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乌兰察布日报/2024 年/2 月/8 日/第 003 版盘点
“ 长红” 引“ 流量” “ 留量” 跃“ 常途”
——我市文旅融合发展综述
本报记者 王锦鹏
“ 北京向西一步,就是乌兰察布,四季旅游好去处!” 随着乌兰察布这一文旅城市品牌声名鹊起, 2023 年, 我市文旅产业发展取得喜人成绩!全年接待游客突破 2089 万人次, 实现旅游收入 151亿元,分别同比增长 131%和 101%;成功打造“ 乌兰察布之夜” 网红新地标,累计客流量突破 500万人次;民宿接待游客 31.21 万人次,实现收入 1.004 亿元⋯⋯
一组组详实的数字,展示了 2023 年乌兰察布文旅产业的“ 卓越表现”。这些数字的背后,是我市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坚定信念和有力行动。
2023 年,我市依托山水优势、文化底蕴,始终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深入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红色旅游、主题公园、旅游演艺等与文化产业相融合的旅游新业态、新产品得到快速发展。如今,乌兰察布是众多国内外游客向往的中国草原避暑之都、中国最美养生休闲旅游城市、避暑旅游优选地和最受关注的天气预报城市(宜居宜游) 。
全域“ 展” 新颜 “ 网红” 变“ 长红”
宛如“ 地球天窗”、更似太上老君炼丹炉的乌兰察布火山群,独具丹霞地貌特色、仿佛一条红色丝带飘在莽莽戈壁草原上的红色奇峰红崖台地,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的辉腾锡勒高山草甸鲜花草原,密集程度最高、保存最好的玛珥式火山口群⋯⋯昔日,乌兰察布一处处“ 网红” 目的地,游客大多来自山西、河北等周边省市。经过多年经营,如今,全市 25 家 A 级景区已成为“ 长红”目的地,全国各地乃至国外的游客屡见不鲜。
让“ 网红” 城市变为“ 长红” 城市,政策支持、市场需求和技术进步是天时,文化底蕴、山水资源、基础设施和景区配套完善是地利,传统文化、民俗风情、热情好客和优质服务是人和。
近年来,我市紧抓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机遇和有利条件,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力,持续深化区域交流与合作,打造文旅体区域协同创新发展共同体,大力推动乡村民宿提质升级,使乡村民宿成为撬动乡村振兴的“ 大产业”,持续强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升“ 北京向西一步,就是乌兰察布” 品牌影响力。
2023 年,出台《乌兰察布市文旅体康养基地建设方案》,制定《乌兰察布市落实自治区京蒙协作“ 旅游倍增计划” 具体措施》,落实《乌兰察布市文化旅游体育产业发展扶持办法》;持续推进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参加第四届中蒙博览会,增进与蒙古国、俄罗斯及“ 一带一路” 沿线地区文旅合作;积极融入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联合举办第三届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发展大会,我市与北京市延庆区、张家口市、大同市政府共同签订文旅合作战略框架协议;落实“ 乌—二” 区域交流合作框架协议,我市与二连浩特市乌兰牧骑共同举办 2023 中国(二连浩特)国际经贸投资洽谈会暨展览会专场文艺晚会,推进两地文旅企业交流合作。
全市旅游民宿发展至 146 家,累计完成投资 4.999 亿元,房间数达 2400 间,日最大接待游客量达 12300 人次,旅游民宿向规模化、集群化发展步伐加快;乌兰察布火山建成停车位 3411 个、充电桩 328 个,生态厕所、生态保护区栈道、变电站等配套建设基本完成;乌兰察布火山养生温泉及旅游度假酒店项目建设完成温泉勘探钻井,正在铺设管道;建成“ 格—红” 线旅游公路,打通格根塔拉和红格尔两大景区;改造脑木更苏木—胡杨林砂石路为柏油路;成功举办 2023 年全市旅游服务质量提升培训班;红石崖生态旅游区、乌兰察布火山成功创建 4A、3A 级旅游景区,
第 1 页 共 3 页
集宁区察哈尔古街成功创建自治区级旅游休闲街区,朱家营村、乌布力吾素嘎查成功创建第三批自治区乡村旅游重点村;乌兰察布市和凉城县获得“ 2023 避暑旅游优选地” 称号;“ 乌兰察布‘ 金秋送爽 五谷飘香’ 之旅” 秋季旅游线路入选文化和旅游部“ 橙黄橘绿 乡村胜景” 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
一系列举措,换来乌兰察布文旅产业质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