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国际商报/2024 年/3 月/12 日/第 004 版安徽
推动乡村全面振兴走在前列
——访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六安市副市长孙学龙
本报记者 许霞
“ 近年来,六安市全力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六安市副市长孙学龙在接受国际商报记者专访时介绍说,2023 年,六安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可比价增速 4.9%,连续两年位居安徽省第一;一产固定资产投资增速 69.4%,连续三年位居安徽省第一;粮食生产也实现了“ 二十连丰”。在安徽省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中,六安市始终位于全省前列。
“ 在安徽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考核评估中,六安市连续两年位列全
省第一,并获得省政府督查激励表扬。” 孙学龙补充说。
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六安市全力做好“ 土特产” 文章。孙学龙表示,2023 年,六安市优势农业特色产业综合产值达 680 亿元、同比增长 14.5%,培育了茶叶、稻虾、皖西白鹅等 3 个百亿级产业集群;全市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 8.6%,位居全省前列。
在和美乡村建设、农村改革等方面,六安市也取得了积极成效。“ 2023 年,全市有 21 个村入围全省首批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名单, 总数位居全省前列; 累计建成 968 个省级美丽乡村中心村,数量为全省第一;金寨县、霍山县先后获得‘ 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 荣誉称号。” 孙学龙表示,六安市有序开展第二轮农村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 30 年整区推进试点,稳慎推进金寨县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积极探索农村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农业金融改革路径,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注入活力。
对于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孙学龙坦言,六安市在资金需求、人才引育、设施农业用地等方面还有不少困难,亟需国家层面给予政策支持。故此,今年全国两会,他提出一系列建议,包括:建立“ 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倾斜、社会积极参与” 的多元投入保障机制;建立“ 愿意来、留得住、用得好” 的人才引育使用机制;建立“ 总量控制、统筹规划、集约高效” 的土地供给机制等。
比如, “ 在保障永久基本农田数量不减、质量不降、产能不少的前提下,适时优化调整一般农用地布局。 根据设施农业类型、 规模等因素, 合理确定相应的用地面积标准, 推行农业设施 ‘ 标准地’ 改革,实施设施农业用地适度集中供给,促进乡村产业发展。” 孙学龙举例说。
第 1 页 共 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