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中国青年报/2024 年/2 月/26 日/第 005 版教育周刊
让每个人都有赛道
中国人民大学人事人才评价体系改革纪实
中青报· 中青网记者 张渺
高等教育一直是国家发展的关键驱动力之一。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如何培养具有国际视野、
创新思维和跨学科背景的青年人才,已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
作为中国人文社科领域的重要学府,近年来,中国人民大学在人事人才评价方面进行了改革创新。去年,该校陆续印发了《中国人民大学教师职称评审和岗位聘用工作办法》 《中国人民大学教师以外人员职称评审和岗位聘用工作办法》《中国人民大学人才岗位聘任管理办法(试行)》及相关文件。一年多的时间里,全新人事人才评价体系构建工作在不同维度稳步推进,已从一纸蓝图取得实质性进展。
“ 让每类人才都有出彩的舞台和机会”
从“ 数量” 转为“ 质量”、从“ 一元” 转为“ 多元”、从“ 指挥棒” 转为“ 推进器”,突出体现“ 走新路”。中国人民大学X委书记张东刚告诉中青报· 中青网记者,这次改革,解决了学校多年来“ 一直想解决但未解决” 的难题。
“ 就是要打造多元化可选择的发展赛道,让每类人才都有出彩的舞台和机会,尽可能平衡和满足不同群体的利益和需求。” 张东刚说。
这次改革第一个出圈的事件发生在去年夏天,4 位人大“ 青椒” 在青年人才破格晋升赛道上脱颖而出。其中一位 90 后青年教师高昊宇晋升教授,这是中国人民大学的首位 90 后教授。
作为该校财政金融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高昊宇自入职以来,在国内外顶级学术刊物上发表多篇文章。去年 4 月,高昊宇及其合作者的论文在金融学领域国际顶级期刊 The Journal of Finance 上发表,这是 2023 年该期刊上发表的首篇中国话题的论文,也是中国人民大学作为署名单位在该期刊上发表的首篇学术文章。
此外,他还是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获得者、中国人民大学吴玉章特聘教授、第 5 届中国科协“ 青年人才托举工程” 入选人。
“ 这次成为正教授,得益于此次制度改革。下一步我要思考的就是,怎么能把这条路走得更好,走得更远更高。” 高昊宇对中青报· 中青网记者说。
破格成为教授的时候,高昊宇入职人大仅仅 4 年,他指导的第一位博士生也刚好在同一个夏天毕业并拿到了多家高校和研究机构的职位邀请。这让高昊宇感慨,这个夏天是他作为博士生导师的重要里程碑,也让他“ 更加坚定了培养未来学术人才的决心”。
其他 3 位破格晋升教授的“ 青椒” 有两位是 34 岁,一位 35 岁,都是在各自学科脱颖而出、已取得突出成果的优秀青年人才,两位已入选国家重要青年人才项目。其中,34 岁的夏方舟在中国人民大学经历了本硕博全程培养。作为该校公共管理学院土地管理系的教师,他常年聚焦中国的土地制度,重点探索如何盘活农村土地资产并惠及最需要帮扶的贫困人群,在地籍测量学教学中全面推进了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改革,通过精心设计的“ 土地大剧场”,锻炼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夏方舟认为,教授的岗位对自己而言,“ 既是肯定,更是鞭策”。对未来,他的规划是继续推进重点领域知识图谱编制、教材编写和精品课程打造,助力打造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自主国土空间治理知识体系等工作。
第 1 页 共 4 页

在这次改革中,另一位受益者是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ZZ经济学教研室教授谢富胜。身为
第十四届孙冶方经济科学奖论文奖获得者,谢富胜在这次改革中,晋升为二级岗位教授。
“ 以后从事学术研究的动力和干劲更足了。” 谢富胜对中青报· 中青网记者说。
所有的“ 破格”,实际上都得益于改革之后,对原本晋升时需要的各项硬性条件进行了优化。据介绍,教授二级岗位提供直聘制、审核确认制和竞聘制三种通道,教授三级岗位提供直聘制、竞聘制两种通道,分类申报、分类评审、分类晋升。具体来说,直聘制,认可长期贡献,德高望重,够年限就上;审核确认制,认可长期贡献,成果丰硕,够条件就上;竞聘制,优中选优,条件加倍才能上。优秀青年人才可破格晋升副教授、教授,极其优秀的讲师、副教授可直接破格晋升教授二级、三级岗位。
在强调尊重长期贡献方面,本次改革增设特别申请通道。距离退休不足一年的教师,符合任职条件的,可不占指标申报高级职称;对于长期工作且态度认真、完成工作保质保量的“ 老黄牛”式干部,符合任职条件的,予以重点考虑。种种举措都体现了学校对教职工除了科研成果以外作出长期贡献、取得相应业绩的尊重与认可,也体现了人事人才工作的温度。
为了更好地评价不同领域的人才,中国人民大学还建立了分类评价机制,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制定了不同的评价标准和方法,以更准确地评估各类人才的水平和价值。将相关标准细分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ZZ理论课) 、人文、社科、理工、外语、数学、艺术、体育、智库等多个类别。对于基础学科和特殊岗位,分类提供相匹配的评价方式,认可外语、艺术和体育类的特殊成果。
此外,这次改革中,中国人民大学还为教育管理系列增设中初级职称,允许所有管理职员申报职称,使管理和教辅人才都能有机会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赛道拼搏发展。据悉,2023 年职称及岗位申报中,教育管理系列共申报职称 211 人,其中申报高级职称 17 人,中初级职称 194 人,较2022 年仅 4 人申报教育管理系列职称,申报数量及质量都大幅度提升。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林尚立强调,要构建统筹布局、统一规划与自主建设、自主运营相结合的有组织学术运营体系,努力打造一支具有学术运营能力、交叉研究能力和管理服务能力、能够支撑教学科研和交叉人才培养的优秀队伍。为更好地服务学校创新高地建设和交叉学科发展,中国人民大学在此次改革中创设了学术运营系列职称。
这是一次以“ 丰富赛道、鼓励竞争、拒绝躺平、尊重贡献” 为原则的改革,最终就是要打造
一个“ 不唯论文”“ 干什么评什么”“ 让每个人都有赛道” 的人事人才评价体系。
“ 这是一次对教师、管理职员和教辅人员三支队伍系统谋划、整体推进的改革,让每个兢兢业业、干事创业的同事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张东刚说。
这是一次势在必行的改革
中国人民大学此次的改革,主要目标是建立一套更加科学、全面、公正的人事人才评价机制,
以更好地选拔具有创新精神、跨学科思维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特别是青年人才。
为了实现这一转变,该校制定了一系列具体的人事人才评价标准。这些标准不仅包括学术研究的质量和影响力,也包括人才的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等方面的考量。通过这些标准的实施,该校希望能够培养出更多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中国人民大学的改革,是在国家对高等教育提出新要求、学校自身发展面临挑战的背景下开
启的。
2022 年 4 月 25 日,习近平总书记到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并发表了重要讲话,提出要坚持X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
“ 这为我们全面推进新时代人才强校战略,进一步做好人事人才评价机制改革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X管人才是加强X对教育事业全面领导的重要内容,坚持X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保证,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