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平顶山日报/2024 年/1 月/24 日/第 008 版高新区
强化科技赋能 释放发展动能
——高新区创新发展综述
本报记者 高轶鹏 通讯员 李星叡
时值隆冬,行走在高新区,却能深切感受到火热的实干劲儿,一个个项目快马加鞭,一条条
生产线开足马力,一场场签约会高潮迭起⋯⋯
2023 年,该区从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完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聚集科技人才、优化创新生态等四方面,不断培育壮大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谋创新,各类赛事活动精彩纷呈
2023 年 11 月 12 日上午, 第十二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尼龙新材料产业技术创新专业赛决赛在
我市落幕,这是我市首次举办“ 国家级” 新材料领域创新创业赛事。
在这场大赛上, 落户高新区时间不长的河南无水染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凭借 “ 无水染色技术”获得初创企业组一等奖。这项染色技术与传统的水染工艺相比具有节水、省染料、低成本等优越性,采用该技术及设备,45 分钟可将一卷白布染成“ 中国红”,市场前景广阔。
近年来,高新区承办了一系列国家、省、市科技创新类赛事,通过整合创新要素,开展“ 以赛招商、以赛引智”,打造“ 赛事+服务+落地” 双创升级版,推动众多优质项目、高端人才在高新区落地生根。仅去年,该区就组织 500 多家优秀企业参加,获得国家、省、市级奖励资金 400多万元,通过专业赛事的深入谋划,促成 37 个优质项目对接合作,签约金额达 82.01 亿元。
强平台,点燃科技创新强大引擎
2023 年 10 月 20 日,火炬科技成果首次驶入“ 鹰城”。高新区是 2023 年度火炬科技成果直通车(平顶山站)活动的主要承办单位之一,围绕尼龙新材料和电气装备制造等重点产业链,汇聚发布了尼龙材料、碳新材料、新能源、电气装备等领域科技创新成果 304 项,42 家企业现场对接洽谈,邀请了中石化(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西安交通大学等 7 个科研机构和省内外知名高校发布推广科技创新成果,8 个来自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高精尖项目与平顶山本地企业现场签约,展出了发展前景好、与平顶山产业结合度高的项目 20 个,126 个科技成果项目达成合作意向,取得了预期效果,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实现产业集群化发展。
科技要创新,平台是关键。2023 年,高新区与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共研,在全省实验室体系重塑的大背景下,积极参建尧山实验室和河南省科学院平顶山产业技术研究院,落地龙门实验室平顶山成果转化中心,签约院士领衔的平顶山新材料研发基地,实现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有机融合,推动各类平台载体快速发展,高新区市级以上各类研发机构达 106 家,省级以上 35家,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2 家。
引人才,激活产业发展源头活水
2023 年 6 月,高新区推出“ 百名博士进高新” 产学研合作对接系列活动。自活动启动以来,高新区通过建立项目合作需求信息库、博士人才信息库、服务保障库“ 三个库” 搭建科技与产业、企业融合的桥梁,通过开展“ 百名博士进高新”“ 百家企业进高校”“ 百家企业进课堂” 等系列活动,引导人才智力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推动智力资源与产业资源、科研与生产深度融合。
作为高新区探索柔性引才模式、深化校地合作、推动科研成果产业化的一项创新举措, “ 百
名博士进高新” 以常态化、点对点的产学研合作模式,为企业创新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以需求为导向,科技助企走心。“ 百名博士进高新” 活动聚焦尼龙新材料、装备制造两大主
第 1 页 共 3 页

导产业,优先支持高新区重点行业领域的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广大博士以解决企业实际问题为切入点,找准技术壁垒的关键点和突破口,带着解决方案入企,逐步实现校企联合攻克技术难题,博士助力企业创新发展的良好局面。
以合作为基石,成果转化走实。进企博士的背后是高校科研团队,他们在与企业合作期间将结合自身优势,充分运用其所在院校的科研资源,深化校地合作、平台搭建、加强科研成果转化,实现资源共享,切实提升区内企业的研发水平和产品科技含量,加快推进高新区企业创新转型步伐。
以对口为目标,柔性引才走深。为确保企业找到对口人才,高新区引才对象范围持续扩大,提出以河南城建学院、平顶山学院为主,面向省内外高校院所引进博士教授,广泛集聚高层次人才,为高新区创新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目前河南城建学院、平顶山学院两大院校共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