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中国经济时报/2024 年/3 月/11 日/第 003 版两会特刊
布局绿色产业体系 促进咸宁绿色崛起
——访全国人大代表,咸宁市委副书记、市长杨军
杨毅 本报记者 王晶晶
国务院总理李强 3 月 5 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介绍今年政府工作任务时提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在大力发展绿色低碳经济方面,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进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城乡建设发展绿色转型。
全国人大代表,咸宁市委副书记、市长杨军在全国两会期间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咸宁市切实践行“ 两山” 理念,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布局绿色产业体系,持续为生态文明建设增绿添彩、蓄势赋能,促进咸宁绿色崛起。
绿色魅力名片越擦越亮 生态金字招牌越夯越实
中国经济时报:如何依托生态资源禀赋,不断擦亮咸宁的绿色发展名片?
杨军:绿色发展是咸宁发展的根本路径。近年来,咸宁依托“ 一江一山两湖” 全域山水生态格局和“ 南山北湖”“ 绿环抱城” 的城市空间形态,先后建成潜山森林公园、青龙山公园等 80 多处口袋公园;实施生态环境提升行动、生态修复工程、流域综合治理等举措,整治河湖岸线,打造生态廊道,持续打好“ 蓝天、碧水、绿地、净土” 保卫战。咸宁建成区绿地率、绿化覆盖率和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分别达到 35%、42%、15.1 平方米,咸宁的绿色魅力名片越擦越亮,生态金字招牌越夯越实。
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咸宁市依托生态资源禀赋,下足“ 绣花功夫”,坚决杜绝盲目铺摊子、上项目,统筹规划、建设、治理,协调生态、生产、生活,推动“ 园在城中” 向“ 城在园中” 转变,努力把 9861 平方公里的整个市域,轻轻放置于山水之间,精心打造武汉都市圈自然生态公园城市,让 300 万咸宁人民在享受绿色福利的同时,也向世界亮出公园城市新名片。
让“ 颜值” 变“ 价值” 走绿色产业振兴之路
中国经济时报:如何让“ 颜值” 变为“ 价值”,把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发展优势,闯出一条与自然生态公园城市禀赋相一致的绿色产业振兴之路?
杨军:在产业发展方面,咸宁市立足现实基础和资源禀赋,注重把握好“ 进” 与“ 稳” 的关系,谋划确定大健康、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食品饮料、清洁能源五大优势产业,组建八大产业联盟,同时,坚持不折腾、不急功近利,坚决摒弃走粗放式发展的老路,初步构建了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契合咸宁资源禀赋和城市特点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一方面,以“ 存量” 转型腾空间。咸宁市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不动摇,以“ 壮士断腕”的气魄关改搬转化工企业 72 家,专项整治关闭非煤矿山企业 26 家。全市工业经济增长虽遭受短期冲击,但从长远看,为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腾出了空间。
另一方面,以“ 增量” 提质优结构。咸宁市坚持“ 精明、精细、精心” 招商,聚焦五大优势产业延链补链强链,编制上线咸宁产业招商地图数字化系统,实现产业链分析、关联企业生成、热点区域检索、项目信息化管理等多种功能。
在坚定不移发展壮大五大优势产业的同时,咸宁市还注重在重点中抓“ 关键”,集中精力发展大健康产业,集聚统合咸宁 6 个区县的生态优势、特色农业优势和产业优势,形成集“ 医、药、养、健、游、护” 于一体的千亿大健康产业集群,唱响“ 养在咸宁” 品牌。
科技创新促咸宁“ 绿色崛起”
第 1 页 共 2 页
中国经济时报:如何以科技创新赋能高质量发展,促进咸宁“ 绿色崛起” ?
杨军: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咸宁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设立咸宁(武汉)离岸科创园,此举不仅成为咸宁服务融入武汉都市圈,借智借力推动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低碳化发展的“ 先手棋”,也将成为咸宁破除资源环境约束、产业基础薄弱、创新动能不强等短板的“ 关键一招”。
在科创园辐射带动下,一批瞪羚企业、科创企业等陆续入驻,正在加快形成“ 研发在武汉、生产在咸宁,孵化在武汉、加速在咸宁,源头在武汉、转化在咸宁,引才在武汉、用才在咸宁,引资在武汉、投资在咸宁” 的互利共赢局面。在咸宁这样一座小城市,正以“ 换道超车” 的创新实践,积极服务国家科技创新重大战略。
下一步,咸宁还将组织推动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 倍增工程”,新增市级创新平台 50 家,完成科技成果转化 120 项、技术合同登记成交总额 200 亿元以上,力争每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 1 件,以科技创新赋能高质量发展,实现咸宁“ 绿色崛起”。
第 2 页 共 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