”。立足打造“ 教育医疗中心”,深入推进集团化办学,与北大、北师大、中央民大等知名高校深度合作,建成“ 名校+” 教育集团 86 个;获批 2 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成运营 5 个国家级医学中心分中心,新建互联网医院 6 家,市口腔医院挂牌内蒙古口腔医院,通用技术集团与赛罕区合作建设的内蒙古心脑血管医院开诊运营,启动呼包鄂乌院前急救一体化建设。
过去一年,我们全力建设“ 五宜城市”,首府人口虹吸能力进一步增强。围绕“ 宜居” 城市建设,完成老旧小区改造 309 个,实施棚户区改造 7 个,改造老旧燃气管网 139 公里,在全国 80个大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成效考核中位列第 10 位;改变首府供热格局的标志性项目大唐托电引热入呼工程当年开工、当年投用,新增供热能力 2000 万平方米、今年还要增加 3300 万平方米;金山电厂二期供热项目新增供热能力 2000 万平方米,城区清洁取暖率达到 93%。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持续巩固农村“ 七配套” 建设成果,新城区获评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和林县创建成为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清水河县创建成为国家级“ 四好农村路” 示范县。围绕“ 宜业” 城市建设,实施国家公共就业服务示范项目,云谷数字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大学生创业就业示范基地启动运营,成功获批自治区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出台“ 引人留人 18 条措施”,“ 三年十万大学生留呼工程” 两年就完成 8.4 万人; 举办各类招聘活动 230 场, 新增城镇就业 6.1 万人、 占全区 31.8%,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37.6 万人。围绕“ 宜学” 城市建设,出台支持教育发展 10 条硬措施;建成投用中小学、幼儿园 14 所,新增学位 7680 个;打造“ 县管校聘” 改革区域 4 个,招聘优秀教师2014 人,增加中高级职称岗位 3747 个;全市中小学同频互动教室覆盖率达到 100%;建成市级民族团结示范校 5 所、自治区基地校 1 所。围绕“ 宜养” 城市建设,实施国家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市第一医院成功创建三甲综合医院,组建城市医疗集团 3 个,建成县域医共体
5 个;“ 三医” 联动协同改革取得丰硕成果,集中带量采购药品价格平均降幅 50%以上;街道居家
第 2 页 共 9 页

和社区养老服务中心覆盖率达到 100%;成功入选国家安宁疗护试点城市。围绕“ 宜游” 城市建设,伊利草原乳文化旅游景区获评国家“ 5G+智慧旅游” 试点,蒙牛工业旅游景区被评为国家级文明旅游示范单位,新城区入选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单位,大青山红色旅游景区、武川草原之门成功创建 4A 级景区,推出沉浸式街景舞剧《昭君和亲》、打造促进民族融合交流特色旅游路线 4 条;全年接待国内游客 5058.1 万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 773 亿元,同比分别增长 261.6%、390.6%,获评全国旅游集团优选投资十强城市、中国康养旅游城市。
过去一年,我们全力补短板、强基础,首府区域中心城市作用进一步突显。成立首府城市建
设规划委员会。G5901 伊利现代智慧健康谷互通、G6 高速与东二环互通、马鬃山滑雪场旅游专
线等工程建成通车,S43 机场高速、S29 呼凉高速、S311 武川至杨树坝公路等项目路基、桥梁主
体工程全部完工,G59 呼北高速与国道 209 连接线工程开工建设。全长 87.8 公里的三环路全线通
车,金海路东西延伸段、巴彦淖尔高架路北段、云中路新机场连接线、火车东客站北广场站前高
架、腾飞路上跨南二环、万通路下穿南二环等路网工程建成通车。新建续建市政道路 53 条,打
通城区“ 断头路” 32 条,改造背街小巷 140 条,完成城区供热管网互联互通工程 77.6 公里,新
增停车场 285 处、停车位 6.9 万个,荣膺国家绿色出行创建考核评价达标城市。新建公园游园 305
个、城市绿道和健身步道 235 公里,总数分别达到 912 个、638 公里。“ 12345” 接诉即办指挥调
度中心荣获全国“ 十佳治理典范” 和“ 专业精进典范” 两项大奖。“ 爱青城” App 注册用户突破
150 万、累计提供在线服务 13 亿次。
过去一年,我们全力巩固北疆生态安全屏障,美丽青城“ 绿色底色” 进一步夯实。深化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创建成果,黄河滩区居民迁建任务提前完成,大青山前坡“ 生态绿带” 等治理项目全部建成;完成林草生态建设 40.3 万亩,全面启动重点生态区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北部地区森林火灾高风险区综合治理等工程。完成 5.96 万户燃煤散烧综合治理,淘汰燃煤供热锅炉 28台,空气质量优良率高于自治区年度考核目标。完成公主府污水处理厂技改,建成金桥工业污水处理厂、新机场污水处理厂等项目,黄河干流、主要支流劣Ⅴ类水体全部消除,成功入选国家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试点城市。
过去一年,我们全力推进“ 五个大起底” 行动,解决了一大批历史遗留的老大难问题。开展沉淀资金大起底,累计收回资金 6.3 亿元。开展待批项目大起底,545 个待批项目实现应批尽批。开展闲置土地大起底,累计消化批而未供土地 3.7 万亩,处置闲置土地 1.1 万亩,超额完成年度任务。开展开发区闲置资源要素大起底,园区工业集中度达到 86%,亩均产值达到 126 万元。开展“ 半拉子” 工程大起底,20 个“ 半拉子” 工程全部销号,盘活少数民族体育运动中心、中国北方足球训练基地、农博园等项目。
过去一年,我们全力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激发了首府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深化国有企业
改革,国企改革三年行动获评自治区考核 A 级,剥离清理各级子企业 21 户,压减企业内设机构
11.7%、缩减中层管理人员 13.9%,营业总收入和资产总额分别达到 62.4 亿元、2166.8 亿元,实现盈利超过 9 亿元、创 10 年来最好水平。深化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厘清园区与旗县区职责分工,917 项审批事项实现“ 园区事园区办”;承载首府未来产业、高科技产业的航天经济开发区、科技城经济开发区获批,全市工业园区实现产值 2330 亿元、同比增长 11%。深化基层治理改革,围绕加快重塑基层治理体系,“ 拆大并小” 优化网格布局,完善社区工作者和网格员待遇保障、职业晋升等机制,街道承担的职责由 222 项缩减至 101 项,社区承担的工作事项由 140 项减少至
79 项,获评“ 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合格城市”。全面放开市场准入,民营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 18.8%、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 11.5%; 新增市场主体 83364 户、 同比增长 75%,占全区增量近 18%。其他领域改革深入推进,率先推动呼包“ 同城化” 发展,签订 14 个方面、
60 个事项合作协议;3 家主流媒体整合改革成为全区改革示范;深化国防动员体制改革,伊利集团武装部成为北部战区首家非公有制企业人民武装部。
过去一年,我们全力排查化解各类矛盾问题,消除了一批经济社会发展的风险隐患。率先完
第 3 页 共 9 页

成政府年度隐性债务化解任务。圆满完成 29880 套“ 保交楼” 任务。盘活闲置 5 年的新华广场、东客站南广场地下商业和周边楼宇。成功侦破 15 年以上命案积案 11 起,电诈犯罪发案量下降5.1%。全面推行信访代办制,信访纯案化解率由 66%提升至 92%。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大排查、大整治行动,未发生重大以上生产安全事故。获评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顺利通过“ 国家卫生城市” 复审。荣获“ 2023 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
过去一年,我们全面加强自身建设,政府抓执行、抓落实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坚持“ 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深入开展第二批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人大代表建议、政协委员提案办复率均为 100%。荣获“ 全区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 称号。严格执行中央XXXX精神,严肃查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深入开展“ 提标、提速、提效” 专项行动,有效解决“ 三多三少三慢” 问题,政府执行力、公信力得到进一步加强。
各位代表!过去的一年,我们一仗接着一仗打,一关接着一关闯,经受住了前所未有的考验,取得了弥足珍贵的成绩,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效显著,获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科学指引的结果,是自治区X委、政府和市委坚强领导、正确决策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大力监督、鼎力支持的结果,是全市人民一道拼、一起干、一起奋斗出来的!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向各民主X派、工商联、人民团体及各界人士,致以崇高的敬意!向所有关心支持呼和浩特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诚挚的感谢!
回首过去一年工作,理性分析我们的发展,还存在一些“ 绕不开、挪不走” 的问题。一是经济总量不大、带动力不强,产业基础还不扎实,区域中心城市吸引力、承载力、核心竞争力不足;二是服务民营经济、市场主体与先进地区相比,主动性和精准度做得不够到位;三是城市发展中老旧小区、城中村改造、宜居环境打造,以及道路交通建设管理等还有不少短板;四是人民群众关心的上学、看病、养老、托幼等“ 一老一小” 急难愁盼问题,以及一些区域吃水难、供暖差等群众身边事还不尽如人意; 五是还有一些干部思想观念封闭保守, 干劲闯劲不足, 作风 “ 慢拖虚”,跟不上发展的需要。这些问题,必须一个一个盯、一个一个改,能快则快、久久为功,直到问题彻底解决。
二、2024 年工作安排
自治区X委十一届七次全会暨全区经济工作会议部署了六个工程、七项任务;市委十三届七次全会暨全市经济工作会议明确了要把握的五个关键点、安排了九项重点工作。这些都是需要紧盯的大事、攻坚的要事,也是必须推进的实事、办成的好事,我们要紧紧抓住这些关键和重点,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贯穿到首府各项工作中,以实施“ 政策落地工程” 为契机,吃透政策、用好政策,真正让政策从“ 纸上” 落到“ 地上”,不折不扣把中央、自治区和市委的部署执行好、落实好。
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 8%左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6%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 18%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 10%,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6%左右,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 13%左右,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 6.5%左右,完成自治区下达的节能减排目标。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在全区保持前位、在省会城市保持前列,经济总量在全国百强城市更进一步。
以上指标安排全部超过自治区平均水平,既坚持实事求是,也体现“ 强首府、争进位、作贡献” 的责任担当。完成上述目标,有利好政策的支持、有发展基础的支撑、有进位赶超的需要,还有两年 13 场高质量发展现场会凝聚起的强大干事创业斗志。只要我们上下齐心、敢想敢干,摒弃“ 我不如人” 的念头,拿出“ 能快就不要慢” 的劲头,就一定能够实现预期目标。
具体要抓好 8 个方面重点工作。
(一)要毫不松劲把抓发展作为第一要务
第 4 页 共 9 页

首先要铆足干劲抓项目。以重大项目“ 双一千” 工程为抓手,实施重点项目 1100 个以上,完成投资 1500 亿元以上;开展“ 年初大动员、年中大比武、年底大考核” 行动,全部项目力争上半年能开尽开。聚焦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粤港澳、东三省等区域,紧盯战略国企、实力民企、知名外企,强化产业链招商、龙头企业招商、小分队招商、政企协同招商、商协会招商。同时,更加注重精准招商、更加注重招商效果。
下大力气提升科技创新能力。要落实“ 科技突围” 工程,开展“ 科创中国” 试点城市创建。着力培育建设“ 五大中心”,高质量运行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推进实施二期工程,推动实施国家科技任务;推进创建国家草业技术创新中心,推动草种、生态修复等科技成果转化;不断提升自治区动物疫苗技术创新中心能力;全力培育先进半导体材料创新中心科研能力;加快推动益生菌共性技术研发中心建设。全面推开科技企业“ 双倍增、双提升”、规上工业企业科技创新“ 三清零全覆盖”、重大科技项目“ 揭榜挂帅” 3 大行动,攻克关键技术 45 项左右,转化科技成果 200项左右。实施创新人才引进计划,引进高层次创新人才 100 名以上,既要为科技人才搭建好“ 大展拳脚” 的舞台,也要提供好解决后顾之忧的“ 关爱套餐”。
重点领域改革要敢想敢闯。实施“ 内部挖潜、降本增效” 行动,持续提升国企盈利能力;清理缺乏发展潜力、竞争优势的非主业类业务,采取合作、参股、投资等多种手段,走出去拓展市场,推动国企做大做强;开展新一轮国有资产大起底行动,盘活有用资产,让国企甩掉包袱、轻装上阵;落实“ 五定” 要求,建立奖优罚劣、能上能下的制度体系,切实把国有企业的内生动力激发出来。全面优化营商环境,实施“ 诚信建设工程”,启动全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