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农民日报/2024 年/3 月/10 日/第 003 版两会访谈
着力乡村振兴 点亮美好生活
——访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信阳市市长陈志伟
农民日报· 中国农网记者 张培奇 王帅杰
信阳市位于河南省南部,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也是一个农业大市。2019 年 9 月,习近平总书记赴河南考察,来到信阳时,提出“ 要把革命老区建设得更好,让老区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重大要求。3 月 7 日,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信阳市市长陈志伟在接受采访时说:“ 近年来,我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 两个更好’ 重大要求,把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为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的总抓手,脚踏实地、探索创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落地见效,走出了一条具有信阳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 作为农业大市、粮食大市,我们坚定不移扛稳粮食安全重任,全面落实粮食安全X政同责,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建成高标准农田 893.41 万亩,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 1250 万亩以上、产量连续 13 年稳定在 110 亿斤以上。去年,我们有效应对‘ 烂场雨’ 和‘ 华西秋雨’ 等异常天气,实现了粮食播种面积、总产量‘ 双增长’ ,守牢了粮食安全底线。” 陈志伟介绍,同时,信阳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压紧压实防返贫工作责任,建立动态监测和精准帮扶两大体系,巩固提升“ 三保障” 和饮水安全保障成果,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
建设和美乡村,稳步推进乡村建设。陈志伟说:“ 信阳学习运用‘ 千万工程’ 经验,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系统谋划实施乡村振兴‘ 十百千万’ 工程。” 信阳市每个县规划建设 1 个乡村振兴示范区,每个示范区涵盖 2-3 个乡镇。在示范区建设积累经验的基础上,再由点及面逐步带动全域乡村建设提质增效。第一批规划的 224 个示范引领村、2203 个生态宜居村民组建设稳步有序推进,典型引领、融合互促、全域振兴的良好局面加快形成。
乡村振兴,产业振兴是基础。做好“ 土特产” 文章,信阳围绕优质水稻、弱筋小麦、茶叶、油茶、畜禽、水产 6 大主导产业,红薯、油菜、花生、蔬菜、食用菌、中药材 6 大特色产业,科学布局产业链上下游,推动农业由一产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强化产业发展联农带农,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载体,探索政府保障支持、企业主导运营、农民参与收益的“ 三位一体” 共富模式,完善企业与农户利益联结机制,建设更多丰产田、富农田,让农户合理分享全产业链增值收益。
扎实推进乡村治理。陈志伟介绍,信阳坚持抓实基层、打牢基础,优化县区“ 顶线”、乡镇(街道)“ 中线”、村(社区)“ 网格” 底线治理架构,不断完善乡村治理体系。常态化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实施干净整洁星、孝老友善星、勤劳致富星“ 三星文明户” 评选,对文明户落实享受免担保贷款、免费乘坐公交、免旅游景点门票、免费体检、看病买票优先政策,让“ 有德者有得”。
“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坚持不懈抓好‘ 三农’ 工作,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信阳将锚定建设农业强市目标,循序渐进、久久为功,集中力量抓好办成一批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不断取得实质性进展、阶段性成果,努力为全国、全省大局贡献信阳力量。 ” 陈志伟表示。
第 1 页 共 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