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赣南日报/2024 年/2 月/2 日/第 001 版
政府工作报告
——2024 年 1 月 16 日在赣州市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市长 李克坚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列席同志提出意
见。
一、2023 年工作回顾
2023 年是赣州发展历程中极不寻常的一年。习近平总书记再次亲临江西考察,为新时代江西和赣州改革发展把脉定向、指路引航。省委、省政府出台赣州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发展规划和“ 60 条” 支持政策,为赣州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澎湃动力!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X的二十大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省委打造“ 三大高地”、实施“ 五大战略”,全力推进“ 三大战略、八大行动”,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一年来,我们全力扩需求、稳增长,经济运行回升向好。面对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出台实施拼经济拼发展“ 20 条”,经济运行逐季回升、稳步向好。扩投资有力有效,争取增发国债、专项债、境外债和中央预算内投资规模均列全省第一,596 个省大中型项目、1852 个“ 八大行动” 项目投资分别完成年度计划的 117.5%和 109%,信丰至南雄高速公路建成通车,赣州港五云综合枢纽码头开港运营,瑞金机场基本建成,梅江灌区总干渠提前具备通水条件,平江灌区先导工程开工,赣州至安远至寻乌高速公路纳入国家“ 十四五” 规划,信丰电厂二期获批立项。促消费成效明显,举办“ 消费提振年” 活动近千场,发放消费券 1.5 亿元,商贸消费提质扩容综合评价全省第一, 网络零售额突破 600 亿元, 跨境电商业务量是去年的 2 倍,接待游客人次、旅游收入均超过 2019 年水平。稳外贸提质增效,赣州综合保税区规划调整通过国家验收,赣州国际陆港铁路集装箱吞吐量 27.4 万标箱、增长 13.2%,凯马汽车整车出口获批,手机、 锂电产品出口分别增长 39.5%、 6.4 倍。 全年 GDP 增长 5.3%,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 4.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 10.3%,固定资产投资下降 1.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 5.9%,实际利用省外 2000 万元以上项目资金增长 5.6%,进出口增长 8.3%,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 4.7%、9.3%,多数主要经济指标增幅保持全省“ 第一方阵”。
一年来,我们聚力扶实体、强创新,产业发展步伐稳健。工业经济企稳向好,规上工业企业净增 218 家,总数达 2898 家、保持全省第一,吉利耀能、富联精密、天能新能源等重大项目投产,现代家居、有色金属和新材料、电子信息、纺织服装产业集群营收分别达 2700 亿元、1800亿元、1700 亿元、1100 亿元,5 个开发区获批扩区调区。经过努力,工业倍增升级三年行动胜利收官,工业对 GDP 增长贡献率提高近 12 个百分点,规上工业营收前移 3 位、列全省第 4,营收过百亿元园区增加 6 个,千亿产业集群由 1 个增至 4 个,获评国家级产业集群 4 个、省级产业集群 23 个,稀土新材料及应用集群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科技创新赋能提质,中国科学院赣江创新研究院基本完成筹建,国家稀土功能材料创新中心通过验收,新药创制全国重点实验室获批建设,中国稀土集团稀金谷产业促进中心揭牌成立,国家级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正式运行,龙南获批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建设试点县,信丰入选国家创新型县(市)建设名单,龙南骏亚电子获评国家企业技术中心,新增专精特新“ 小巨人” 企业 17 家,认定高新技术企业 501 家,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 2432 家,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进入全省前列;“ 赣州号” 卫星成功发射,中国电信
第 1 页 共 10 页
中部云(龙南)数据中心签约落地,上云企业累计突破 5 万家,2 家企业荣获中国轻工业数字化转型创新成果一等奖,赣州高新区被评为全省数字化转型标杆开发区,赣州跃居全国数字经济百强城市第 56 位、 前移 2 位。 农业发展稳中向好, 粮食生产 “ 二十连丰”, 冬播油菜面积增长 32.5%,新(改)建蔬菜基地 10.6 万亩,生猪出栏 700 万头以上;赣南脐橙品牌价值连续九年位居全国区域品牌水果类第一;新(改)造油茶林 40.5 万亩,赣南茶油连续六年荣登全国区域品牌百强榜;新建高标准农田 55.8 万亩,水稻机械化集中育秧实现镇域全覆盖;新认证富硒农产品 432 个,发布“ 赣南硒品” 品牌,全国名特优新、绿色有机农产品数量均居全省第一;新增营收超 10 亿元农业龙头企业 3 家,获批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示范基地 32 个,会昌、信丰入选全国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创建名单。服务业加快复苏,金融机构存贷款总量突破 1.6 万亿元,播恩集团、天键电声成功上市,召开首届产业基金促进赣州高质量振兴发展大会,设立规模 50 亿元的现代产业引导基金;全国首届预制菜争霸赛、第五届赣菜美食文化节在赣州启动,成立全省首家预制菜产业协会,入选全国十大预制菜创新发展地区优秀案例,荣获“ 国际客家美食名城” 称号;举办中国红色旅游博览会,大余丫山、南康家居小镇、章贡区郁孤台分别获评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工业旅游示范基地、旅游休闲街区,崇义列入中国体育旅游精品目的地;县级供销集配中心、乡镇和村级快递网点实现全覆盖,入选全国功能型现代流通战略支点城市。
一年来,我们强力推改革、扩开放,动力活力加速释放。优化营商环境取得新进展,193 项创新试点和对标提升任务较好完成,评标定标分离等 18 项改革经验全省推广,611 项政务服务事项“ 一网通办”,“ 数字大脑” 上线运行,数字政务云服务大厅揭牌启用,获评全国网络市场监管与服务示范区;助企纾困力度加大,80%以上惠企政策“ 免申即享、即申即享、直达企业”,全年为企业减负 237 亿元,政企圆桌会议解决企业困难问题 968 个,市场主体净增 6.57 万户、总数达
86.89 万户。重点领域改革实现新突破,“ 8+1” 项省级下放权限事项基本落实,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成效明显,国资国企改革创新三年行动获评全省 A 级,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获供销总社肯定,全市首宗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交易,发放全省首本土地承包经营权新证,在全省率先开展农业生产“ 大托管” 服务、“ 智慧政务+税务” 改革试点,南康入选中央财政支持普惠金融发展示范区,大余、信丰获财政部财政管理绩效综合评价表彰,中心城区城市管理、国有景区运营等体制改革取得积极成效。开放合作迈出新步伐,成功举办央企援赣、粤企入赣、进博会赣州专场推介会以及家具、脐橙、纺织服装博览会等活动,签约 2000 万元以上项目 317 个、总投资 2601 亿元,其中百亿元项目 6 个。发布新时代人才政策,“ 赣州才服通” 上线运行,大湾区人才科创中心建成投用,引进高层次人才 1251 名、急需紧缺人才超万名。深赣对口合作扎实推进,粤赣两省五年实施方案出台,深赣港产城一体化合作区发展规划获批,深圳国际食品谷赣州产业园签约,全国首家深圳精品展销中心投运,深圳科技园赣州园区开园,与深圳合作共建产业园区有序推进;开通赣深新能源汽车多式联运通道,累计开行铁海联运“ 三同” 班列超 5000 列;认定大湾区“ 菜篮子” 生产基地 84 个、“ 圳品” 31 个、“ 深圳农场” 9 个,建成“ 盒马村” 2 个,均为全省最多;建立深赣政务服务全域通办机制,不动产登记实现跨城通办。
一年来,我们着力抓统筹、促融合,城乡面貌持续改善。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获批。中心城区快速路通车总里程达 103 公里、“ 三横三纵” 快速路网基本形成,蟠龙大桥、稀土大桥、创新大桥建成通车;蓉江新区、高铁空港新区、三江口片区建设取得阶段性进展,章贡区连续两年获评全国百强区;市文化艺术中心全面建成,赣州规划馆开馆,改造老旧小区 125 个、城市棚户区 3.69 万户,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 11.49 万套,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利用、老旧小区改造、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模式获住建部推广;入选全省首批水网先行市,龙华水厂二期开工,新增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 8 个,新(改)建污水管网 270 公里,定南获评全省城镇生活污水处理提质增效示范县;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高分通过复审,8 个县(市)通过国家卫生县考核验收,连续四年入选城市体检国家样本城市。农村人居环境有新提升,完成 925 个村庄规划编制、2645 个新农村点建设,农村公路总里程突破 4 万公里,新(改)建农村户厕 5.87 万个,1607 个行政村
第 2 页 共 10 页
垃圾分类试点扎实推进,寻乌、崇义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建成投用,安远、兴国、全南获评全省美丽乡镇建设先进县,会昌、宁都分别被评为“ 四好农村路” 全国、全省示范县,安远全国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示范县创建通过验收。生态环境质量领跑全省,中心城区 PM2.5 年均浓度、县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全省最优,国考、省考断面水质优良率 100%;改造低质低效林 101 万亩,治理水土流失 480 平方公里,生态修复废弃矿山 1311 公顷,3 个独立工矿区纳入国家资金长效支持名单,国土绿化试点示范任务全面完成,第三轮东江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启动实施,国家低碳城市试点获评“ 优良” 等次,阳明湖入选全国美丽河湖优秀案例,寻乌废弃矿山治理、赣县崩岗生态修复入选全国典型案例,赣县、兴国、崇义获评全国自然资源节约集约示范县,宁都、上犹分别列入国家小流域综合治理提质增效项目建设县、全域森林康养试点建设县,石城成功创建全国“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实践创新基地,全南获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命名。
一年来,我们倾力惠民生、保稳定,人民生活品质更高。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达 83%。70 件民生实事全部完成。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增长 13.8%。城镇新增就业、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年度任务超额完成,高校应届毕业生留赣州就业率达 51.7%、创历史最好水平。3 所市属高职院校入选省级“ 双高计划”、实现“ 零” 的突破,获批国家级稀有金属市域产教联合体,
17 家产业学院揭牌成立,赣南医学院更名为赣南医科大学。疫情防控平稳转段,2 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主体工程封顶,县级以上公立综合医院“ 三大中心” 基本实现全覆盖,入选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建设国家试点城市,于都获评全国医养结合、基层中医药工作示范县。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完成首轮调价,“ 赣州惠民保” 上线。 新增家庭养老床位 6883 张, 启动实施农村基本养老服务 “ 安养工程” 试点,入选建设国家儿童友好城市名单,市青少年发展基金会获评全国 5A。市第六届运动会成功举办。国家级客家文化(赣南)生态保护区创建成功,《长征第一渡》《长征组歌》震撼上演。世界客属第 32 届恳亲大会精彩圆满、成果丰硕、影响深远,开创了在中国内陆县级城市举办的先河,海内外客属首领、侨领、知名企业家等 2500 余人齐聚赣州,签约项目 76 个、总投资 1015 亿元,达到了办好一场盛会、改变一座城市、推动一域发展的预期效果!统筹发展和安全,政府债务率处于合理区间,非法集资陈案化解超额完成省定任务,“ 保交楼” 工作居全省前列,安全生产事故起数、死亡人数“ 双下降”,近 5 年来首次实现自然灾害“ 零伤亡”,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创建通过省级初评,寻乌南桥镇入选全国“ 枫桥式工作法” 单位,赣州获评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合格城市,公众安全感、公安满意度连续五年全省第一。持续加强国防动员和双拥共建,高标准完成军委国防动员部赋予的基层治理规范化建设示范验证任务,退役军人事务、军民融合、民族宗教、外事侨务、统计调查、消防、老龄、气象、水文、档案、地方志、工青妇、残疾人、红十字等工作取得新成绩。
扎实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解决影响高质量发展和群众反映强烈问题 240 个,政府自身建设在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中得到加强。深入推进法治政府建设, 《赣州市扬尘污染防治条例》 《赣州市农村住房建设管理条例》 《赣南脐橙保护条例》颁布施行,办理人大代表建议 301 件、政协提案 382 件,司法行政满意度全省第一。加强X风廉政建设和意识形态工作,持续抓好巡视、巡察、审计发现问题整改,全市政府系统全面从严治X向纵深发展。
各位代表!回望过去一年,我们顶住外部压力,克服重重困难,把一些不可能的事情变成了可能,把一些可能的事情做到极致,5 项工作获国务院督查激励表彰,44 个全国性会议活动在我市举办,赣州知名度、影响力显著提升!成绩来之不易,根本得益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得益于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得益于市人大、市政协和社会各界的监督支持,得益于全市广大干部群众的拼搏奋斗!在此,我谨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向各民主X派、人民团体和各界人士,向驻市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官兵、公安干警和消防救援人员,向中央和省属驻市单位、中央和国家对口支援单位及全体挂职干部,向所有关心支持赣州发展的海
第 3 页 共 10 页
内外朋友,致以崇高敬意和衷心感谢!
需向代表说明的是,受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社会预期偏弱等影响,去年部分主要经济指标增速不及预期,但实物量指标和先行指标运行良好、支撑有力,全市经济回升向好的态势不断巩固。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当前实体经济承压明显,科技创新支撑不够,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任务艰巨,民生保障还有不少短板,一些领域风险隐患仍需高度重视,干部作风和治理能力建设还要加强,等等。我们一定直面问题,全力加以解决。
二、2024 年工作安排
2024 年是新中国成立 75 周年,是实现“ 十四五” 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做好今年工作意义重大。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X的二十大、二十届二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按照省委十五届五次全会、市委六届六次全会部署,聚焦“ 走在前、勇争先、善作为” 的目标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围绕省委打造“ 三大高地”、实施“ 五大战略”,纵深推进“ 三大战略、八大行动”,切实增强经济活力、改善社会预期、增进民生福祉、推进共同富裕、防范化解风险、保持社会稳定,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加快建设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
主要预期目标是:GDP 增长 6%左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 7.5%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 4%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 6.5%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 6.5%以上,实际利用省外 2000 万元以上项目资金增长 5%以上,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外贸进出口促稳提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 5.5%左右,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 8.5%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 3%左右,节能减排完成省下达任务。
重点做好七方面工作:
(一)坚定不移推进新型工业化,构建体现赣州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推动产业链优化升级。全面落实制造业重点产业链现代化建设“ 7510” 行动计划,实施产业链链长制升级等六大行动,力争全市规上工业营收增长 10%以上。深化家具家电家装融合发展,完善五金、水性漆、灯饰等配套产业,建设国际家居总部经济区,力争现代家居产业集群营收突破 3000 亿元。支持中国稀土集团发展壮大,大力发展高性能磁性材料、永磁电机、钨硬质合金及刀钻具、铜基新材料等下游及应用,力争有色金属和新材料产业规上工业营收达 2100 亿元。推动智能终端、新型显示、高端装备制造、印制电路板、半导体照明等产业链发展,力争电子信息产业规上工业营收达 1900 亿元。拓展服装、棉纺、化纤等细分产业链,完善水洗、研发设计、检验检测、物流等配套,建设线上线下专业市场,实施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战略,培育国货“ 潮品”,力争纺织服装产业集群营收达 1300 亿元。加快构建涵盖锂电二阶材料、一阶材料、锂电池到综合回收利用的锂电新能源全产业链,打造光伏、新型储能、氟盐新材料产业链,发展整车链,力争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车产业规上工业营收突破 1000 亿元。推进“ 药品+医疗器械+宠物健康” 三链驱动发展、预制菜产业发展三年行动,打造医药及大健康产业基地、世界客家菜预制加工基地。创建未来产业先导实验区和技术研究院,深耕新能源、新材料、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新赛道,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促进企业培优育强。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实施亿元以上工业项目 448个,完成年度固定资产投资 564 亿元。实施“ 链主” 企业培育计划,支持现有龙头骨干企业开展产业链上下游垂直整合、靠大联强成为“ 链主”,新增营收 50 亿—100 亿元企业 5 家、超百亿元企业 2 家。完善中小企业梯度培育机制,构建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产业链联盟生态,新增入规企业 200 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100 家和“ 小巨人” 企业 10 家以上。实施企业技改升级三年行动计划,有序推动规上工业企业技改全覆盖。深入推进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新增上市企业 3 家、贷款 800 亿元以上。
第 4 页 共 10 页
加快数字经济发展。实施数字经济重点项目 100 个、完成年度投资 400 亿元,建成大数据产业园一期、区块链技术产业园二期等项目,力争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营收突破 1500 亿元。加强信息通信网络建设,提升“ 千兆城市” 建设水平,新建 5G 基站 3000 个。开展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试点,加快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建设,新增上云企业 8000 家,打造一批“ 智能车间”“ 黑灯工厂” “ 产业大脑”,积极创建全国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
(二)多措并举夯实科教人才支撑,塑造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强化科技创新引领。积极对接国家战略科技资源,实施创新平台引领力升级行动,提升中国科学院赣江创新研究院、新药创制全国重点实验室等平台服务实体经济效能,争取组建稀土全国重点实验室、有色金属和生物医药领域省实验室,支持赣州高新区建设鄱阳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大幅提高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鼓励企业设立“ 科创飞地”,新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 1500 家、认定高新技术企业 300 家以上。深化科技计划项目“ 包干制” 试点,实施一批“ 揭榜挂帅” 制项目,着力在大型海上风电、汽车新能源、催化剂等方面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开展“ 科技成果转化年” 活动,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中心、产业集群分中心建设,加大科技入赣、科技招商力度。强化质量支撑和标准引领,加快建设质量强市、知识产权强市。
深化产教融合发展。充分发挥特色产业学院作用,强化校企、校地合作,争取列入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加快和君职业学院二期和龙南、兴国职业学校实训基地等项目建设,支持赣州远恒佳职业学院等纳入“ 十四五” 高校设置规划,积极推进赣州职业技术学院、赣州农业学校、赣州技师学院“ 三校” 办学体制改革,加强与大湾区职业、技工院校深度合作,打造赣南革命老区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支持江西理工大学建设“ 双一流” 学科、赣南师范大学和赣南医科大学申报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升格本科院校,推动赣南科技学院高品质办学。
提升人才工作质效。全面落实新时代人才政策,深入实施“ 赣才回归” 工程、“ 苏区之光”
人才计划,加强人才工作站建设,完善“ 引育留用” 机制,引进培养一批高层次人才和领军团队、产业急需紧缺人才,培育选拔一批“ 赣州工匠”。推进科技人才评价和管理机制改革,开展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创建服务支持人才创新创业示范基地,完善人才小镇配套设施,让各类人才在赣州安心创业。
(三)蹄疾步稳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增强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
持续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推进新一轮对标大湾区优化提升行动,深化省营商环境创新试点,打响“ 干就赣好” 品牌,力争营商环境达到全国一流水平。实施数字化改革三年行动,加快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