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宝鸡日报/2024 年/1 月/25 日/第 001 版
在希望的田野上播撒梦想
——我市 2023 年乡村振兴工作综述
本报记者 孙海涛
寒冬时节,西府大地,456 万亩冬小麦随风摇曳,成为一望无垠的动态绿毯。
纵观 2023 年,在宝鸡 1.81 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与冬小麦一起“ 破土而出” 的,还有 29 万亩新建和改造提升的高标准农田、22 个新改建的奶山羊规模化养殖场、11 户国家农民合作社示范社、 4 个新创建国家级生态农场、 10 个全市区域粮食农事服务中心、 14 户省级农业龙头企业⋯⋯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当这些“ 点” 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如种子般播撒在西府大地,你会惊叹于这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力度,更会惊讶于这里乡村振兴的发展速度。
“ 调” 得出的新纪录——敢出手,能出彩
随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不断深化推进,“ 调结构” 这只看不见的手在田野间不断发力。
2023 年,西府大地农业史上的新纪录让人应接不暇。
“ 2023 年,我在流转的 800 多亩土地上创下了自家的新纪录。” 63 岁的岐山县益店镇益锋村村民孟五长反问记者,“ 谁说种粮食不能流金淌银?”
孟五长的底气来自实实在在的数字。刚刚过去的 2023 年,他秋收玉米又种麦,在“ 端稳饭碗装好粮” 的当下,小麦亩产超过 500 公斤,青贮玉米卖到各大养牛场,一年纯收入达到 200 万元以上。
老孟“ 调结构” 的绝招很清晰——种下的是“ 陕禾 192” 优质小麦,大大小小数十台农业机械组成“ 牛群” 提高机械化水平。麦子黄了一茬又一茬,玉米收了一季又一季,老孟的绝招屡试屡验。2023 年 5 月,喷药机率先出动“ 歼灭” 小麦吸浆虫;6 月初,麦浪翻滚,大型收割机“ 撒着欢儿” 开进一望无际的麦地;6 月中旬,麦收完毕,两台大型拖拉机开进地里,在机器轰鸣中耕地、播种玉米一次完成,一天能播 300 多亩地;7 月,玉米长高了,大型喷药机开进地里,展开宽达 12 米的两翼喷药管,一天能打药 150 亩;9 月,青纱帐里,老孟雇来大型收割机和卡车,一家四口当起指挥员,不但三天就完成秋收,还能顺势用旋耕机完成土地深翻;国庆节刚过,又是大型拖拉机打头阵,三四天就能播下近千亩小麦。
2023 年,老孟创下了自家的多项纪录;放眼整个宝鸡,广袤的乡村,一项项粮食新纪录也正在产生。 全市 2023 年粮食总产量达 147.32 万吨, 创建吨粮镇 7 个、 吨粮村 22 个,“ 秦麦 369”“ 秦麦 851”“ 陕禾 1028” 三个小麦品种通过国审。
一组组新纪录背后,宝鸡敢出手,能出彩。
“ 蹚” 得开的发展路——从量变,到质变
农业本就是“ 土里刨食” 的事情,一粒种子从萌芽、破土、开花、结果,看似量变的过程,实际最终将在收获季节引来令人欣喜的质变。同样的道理,2023 年,我市农业发展也在一个个量变中,积攒出了令人刮目相看的质变。
2023 年 11 月,宝鸡乔山农业发展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赵泽华从宝鸡海关带回了一样“ 宝贝” ——农产品海关出口编码。站在扶风县下寨村广袤的柿子园田垄上,这个 27 岁的姑娘,将军一般向连片的柿树林宣布:“ 瞧,我把你们的‘ 国际门票’ 领回来了,你们未来想去哪儿?东南亚、欧洲、非洲,还是大洋洲⋯⋯”
这是陕西省首张柿子类海关出口编码,也就是说,赵泽华成了全市、乃至全省“ 第一个吃螃
蟹” 的人。她的理念是,“‘ 一带一路’ 那么大的市场,我们内陆陕西咋就不能从‘ 后卫’ 变成‘ 前
第 1 页 共 2 页
锋’ ?”
赵泽华家的甜柿子不愁卖,超过 2500 公斤的亩产量和一公斤 6 元的地头收购价,让合作社的生意红红火火。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