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联合日报/2024 年/1 月/26 日/第 006 版同心逐梦
聚力实施工业经济头号工程 努力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山东
实践贡献更大工信力量
本报记者 徐从芬 通讯员 贺志豪
2023 年,省委、省政府将工业经济作为头号工程来抓,顶格召开 4 次全省性大会,谋划出台工业运行开门红激励、要素资源保障十条等一揽子支持政策,创新实施先进制造业强省行动、标志性产业链突破工程等一系列务实举措,加速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形成做强做优做大工业经济的浓厚氛围。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紧跟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聚焦聚力工业经济头号工程,大抓制造经济、数字经济、民营经济“三个经济” ,不断巩固和增强工业经济回升向好态势。
近日,记者走进省工业和信息化厅,透过一项项创新举措、一组组亮眼数据、一个个提气成绩,解码在全省推进高质量发展大局中,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扛牢职责担当,聚力攻坚突破,推动工业经济稳进提质的核心秘诀。
扛牢责任担当 坚决稳固工业经济大盘
去年全省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 7.1%,高于全国 2.5 个百分点,在工业大省中名列前茅;下半年以来,全省 41 个行业大类增长面一直稳定在 80%以上,高出全国 10 多个百分点;产销衔接持续优化,工业产销率达到 96.9%,较年初提高 3.4 个百分点;装备工业、原材料制造业运行良好、增势强劲,汽车、通用设备、化学原料及制品、铁路船舶、石油化工等重点行业增加值分别增长
20.5%、14.4%、13.7%、11.7%和 11.0%;1—11 月,工业利润同比增长 15.7%,比全国高 20.1 个百分点……一组组令人奋进的数字,勾勒出山东工业经济回升向好态势不断巩固和增强的发展轨迹。
一年来,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紧紧把握工业稳增长关键点,强化工业运行指挥部体系,狠抓运行监测协调,持续塑强工业恢复向好势头。聚力推动消费回暖,扎实推进智能家电、绿色建材、新能源汽车下乡等促消费活动,精心举办现代轻工纺织“优供给 创美品” 、网行天下云采销、鲁港澳产业交流会等重大活动,持续深化与中亚等“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的交流合作,消费活力多点激发。积极扩大工业投资,“一对一”服务 1559 个全年预计新增产值亿元以上的重点企业和项目。2023 年,全省工业投资增长 15%,高于全国 6 个百分点;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 35.5%,高于全部投资 30.3 个百分点。
新的一年,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将把稳增长摆到更加突出位置,着力扩需求、促循环、助企业、强动能、稳预期,充分发挥工业运行指挥部牵头抓总作用,扎实落实稳增长一揽子政策,常态化开展联系服务,加大重点地区、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跟踪监测,抓好工业经济预调微调和跨周期调节。加强对临规工业企业的帮扶指导,实施季度“千项千亿”计划,以更大力度深入挖掘增量。加强工信领域重大项目建设, 谋划实施总投资过万亿元的重点工业项目 600 个以上。 深入实施 “三品”专项行动,推动新能源汽车、智能家电、绿色建材下乡,积极提振汽车、电子产品、家居等大宗消费,确保规上工业增加值持续稳定增长。
强化创新引领 积极服务科技自立自强
科技创新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坚持以产业创新服务高水平科技
自立自强,全面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持续塑强工业经济核心竞争力。
据了解,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在打造高能级创新平台体系方面,始终坚持双向发力,既推动建好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大而强”的平台,也积极育好一企一技术研发中心等“小而精”的载体。去年以来,高标准建设 3 个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新培育 7 家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认定 280
第 1 页 共 4 页

余家省级“一企一技术”研发中心。
工业最需要创新、也最能激发创新,在激烈竞争中腰杆硬不硬、底气足不足,关键就看创新能力和水平。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加力推进关键技术攻关突破,去年推动实施省级企业技术创新项目 3202 项,带动产生新技术 1929 项、新产品 2113 项、新工艺 1730 项。精准编制产业基础创新发展目录,新培育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 286 个、首批次新材料 245 个、首版次高端软件 316个。
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坚持多措并举引育人才,全力做大人才“蓄水池”,新培育泰山产业领军人才 144 名,启动人才引领型企业建设试点,确定示范类企业 5 家、培育类 10 家。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培训重点企业董事长、总经理、新一代接班人 1000余人,切实筑牢高质量发展人才智力支撑。
“2024 年,我们继续强化创新引领,在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上加力提效。 ”省工业和信息化厅X组书记、厅长张海波介绍,将把创新摆在核心位置,一体推进人才链、教育链、创新链、资金链与产业链“五链”融合。扎实推进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紧盯集成电路、工业母机等重点领域,高标准建设制造业创新中心,组织实施技术创新项目 3000 项左右,新培育省“一企一技术”研发中心 100 家左右,新突破“三首”产品 600 项以上。打造产学研深度融合体系,加强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深入实施人才引领型企业工程,整体性做强企业家、经营管理、技术创新、卓越工程师、高技能等产业领域五支人才队伍。
深化动能转换 着力打造现代产业体系
工业是新旧动能转换的主战场。 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坚定不移贯彻推进 “腾笼换鸟、 凤凰涅槃” ,深化实施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聚力夯实现代化产业体系根基。
记者了解到,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深入实施化工产业转型升级行动,钢铁、地炼、焦化等“两高”行业政策得到深度优化,推动 12 家化工园区扩大 6.23 万亩,7 个传输通道城市 10 家钢铁企业全部关停。谋划实施传统产业技改提级行动,全年实施投资 500 万元以上技改项目 12508 个,工业技改投资增长 9.4%,高于全国 4.2 个百分点。加快培育新兴产业,抢抓“新三样”风口,加强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努力培育一批新增长点。谋划实施未来产业培育发展行动,积极做好新领域新赛道谋篇布局,着力培育新质生产力,全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首次超过五成。着力构建绿色制造体系,新培育新增国家级绿色工厂 98 家、绿色工业园区 12 家,数量居全国前列。前三季度,规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 4.8%。
如果说工业是经济的“压舱石”,那么制造业就是工业的“顶梁柱”。2024 年,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坚持扬长补短、固本兴新,着力塑强先进制造业发展优势。聚焦冶金、化工、轻工、建材、纺织服装、机械等六大重点产业, “一业一策”完善改造提升方案,扎实开展传统产业技改升级行动,滚动推进“万项技改、万企转型”,年内实施 500 万元以上技改项目 1.2 万个左右。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突出发展“新三样” ,前瞻布局元宇宙、人工智能、生物制造等未来产业。深入实施工业领域碳达峰行动方案,积极培育绿色工厂、绿色工业园区和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加快推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