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马鞍山日报/2024 年/1 月/8 日/第 001 版
勇担文化新使命 奏响奋进最强音
——全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综述
记者 邓婷婷
“ 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事关X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
2023 年 10 月,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召开,正式提出并系统阐述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
思想之光照亮前行之路,躬逢盛世奏响激昂强音。
回首过往,理论武装入脑入心、文化活力持续迸发、主流舆论强劲有力、文明之花遍地盛开⋯⋯我市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守正创新、久久为功,宣传思想文化领域气象日新。
展望未来,全市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将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科学指引下,认真贯彻落实X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实文化强市战略部署要求,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意气风发踏上追梦征程,为打造安徽的“ 杭嘉湖”、长三角的“ 白菜心” 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条件。
高擎伟大旗帜 让X的创新理论落地生根
“ 坚持领导干部领学带学促学,深学细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推动X的创新理论学习往心里走、往深里走、往实里走” ⋯⋯ 2023 年 9 月 25 日,市委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读书班在市委X校开班。
这是一次高规格、高站位的读书班,是对全市X员干部“ 关键少数” 的一次ZZ教育、思想淬炼、精神洗礼,也是对全市开展主题教育的示范引领。一场理论大学习、思想大武装、ZZ大训练在马鞍山大地如火如荼展开。
时代孕育思想,思想指引航向。高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让发展
目标更明确、路径更清晰、措施更务实。
近年来,我市坚持把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ZZ任务,与学习宣传贯彻X的二十大精神结合起来,与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徽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结合起来,坚持不懈用X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
丰富载体,理论学习往“ 广度” 走——
《习近平著作选读》 、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X的二十大文件及学习辅导读物成为广大X员干部的“ 案头卷”;主题教育读书班、“ 新时代大讲堂” 等学习培训一场接一场;集中观看红色话剧《今夜星辰》,从老一辈科学家的事迹中汲取奋进力量⋯⋯
我市紧紧抓住领导干部这个“ 关键少数”,严格执行“ 首要内容” 学习制度,扎实开展X史学习教育、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用好理论读物、创新学习方式、拓展学习载体,通过书本学、线上学、实践学、现场学,让广大X员、干部在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中不断提高思想认识、感悟真理力量。
2023 年,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开展集体学习 20 次,开展县级X委(X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巡听旁听 40 余次,基层理论中心组学习提质提效。“ 学习强国” 马鞍山学习平台正式上线,
第 1 页 共 6 页

省级平台发稿量稳居全省第一方阵,获评省级优秀单位。
创新形式,理论宣讲往“ 深度” 走——
群众在哪儿,“ 小板凳” 就摆在哪儿。在含山县,一支“ 文化轻骑兵” 自带“ 红色小板凳”,走进田间地头、工矿企业、社区学校,以“ 理论+文艺” 的方式,把X的好政策送到群众身边。
理说清,心讲热,情聚拢,劲鼓足。我市挖掘培养草根“ 名嘴”“ 文艺骨干”“ 百姓宣讲员”,打造“ 干部讲政策、专家讲理论、百姓讲故事、先模讲奉献、创业者讲创新、青年讲传承” 宣讲矩阵,持续开展“ 举旗帜· 送理论”“ 八团八进” 等活动,基层宣讲活动有声有色。2023 年,全市各级开展各类面对面宣讲 2.9 万余场次,受众 79.7 万余人次。
围绕学习宣传贯彻X的二十大精神,精心编制《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 《中国经济前景光明》《奋斗创造美好生活》系列宣讲课件;举办“ 最美微X课”“ 微宣讲” 评选、展播、巡讲等,《安家安心》《云上家书》等宣讲作品、“ 红色小板凳” 等 4 个基层宣讲项目获省级表彰;深化 “ 强国复兴有我” 群众性主题宣传教育活动, 统筹推进 30 多万中小学生开学季 “ 同升国旗 同唱国歌” 等 76 项活动,理论宣讲的吸引力、感染力不断增强。
拓宽视野,理论阐释往“ 高度” 走——
研究先一步,理论深一层。围绕X的二十大提出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我市举办系列理论座谈会、研讨会近 20 场;创新成立全市X的创新理论研习组,围绕“ 人民保护长江、长江造福人民” 重要论述在马鞍山的生动实践、 制造业倍增等主题展开课题研究; 结合主题教育, 坚持 “ 四下基层”,全市宣传思想文化战线推出 47 个方面调研课题,产生了一批高质量研究成果。
社科联组织实现县区、本科院校全覆盖。我市社会科学界首届学术年会召开,以“ 打造高质量营商环境 全力推进马鞍山制造业倍增” 为题,征集高质量论文 75 篇。
坚定文化自信 以文化之魂焕发城市魅力
裕溪河畔,玉光璀璨;太湖山侧,文明延绵。五千多年前,先民们在此繁衍生息、耕耘治玉,
创造出辉煌灿烂的凌家滩文化,升起中华文明的曙光。
多年后的今天,“ 玉双连璧” 成为北京冬奥会奖牌的设计灵感来源,凌家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正式挂牌,考古研究、文化教育、研学旅行方兴未艾⋯⋯凌家滩正化身为支点,撬动着一方热土的蓬勃发展。
文脉弦歌不辍,文明生生不息。坐落长江之滨、地处吴头楚尾,在浩浩江水的润泽滋养下,马鞍山孕育了悠久的长江文明源头文化、独特的长江山水文化、灿烂的长江诗歌文化、光荣的长江红色文化、繁盛的长江工业文化,最终交织、碰撞、融汇成灿若星河的马鞍山文化。
江水流觞,时光铭刻。赓续历史文脉、传承文明薪火,打造独具魅力的文化强市,马鞍山使命如磐、重任在肩。近年来,全市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守正创新,深植文化沃土,推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文化“ 一池春水”,为高质量发展赋能添彩。
文化传承古韵新颜——
知所从来,方明所往。全面吹响溯源的号角,我市与北大、中科大合作引入国家队研究力量,联合央视拍摄纪录片《探秘凌家滩》等重磅作品,高规格举办第二届中国凌家滩文化论坛、高标准建设遗址公园,以中华文明起源“ 古国时代” 第一阶段代表之名,凌家滩遗址加快申遗步伐。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认为,凌家滩遗址可能成为中国五千多年文明的实证。
共同聆听长江的声音。深入践行“ 人民保护长江、长江造福人民” 重要论述,举办首届长江文化论坛,全国各地专家学者、嘉宾代表齐聚一堂,共谋保护传承弘扬长江文化发展大计;紧抓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机遇,整合沿岸文旅资源,提炼主题特色,采石矶、薛家洼、长江不夜城、浮沙圩等串珠成链,打造长江“ 最美文化廊道”。
诗歌文化,熠熠生辉。遇见“ 诗仙” 李白,诗意传承千年。连续举办 35 届的李白诗歌节,已成“ 诗歌的盛会、宣传的窗口、群众的节日”;追溯李白文化研究之源流,开辟传承弘扬发展
第 2 页 共 6 页

之前景,“ 李白文化研究发祥地” 学术研讨会诚邀八方学者、点燃学术烽火;从文化遗迹到城市建设,从诗歌吟诵到文艺创作,文化之城诗意绽放。
文化元素,多样呈现。太白游园里勾勒李白人生轨迹,二中游园中“ 秀” 出名校风采⋯⋯徜徉马鞍山街头,“ 口袋公园” 散落其间,尽显地域文化魅力。我市以“ 口袋公园” 建设、城市更新等为切入点,推动文化元素更好融入城市规划建设治理,全面提升城市文化辨识度、标识度。不断拓展非遗保护渠道和途径,让当涂民歌、和县庐剧、含弓戏等“ 乐” 起来、唱起来;推动文物展示陈列数字化、精品化、艺术化,文物活化利用更加多姿多彩。
文艺精品百花齐放——
完成合肥首演、晋京展演,闪耀上海滩、点燃西湖畔⋯⋯过去的 2023 年,话剧《炉火照天地》走南闯北,传送着生生不息的炉火,映照着大国工匠的初心,彰显着钢铁之城的自信。
文艺是精神食粮,精品是繁荣标尺。近年来,我市通过签约资助扶持创作、评奖激励引导创
作等多种方式,激励文艺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出品牌,文化创新创造活力进一步释放。
话剧《炉火照天地》入选国家艺术基金,获评第十八届中国戏剧节优秀剧目;黄梅戏《姑溪谣》、纪录片《三姑娘上岸记》、广播剧《热血丹心》3 部作品获省精神文明建设“ 五个一工程”奖;黄梅戏《碧水恋》等 4 个项目入选省重点文艺项目;小说《江水清清到我家》入选“ 中国好书” 推荐书目等榜单。
文化惠民春风化雨——
在上阶书房顺着“ 悬浮” 楼梯拾级而上,寻一抹“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的绿意;在鸿儒书房找一处静谧空间,享受“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的高雅⋯ ⋯ 依托深厚文化底蕴,“ 15分钟阅读圈” 城市书房建设有“ 颜” 更有“ 涵”。
繁荣文化,公共文化服务是基石。近年来,我市持续推进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新
发展,积极开展文化惠民工程,构建现代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举办第 38 届“ 江南之花” 等群众性主题文化活动,开展文艺轻骑兵进基层,组织优秀儿童剧、地方剧目、文艺演出进校园、进乡村、进社区;开展文化进万家、广场舞展演等活动,组织文化科技卫生“ 三下乡”,举办全国“ 四季村晚” 示范展演。2023 年全市统筹安排线上线下各类文化活动 1.4 万余场次,惠及群众 1000 余万人次,91 个城市阅读空间和 389 个农家书屋遍及城乡。
文旅产业欣欣向荣——
日前,我市“ 长江不夜城文旅数字化体验新场景” 案例成功入选 2023 年安徽省数字文旅创新实践十佳案例。利用数字化技术手段推出多种创新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