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安康日报/2024 年/2 月/27 日/第 001 版
“硒”望田野兴“三农”
——2023 年全市农业农村工作综述
记者 吴苏 通讯员 石磊
日月其迈,时盛岁新。迎着新春的步调,行走在金州大地的农田阡陌间,沃野之上,依然生机勃发、锦绣满目。油菜排行成列,在春风中挺立着青翠的身姿;针芒似的小麦铺满整块田园,如碧色的地毯妆点山峦。离农院不远的产业大棚内温暖弥漫,香菇、木耳等特色产业拓宽了民富业兴的好路子,群众的张张笑脸随处可见。
回望 2023 年,安康农业农村工作紧扣“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主题,以培育经济新增量为重点,坚决守住“三农”底线,聚焦生猪、茶叶、魔芋、生态渔业、蚕桑特色产业,紧扣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围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目标,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落实落地,勾勒出一幅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壮丽图景。
粮丰农稳筑“耕”基
粮丰农稳,盛世和安。2023 年以来,我市按照“强基础、稳面积、提产能”的思路,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粮食生产稳中有增,全市粮食播种面积 333.12 万亩,粮食总产量 74.01 万吨,增长 0.83%,集中治理、统筹利用撂荒耕地 5.2 万亩,建成高标准农田 18.18 万亩。
走进位于恒口示范区的安康宏盛惠民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1030 亩的产业基地里,大麦、 小麦、玉米、水稻等农作物轮茬生长,从初春到暮冬,植物拔节、农民劳作,伴着辛勤的汗水,丰产丰收的歌谣发出喜人的回响。
一组组激荡人心的数据,在绿水青山的背景中,化作满目金灿灿的粮食,堆满了农家院落的米缸、产业基地的谷仓。除了“米袋子”,我市还积极加快推进“1+10+N”蔬菜保供基地和预制菜优质原料供应基地建设工程,实现蔬菜及食用菌产量 193.35 万吨的新量级。在省农业农村厅近日反馈的 2021—2022 年度“菜篮子”市长负责制考核中,安康市获得综合评定总分为 99.31 分,考核为“优秀”的好成绩,这背后离不开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农业农村部门的狠抓落实。全市以千亿级设施项目建设为重点,以全国名特优新高品质(富硒)农产品全程质量控制试点市为抓手,全面推进蔬菜保供基地投产达效,全市蔬菜优质安全、价格平稳、供应稳定。与此同时,畜牧产业克服下行压力,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全市生猪出栏 192.56 万头,猪肉产量达到 15.6 万吨,切实压实“米袋子” 、拎稳“菜篮子” 、端稳“肉盘子” 。
粮丰农稳天下安。花开春暖,短暂沉睡的乡土大地上,翻耕后的黄土正等待着春雨的滋养唤醒万物。眼下,正是一幅人勤春早的忙碌图景,播撒下的种子,为新一年的丰收画卷增彩添色,谱写出“筑牢大粮仓,做强大产业”的新篇章。
以“特”兴农富乡亲
巍巍群山,连绵纵贯。从空中俯瞰,玉带似的汉江蜿蜒在群峰间,映着两岸连片生长的茶园,为隆冬增添了无限绿意。作为我市的支柱产业之一,富硒茶不仅是安康的一张区域名片,更是带动经济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金叶子” 。
近年来,市农业农村局全力推进安康富硒茶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2023 年全市新(改)建茶园
11.7 万亩,茶园总面积达到 112 万亩,产量 5.5 万吨、同比增长 5.7%。成功召开全省茶产业链建设现场推进会、中国茶业科技年会、国际茶日中国主场活动,发酵茶新产品“果蜜红”成功发布并获评农高会“后稷奖”,“陕茶 1 号”入选农业农村部 2023 年农业主导品种,“安康富硒茶”获上合组织优选出口基地,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达 43.8 亿元,连续四年蝉联全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二十
第 1 页 共 3 页
强,全省第一,安康富硒茶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持续提升。
除了茶叶,魔芋也是乡村振兴的主导产业之一。市农业农村局全力推进魔芋种源建设、基地建设、主体培育、品牌打造和科技创新“五大工程”,2023 年全市新增魔芋面积 12.44 万亩、总面积达 83.67 万亩,培育省级龙头企业 2 家,认定市级魔芋种芋繁育示范园 20 个。同时因地制宜发展生态渔业,全市水产品产量达到4.76 万吨,同比增长7.61%;新增陆基高位圆池养殖2.15 万立方米,新增稻渔综合种养面积 1252 公顷。抢抓蚕桑丝绸产业链高质量发展机遇,全力做好蚕桑基地、优质蚕种基地繁育建设,新建低改桑园 2.6 万亩,产茧 6239 吨,同比增长 10.76%。 以秦岭巴山适宜区为重点,精心打造秦巴山区猕猴桃、汉江沿线优质柑橘、月河流域小杂果果业产业带,推动果业提质增效,全市果园面积达 46.85 万亩,产量 26.48 万吨,分别增长 3.15%、4.29%。
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是强农业、美乡村、富农民的重要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