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安徽日报/2024 年/1 月/24 日/第 014 版区域风采
真抓实干 奋勇争先 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亳州篇章
中共亳州市委宣传部
2023 年以来,亳州市深入践行“ 三严三实”“ 马上就办、真抓实干”,坚持“ 忠专实”“ 勤正
廉”,深入实施“ 六一战略”,现代化美好亳州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全年地区生产总值 2215.8 亿元,增长 6.3%、居全省第 3 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160 亿元,增长 8%、居全省第 4 位;建筑业总产值增长 9.2%、居全省第 1 位;城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 6.5%、8.8%,分别居全省第 1、2 位,是十年来最好位次;固定资产投资增长
10.5%、居全省第 2 位;商品房销售面积、房地产投资增速分别居全省第 1、2 位;邮政业务和快递业务总量、增速均居全省第 2 位;民间投资增长 8.4%、居全省第 3 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 8.1%、居全省第 4 位。蒙城县、利辛县、谯城区入围全省县域综合实力 30 强,亳芜现代产业园区居全省开发区综合考评第 13 位。
落地投资 50 亿元以上重大项目 8 个,亿元以上工业项目 302 个、总投资 1570 亿元,分别增长 75.6%、182.6%。获省政府投资“ 赛马” 激励、为皖北唯一市。全面完成 50 项民生实事和 10项暖民心行动任务,民生支出 351.8 亿元、占比 85.2%。畅通“ 民声呼应” 渠道,群众诉求办理满意率 98.8%。做好市县领导干部公布手机号码“ 后半篇文章”,16 位市委、市政府负责同志接电并交办群众和企业反映事项去重后共 2.17 万件,办结率 98.8%,满意度 93.6%。获评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示范试点、国家工程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数字化管理改革试点、国家农村黑臭水体治理试点城市、国家首批碳达峰试点城市、国家康养旅游城市。制造业提质扩量增效、保障性租赁住房、服务业锻长补短等 10 项工作获省政府真抓实干督查激励。连续 6 年入选全国年度改革典型案例、为全省唯一市,入选“ 新时代 10 年地方改革与发展深度融合特别案例”。在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启动仪式、中国改革(2023)年会、省辖市市委书记市长工作会议、全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现场会、全省组织工作会议、全省扎实推进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大会、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等重要会议上作典型经验介绍。
产业基础持续夯实 发展势头更加向好
做强传统产业。中医药、白酒、现代农业、文化旅游四大主导产业动能强劲。现代中医药产业规模 1852.5 亿元、增长 11.3%,其中规上医药制造业产值 426 亿元、增长 19.5%,已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中药材交易中心和价格形成中心、全国最大的中药饮片、中药提取物、中药保健饮品生产基地。落户全国知名及医药百强企业 73 家,引进中药大品种 60 个,发布《RCEP 国家中医药行业亳州共识》。养生花茶产量占全国的 90%,寄递量达 3.55 亿件、增长 67.45%,连续 5 次获评全国“ 邮政快递业服务现代农业金牌项目”。规上白酒产业产值 229 亿元、增长 7%,古井集团实现产值 223 亿元、利税 119.61 亿元,分别增长 7.38%、44.14%,实现营业收入 215.69 亿元、同比增长 21.96%。粮食播种面积和粮食总产的增量、增速均居全省第 1 位,粮食总产连续 4 年超
100 亿斤、连续 10 年居全省第 2 位,高端绿色食品产业产值 1161 亿元,规上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增速均居全省第 1 位。做好“ 粮头食尾”“ 畜头肉尾”“ 农头工尾” 增值大文章,在全省率先实施“ 秸秆变肉” 暨肉牛振兴计划。大力开展文化旅游年活动,全年接待游客 3558.2 万人次,旅游收入 292.7 亿元,分别是 2019 年的 113.7%、118.6%。
做大新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 20%、居全省第 1 位,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产值分别增长 15%、 18.7%、 22.3%、 31.5%。 新能源汽车产业产值 127.8亿元,智能电混 MPV 瑞风 RF8 畅销全国,江淮星锐多功能商用车项目投产运营。投资 60 亿元的
第 1 页 共 4 页

四维能源新型储能设备制造智慧工厂项目一期、投资 58 亿元的道阳电源新能源产业制造及多能互补基地项目一期建成投产。
做优营商环境。出台《亳州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 《亳州市支持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安排奖励资金 8000 万元,企业降本减负 75 亿元。持续深化亳州市原创性惠企政策“ 免申即享”, 为 9884 家企业兑现资金 5.8 亿元。 常态化开展为企 “ 六找一接”“ 周六政企面对面解难题” “ 周日项目要素会商协同办” 等活动, 办理企业诉求 6682 件、 满意率 99.6%, 协调解决用地 8351.2亩、用工 2.2 万人。新增市场主体 11.6 万户,增长 17.3%、居全省第 3 位。加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新增贷款 423.3 亿元,小微企业获贷率 63.9%、居全省第 2 位,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增长 67%、高于全省 14.2 个百分点。
改革创新持续深化 发展活力更加强劲
深化改革释潜能。纯信用普惠金融服务、医保支付方式改革、“ 退休一次办”、军人退役一件事办理等走在全国前列,“ 最多上一次网” 事项占比 99.5%,累计实现 206 个事项“ 跨省通办”。创新拿地即开工、承诺即办证、预验即试产等做法,工业项目开工、验收、投产时间分别提前 40天、 6 个月、 4 个月。 以 “ 标准地” 方式出让工业土地 5966 亩, 规模工业企业亩均税收增长 20.6%。
扩大开放聚势能。结对合作的上海市奉贤区投资 30 亿元的东方美谷亳州产业园开工建设。建设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 27 家,累计供应长三角地区农产品 1264.45 万吨、销售额 1124.01 亿元。牵头组建长三角中药产业创新联盟,与长三角所有城市社保“ 一卡通用”,152项服务实现“ 一网通办”。与中国国际投资促进中心(德国)、荷兰中国商会、澳门贸易投资促进局等开展经贸交流,打通向葡语系国家出口通道,扩大向欧盟、东南亚地区出口市场。新增进出口实绩企业 81 家。实际利用外资增长 78.8%。皖北首家保税芝麻仓库、药食同源仓库投入使用,保税物流中心(B 型)启动建设。
创新驱动增动能。启动省级创新型城市建设,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增长 13.9%,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增长 10%。大力培育创新主体,新增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46 家,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 136 家,评价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 7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