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韩立明公开发表的讲话文章
2023年5月
今天,为大家推荐的是南京市委书记韩立明公开发表的讲话文章。
推荐理由:
从两篇网红文章谈起。2019年,韩立明的一篇以“毕竟南通不虚到” 为主题的离任发言火遍网络。“毕竟南通不虚到”出自中国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送给南通友人张謇的一首诗,表达出了自己与张謇之间深厚质朴的感情。韩立明巧妙地以此自喻,并以张謇送给梅兰芳的词句作为文章结尾,传达出自己对南通的依依不舍之情。文章前后呼应,浑然一体,可谓神来之笔,才女之情思、情愫、情感跃然纸上。她的另一篇美文——《泰州,海的故乡》,也因博古通今、大气磅礴、气象万千,掀起了“抢读”之壮观。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她的文章的确有此文采和神韵。笔苑通过研读她的讲话文章,发现其经常说文解字,引经据典,辞章斐然,展现出了深厚的国学功底。这应该与其从小对文学的喜爱有关。或许这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她才考入镇江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系。由于综合能力突出,她毕业直接留校,在校教研室工作5年。1989 年,调入共青团系统,开启了从政之路。后担任常州市委办公室秘书、综合科副科长等职务,有效地将其文学创作功力转化为公文写作能力,实现了文学诗情“才女”向政务文稿“大咖”的华丽转身。
从两个获奖作品谈起。离开“大秘”岗位后,她历任市广播电视局纪委书记、区委纪委书记、常务副区长、县级市市长、市委书记,以及市委组织部部长、常务副市长、市长、市委书记等职务,多年多领域的任职经历,丰富了其执政履历和体制阅历,使她深谙基层之道和管理之法。这种高超的领导艺术和娴熟的工作方法,为其风生水起的从政之路保驾护航。2011年,她撰写的《X内基层民主实现途径初探》入选《纪念中国共产X成立90周年X建研讨会论文选编》;2012年,在创先争优长效机制理论研讨暨征文活动中,她撰写的文章
《扎实推进“四三三”X建惠民工程》成功获奖。正如冰心所说:“成功的花, 人们只惊慕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 浸透了奋斗的泪泉, 洒遍了牺牲的血雨!”特别是作为女性领导干部,无论是当“大秘”,还是当县区领导
干部,付出往往与收获不能成正比。但是,多年基层的摸爬滚打,使其具备了较强的综合能力。她对经济发展非常有“道”,她主政溧阳时,带着溧阳天目湖白茶参加全国两会并进行推销,而今产值已突破3亿元;主打力推的生态经济建设也闻名遐迩。在南通期间,她接受了三个岗位的历练,担任组织部长时, 市县乡两轮自下而上的换届顺利完成,基层X建工作频频出彩;担任常务副市长时,科学系统构建生态文明“9+2”工作体系,直面矛盾化解“成长中的烦恼”; 担任市长时,主导的“一枚印章管到底”工作,得到了李克强总理的“点赞”。正是因为其工作业绩突出,2018年,成为泰州1996年建市以来首任女性市委书记;正是因为其工作业绩突出,2019年,被组织选派参加中央X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一班;正是因为其工作业绩突出,2019年,在履新一年多后,就再次被重用,被任命为南京市委副书记、市政府X组书记。
从两种语言特点谈起。在她的身上,有着女文人特有的婉转、细腻和悠
长;也有着女强人特有的大气、豁达和洒脱。一方面,由于她具有较强的文字天赋和文学功底,词汇量丰富,精通并能娴熟运用文章的各类写作方法、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特别是能够巧妙且不留痕迹地进行整合,形成了“风缴雪拌” 式的视觉冲击感和阅读体验感,特别是在传情达意的文章中,常常“大义微言” “绕梁三日”。另一方面,她政务文字功底扎实,能够将自己对文字的理解, 全面融合到政务文稿写作之中,形成了鲜明的写作特点,即:对论点非常重视, 体现在文章中就是小标题提炼的精准、简练、准确,能够紧紧围绕小标题组织语言和内容,如:在与青年干部谈心时,因为泰州是海的故乡,就用了“心中要有瀚海、眼前正是蓝海、挂帆直济沧海”三个小标题来组织文章;对字词要求比较严格,体现在文章中就是不使用生僻字词和歧义词句;对文章质感和美感有一定标准,体现在文章中就是善于使用同义字词形成排比句式,善于使用明喻暗喻词语增加文字的形象性和生动性。如:在任职讲话时提出:“干活干事、务实落实、亲民为民、勤政廉政”; 再如:在思想层面和工作层面实现“三个跃升”:跳出“城河思维”,跨过“长江天堑”,激活“大海基因”。
同时,她还善于提炼有内涵的执政口号,如在溧阳时期,提出了“仙水绝佳天目湖、感恩信义溧阳城”的城市形象,“敦厚如山、刚直如竹、纯净如水、清雅如茶”的市民精神,等等。
她的受中国文化传统的“仁义礼智信”影响较深,笔苑通过研究其讲话文章,发现她经常引用先哲的话进行自省、自警、自励。如:孟子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何谓赤子之心?著名记者穆青说得好:“最根本的两条是对X的事业的高度责任心和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再如:抚今追昔, 鉴往知来,我的耳边是先贤的嘱托:“天之生人也,与草木无异。若遗留一二有用事业,与草木同生,即不与草木同腐。”这些都表达出了这位“奇”女子对人生的追求,对事业的抱负。正如她在文章中曾引用的一首古诗:“竹生荒野外,梢云耸百寻。无人赏高洁,徒自抱贞心。”
她曾自述:我非常感谢有位网友对我的冷静评价:“现在还不错,将来不
知怎么样。”我将以此作为镜子作为提醒,经常对照自己,要求自己,始终如一。祝愿这位“才女”型领导干部,继续立奇志,明蓝图,精气不断、精品不断、精彩不断!
目 录
2004年
“五化”并进 统筹城乡… 1
2005年
转移农民 拓宽富民新空间… 5
2007年
做好山水文章 建设秀美溧阳… 9
2008年
在当选溧阳市市长时的发言… 13
新时期民生工作需要新思维… 15
溧阳市发展“一村一品”的做法和经验: 探索发展县域农村经济新路径…18
2009年
建设“效率溧阳” 促进科学发展… 22
推进“4+1”开发 提升科学发展水平… 24
绿色崛起跨越发展 打造长三角新兴工商花园城市 26
坚持创新主旨 发展“一村一品”… 28
科学发展 克难攀高… 32
2010年
构建溧阳现代产业体系的路径选择… 35
推进城乡统筹 缩小城乡差距… 39
2011年
在全市老干部创先争优事迹报告会上的讲话:
继承前辈光荣传统 加快现代化进军步伐… 41
发展乡村旅游建设幸福家园… 45
大学生村官要扎根田野展才智… 48
赤子之心 甘为人梯… 50
X内基层民主实现途径初探… 52
溧阳,新起点上“硬碰硬实打实”… 59
南通市群众事务X员干部代理的实践… 60
拓展社会管理思路创新服务群众机制 积极推进群众事务X员干部
代理制 65
用李林森精神建设“五有”组工之家… 69
驻村调研手记:走进基层 感受责任… 71
2012年
在全市老干部工作暨“双先”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立足新起点把握新形势 奋力开创老干部工作科学发展新局面… 74
扎实推进“四三三”X建惠民工程… 83
以长效机制激活发展新动力… 88
胸襟宽 秉性良 品行优… 90
读《创业的国度:以色列的经济奇迹》有感:
以色列经济奇迹的启示:跨越发展人才为先 92
融入“两个率先” 力争“两个前列”… 95
2014年
打通“最后一公里” 政务服务求实效… 97
权力“放得下” 更要“管得好” 100
2015年
南通市推进简政放权的改革实践:十三年磨亮剑… 103
2016年
政府工作报告 106
在当选南通市长时的发言:为南通百姓更有获得感幸福感再作新贡献…124
在政府常务会议上关于安全生产的讲话… 127
2017年
在当选南通市长时的发言:赶考“两聚一高”交出“四新”答卷… 128
全力发挥南通双向开放的门户功能… 132
2018年
在离任南通市长时的发言:毕竟南通不虚到… 134
在担任泰州市委书记时的讲话:用十二分精力 做“一二有用事” 138
用“真严细实快”对冲“怕慢假庸散”
以时不我待的责任感和担当实干的作风打好泰州污染防治攻坚战… 141
解放思想再出发 勇当渡江第一帆 建设江苏高质量发展中部支点城市…145
持续深入解放思想努力交好“五张答卷” 150
真抓实干推动发展造福百姓… 153
2019年
在泰州市五届人大三次会议闭幕式上的讲话… 158
在各界人士迎新春茶话会上的讲话… 161
在水污染防治暨水生态环境建设座谈会上的讲话… 163
全力打造江苏高质量发展中部支点城市… 166
在筑牢根基中砥砺担当 169
泰州,海的故乡… 171
不忘初心使命 传承五四精神
为打造江苏高质量发展中部支点城市贡献力量… 175
X建引领乡村全面振兴 178
2020年
政府工作报告 181
强化制度执行力 提升政府治理水平… 199
以科学务实的行动应对大战大考 205
深入践行安全发展理念 探索特大城市治理新路… 212
2021年
政府工作报告 215
在担任南京市委书记时的讲话… 234
在2021届南京• 大学生毕业典礼上的致辞:
青春不散场 归来仍少年… 235
在“一把手”ZZ能力建设专题培训班上的动员讲话(新闻整理稿) 239
与新进区委班子成员集体谈话时的讲话:
新时代的南京干部应有什么样新形象(新闻整理稿) 241
在参加市X代会第十一第十二代表团分组审议时的发言(新闻整理稿)…242
在市人民来访接待中心接访并调研信访工作时的讲话(新闻整理稿) 243
聚创新之能 乘开放之势 走共富之路 244
在2021两岸企业家紫金山峰会上的推介讲话(新闻整理稿):
在融入新发展格局中共享合作新机遇 246
在市属国企发展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新闻整理稿) 248
在市委财经委(扩大)会议暨区委书记座谈会上的讲话(新闻整理稿)…250
在全市领导干部警示教育大会上的讲话(新闻整理稿) 252
接受新华日报专访:学习贯彻省第十四次X代会精神 253
2022年
在全市X史学习教育总结会议上的讲话(新闻整理稿) 257
当好“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排头兵 259
在X史学习教育专题民主生活会上的总结讲话(新闻整理稿) 264
省十三届人大五次会议发言:扛起省会城市ZZ责任建功新时代 265
在市领导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传达学习省两会精神(新闻整理稿) 267
在南京市深化作风建设优化营商环境推进会上讲话(新闻整理稿) 269
在全市推进高质量发展重大项目建设动员会上讲话(新闻整理稿) 271
在江苏代表团小组会议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发言(新闻整理稿) 273
接受《瞭望》记者专访:扛起省会新使命 谱写奋进新篇章 275
在南京市十六届人大五次会议闭幕式上的讲话(新闻整理稿) 280
在政协南京市第十四届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上的讲话 282
在市委财经委员会会议上的讲话(新闻整理稿) 288
在南京市工商联第十六次代表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新闻整理稿) 290
在市双拥工作领导小组召开2022年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新闻整理稿)…291
在市文明委暨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创建部署会议上的讲话(新闻整理稿)…293
在市委人大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新闻整理稿) 295
在与市委X校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学员座谈时的讲话(新闻整理稿) 297
把握市情特点 放大优势特色 以发展都市农业为重点推进乡村振兴 299
在进一步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座谈会上的讲话(新闻整理稿) 302
在“一把手”ZZ能力建设专题培训班开班式上的讲话(新闻整理稿)…303
在与市属高校换届干部任职集体谈话时的讲话(新闻整理稿) 305
在X的二十大江苏代表团分组会议学习讨论时的发言(新闻整理稿) 306
在市委统战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新闻整理稿) 308
2023年
在十五届市纪委三次全会上的讲话(新闻整理稿) 309
在全市城市建设和精细化管理工作会议上讲话(新闻整理稿) 311
在市管主要领导干部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新闻整理稿) 313
在全市深化作风建设优化营商环境推进会上讲话(新闻整理稿) 315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扎实走好新时代网上群众路线 317
在市委X的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会议上的讲话(新闻整理稿)…322
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动员会议
上的讲话(新闻整理稿) 324
在市级领导干部主题教育读书班开班式上的讲话(新闻整理稿) 326
“五化”并进 统筹城乡
(2004年)
改革开放以来,武进城乡经济发展专迅猛,城镇建设日新月异,城乡一体化步伐明显加快,但是,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如工业集约化水平不高;城市化水平偏低;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与工业化、城市化互动并进相关的政策配套滞后;农民增收速度缓慢等。化解上述问题,必须重点围绕“农村工业化、农村城市化、农业产业化、农民非农化、保障社会化”,必须统筹城乡经济发展。
一、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加快推进农村工业化,重点突出开发区、园区建设,实现工业化单一推进向工业化和城市化互动并进的转变
武进工业企业在职职工包括外地民工共计50多万人,非农收入已经占农民收入的90%以上,尽管农民收入来源逐步呈现多元化趋势,但农业就业主要的途径在于乡镇工业,收入来源也主要来自工业。因此,我们将以开发区、园区建设为契机,强力推进农村工业化进程和城镇建设,一方面是把人口和住宅集中到中心区和集镇,将农民变为市民,从而切实改变他们传统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另一方面是实现传统工业向新型工业转变,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同时也为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充分的就业机会。根据武进现状,加快开发区、园区建设重点要解决以下几个突出问题:
一是规划问题。充分考虑开发区、园区规划与武进生产力布局、产业定位相一致,与武进战略发展规划和小城镇规划有机结合,着力提高规划的前瞻性、科学性、适应性。
二是重点园区问题。按照因地制宜、统筹考虑、长远规划、分步实施、强 化功能、搞好配套”的要求,加快规划建设连片重点工业园。
三是特色问题。依托有一定规模的优势产业,加快规划建设湖塘纺织工业园、横林地板工业园、邹区灯具工业园等一批特色鲜明的工业园区;以重点规模企业为主体,规划建设新科、中天钢铁、金鼎、国泰等一批企业化园区。
四是拆迁安置政策问题。以大力推进开发区、园区建设为契机,按照“工 业进区、农民上楼”和“工作在园区、生活在镇区、居住在社区”的要求,积极推进拆迁安置工作,解决村中建园、园中插村的问题。我们在中心区、集镇规划建设安置小区,并通过创优环境、完善设施、政策激励、安置就业、提供保障等途径,积极推进农村城市化进程。目前全区各镇共规划建设13个安置小
区,每个小区平均开发面积5万平方米。
二、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加快推进农村城市化,重点突出中心区和重点镇建设,实现农村人口由分散布局向集中居住的转变
这两年武进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但仍然明显滞后于工业化步伐。到去年底,全区城市化水平仅为40.1%,许多社会事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于经济发展。下一阶段,我们将进一步加快中心区和重点镇建设,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和重点工程建设,迅速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形象,创优人居环境,发挥城市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更快地吸纳农村人口到城市和集镇定居,加快农村城市化、城乡一体化进程:
一是明确发展定位。武进的发展定位,是以武进中心区为核心、重点镇为 网络,形成高新技术为先导、新型工业为主体、科教文化为支撑、都市农业为优势、生态旅游为亮点的园林区、现代化新城区和科学合理的城镇体系。
二是全力推进中心区建设。以淹城遗址公园、南田公园、湖塘河整治、花 园步行街改造、大学城建设为重点,建成常州市区内规划最好、功能最强、品位最高、人居环境最优的现代化中心区。
三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长江引水工程,今年年底可望让全区人民喝上长江水。构筑快速便捷的区域交通网络,基本实现“各镇30分钟到中心区,15分钟到达高速公路道口”的目标,进一步拉近时空距离,加速城乡融合。四是着力推进重点镇建设。按照“一街”(商业主街道)、“两区”工业园区、住宅小区)、“两场”(休闲广场、集贸市场)的框架,进一步修订完善重点镇规划,同时根据各自的特点、现有基础和经济实力,研究制定各自的发展定位,形成布局合理、特色鲜明、错位发展的现代化城镇新路。
三、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重点突出发展农产品特色基地和龙头企业,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从经济结构上看,农业只占整个国民经济的很小比例,武进已进入工业化的中后期;从人口比重上看,农业人口仍是武进人口的主体;从土地面积上看, 武进大部分的土地仍承担着农业生产的任务。因此,武进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发展,缩小城乡差别,最终达到城乡一体化的任务还十分艰巨。武进农业应当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综合效益、提高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的收入水平为目标,通过加快农业结构调整,重点是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最终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加快农业产业化,要重点解决好三个问题:
一是特色化。围绕·优质米、水产、花木、畜禽、林果、瓜蔬”六大支柱产业,重点抓好四大板块:西部花木板块、两湖沿线水产板块、南部畜禽板块、东部林果板块,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加快形成区域特色。
二是规模化。重点扶持现代畜牧、夏溪花木、尊龙食品、金氏无花果等一 批成长性好、发展潜力大、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做大做强重点农产品专业市场,积极发展各类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壮大农民经纪人队伍,大力提高农产品生产和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
三是科学化。着力推进“品种、知识、技术”三项更新工程,加快农业技术成果的转化、利用和集成,普及、推广先进实用技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继续扶持和培育一批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更好地发挥其在新品种引繁、新技术推广方面的示范带动作用;重视抓好农业标准化建设,加快制定农业和农产品标准,建立农产品质量技术监测体系,加快培育一批农业标准化示范园区、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进一步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按照“稳定公益性, 放活经营性”的原则,加快农技推广服务组织的改革创新,提高技术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四、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加快推进农民非农化,重点突出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农民向市民的转变
目前全区从事农业生产的纯农业劳动力还有1284万人,其中富余劳动力5.86万人。由于这部分农民大多年龄偏大、缺乏带动技能,因此劳动力转移的任务还十分艰巨。
一是加快发展二、三产业,为转移农村劳动力开辟渠道。工业就业方面, 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确保武进农民在乡镇企业稳定就业的比重不断提高。城镇服务业方面,尽快研究制定促进城镇服务业的政策措施,吸引广大农民进镇兴办服务业,繁荣城镇经济。同时,对目前人均占有土地较少的村民小组,加快撤队转居步伐,使村民转为市民。
二是要加快农民的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就业本领。认真抓好职业教育、 专业技术培训和岗位定向培训,使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熟练地掌握一至两项专业技能。
三是制定扶持政策,为转移农村劳动力提供制度保障。参照江阴等地做法, 根据企业所在行业性质的不同,合理确定各类企业必须使用本地劳动力的最低比例要求,并制定适当的优惠政策,对达到最低用工比例要求的企业给予一定
的政策优惠,从而调动企业吸纳本地劳动力的积极性。
五、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加快推进保障社会化,重点突出建立被征地农民的生活保障体系,实现社会保障体系由零散、分割向健全、统一的转变
当前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必须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是要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养老保险体系。按照“低水平、广覆盖”的思路, 全面推开养老保险扩面工作,并研究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要求企业所用的本地劳动力都必须参加养老保险统筹,从长远和根本上解决这部分人的养老问题。同时,针对目前工业化、城市化步伐加快,征用土地日趋增多的情况,重点研究采取多种办法解决被征地的农民的生活保障问题,制订出台有关政策,解除被征地农民的后顾之忧。
二是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去年6月,省政府决定在今后3年内实施由政府、集体、农民共同负担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我们将加强组织领导,认真制定政策,落实资金,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办法,按照”量入为出、保障适度”的原则,切实解决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 同时建立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对五保户、贫困户家庭给予医疗救助。
三是提高农村低保标准。近几年来,武进对农村村民和城镇居民实施最低 生活保障。低保标准(每人每月):城镇居民为200元,农村村民为100元,分别由区财政负担100%和50%。今后将不仅提高农村村民低保补助标准,而且对被征地农民按城镇居民的标准执行,纳入城镇低保体系。
转移农民 拓宽富民新空间
(2005年)
近年来,常州市武进区坚持把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来抓,通过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非农产业,不断开辟新的就业岗位;通过加快推进城市化、工业化,不断做优做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平台; 通过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建立完善劳务中介组织,不断提高就业服务水平,全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加快发展,拓展转移空间
加快发展是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的根本之策。我区将遵循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就业问题的指导思想,既通过发展经济来促进就业,又通过促进就业来加快经济发展,努力形成发展经济和促进就业的良性互动格局。具体来说,主要是拓展五大劳动力转移空间:
一是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向农产品的深度开发拓展转移空间。根据《武进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和《立项指南》要求,实行“种植基地化、养殖进小区”战略,调整品种,提升档次,引导我区农业走上高效、优质的发展道路。进一步做大做强花木、水产、林果三大板块农业和优质稻米、水产、畜禽、花木、林果、瓜蔬六大支柱产业,拉长产业链条,发展规模经营,增加就业岗位。在立华畜禽、现代奶牛等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完善“公司+农户” “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推进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同时,大力发展品牌农业,积极开发休闲观光农业,提高农产品商品化、市场化程度,消化种植业内部剩余劳动力。
二是扎实推进工业化,向工业领域拓展转移空间。长期以来,我区坚持“工业立区”的方针,乡镇工业得到迅猛发展,工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份额已经达到65%,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行业结构看,工业也成为主导行业,2004年二产就业人数达到22.22万人,占49.82%。随着民营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和规模优势的企业集群加快形成,将不断提高对农村劳动力的吸纳能力。
三是稳步推进城市化,向城镇拓展转移空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 我区将高标准地推进城镇建设,今年城市化水平将达到55%,城市化对人口和劳动力的集聚效应将得到更大提高。
四是着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向服务业拓展转移空间。一方面加快住宅小
区、商贸区和各类专业市场的开发建设,大力发展商贸、餐饮、交通运输、社区服务等就业弹性大、门槛低的服务业,引导农民进城进镇投资兴业。研究制定城镇公益性岗位管理办法,大力开发保洁、绿化、保安等就业岗位,采取政府购买就业岗位的形式,优先安置家庭困难的农村劳动力。另一方面积极发展现代物流、信息服务、生产性服务等新型服务业,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开辟新的渠道。
五是全力推进民营化,向自主创业拓展转移空间。2004年,全区发展个体 私营企业8958家,吸纳了大量本地农村劳动力。我们积极引导广大农民转变就业观念,学习浙江人“吃常人不肯吃的苦,干常人不肯干的活,赚别人看不上眼的钱”的
创业精神,鼓励和支持农民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积极营造有利于农村劳动力创业的公平竞争环境,取消各种不合理的市场准入限制,降低门槛,改进服务,扶持有创业愿望的农民自主创业。通过自主创业,带动更多的农民实现就业。
二、有效引导,提供政策扶持
按照统筹城乡就业的要求,研究制定一系列政策措施,突破城乡就业的二元结构,克服体制性障碍,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政策扶持。
一是建立城乡统筹的就业制度。今年我区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促进全区农 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实施意见》,将全区农村劳动力纳入就业管理范围,凡在法定就业年龄内有劳动能力、目前无就业岗位的农村劳动力,均可申领《就业登记证》,进入劳动力市场求职择业。人均耕地0.1亩以下的、原在区属以上企业工作的农村户口下岗失业人员在领取《就业登记证》后,符合条件的,可申领《再就业优惠证》,享受与城镇失业下岗人员同等的再就业优惠待遇。企业当年新招收人均耕地0.1亩以下的本地农村劳动力,或当年新招收本地农村劳动力10人以上,并签订一年以上劳动合同和办理社会保险的,由区财政给予用工企业每人1000元的安置补贴。这一政策的出台,增强了用工单位使用本地农村劳动力的积极性,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创造了有利条件。*【联系微信dadawk01】
二是建立城乡统筹的保障制度。我区制定出台了建立被征地农民生活保障制度的政策性文件,对人均耕地0.1亩以下的被征地农民采取发放养老补助金、建立养老保险制度、政府保养等多种形式保障生活、促进就业,切实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同时,将继续按照“低水平、广覆盖”的原则,加大社保扩面工
作力度,去年全区新增企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近5万人,为推进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打下扎实基础。
三是建立结对帮扶制度。去年,我区开展了新一轮为期三年的结对帮扶工作,全区共有2600户贫困家庭成为帮扶对象,由区级机关副局级以上干部和全体镇干部每人结对一户贫困家庭,重点对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困难农户劳动力和低保户家庭劳动力,实施就业援助,积极帮助其就业,增加工资性收入。
三、强化培训,提高素质技能
农村劳动力转移难,难在素质技能。为此,我区以“开发技能、培养人才、促进就业、服务经济”为目标,不断加大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的力度,努力提高他们创业就业的本领。
一是选好培训载体。今年,在现有的各类成校、技校、职校中,有选择地 确定一批农村劳动力培训基地,并及时向社会公布,利用培训基地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推广适应经济发展需求的各种实用技术、职业技能,帮助农民特别是青壮年农民掌握一门工业劳动技术或三产服务技能。充分发挥农民经纪人协会、行业协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科技协会等组织的作用,根据各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实际,为农民搞好技术指导,提高农民科技致富的能力。
二是明确培训标准。根据我区产业发展的实际状况和劳动市场的需求情况, 我们确定了车工、钳工、纺织挡车、服装制作等25个专业与工种,供农民自主选择。农村劳动力参加职业技能培训,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职业标准》实施,经考核、鉴定合格后,领取“培训合格证书”或“初级国家职业资格证书”。
三是落实培训经费。为切实搞好培训工作,今年我区出台的《关于进一步促进全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实施意见》,明确要求把农村劳动力培训经费列入各级财政预算,区、镇人民政府为本区农村劳动力免费提供一次职业技能培训。凡持有《就业登记证》的农村劳动力均可到区确定的培训基地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区、镇财政按不超过每人300元的标准给予培训费补贴。2004年以来, 我区已对1000多名农村劳动力进行了职业技能培训,并发放了培训证书,同时还对3万名本地劳动力和外来务工人员进行了就业指导培训。今后三年,我们将对3.6万名农村劳动力进行职业指导、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
四是帮助推荐上岗。区委、区政府要求区、镇两级公共职介机构免费为本
区农村劳动力提供职业介绍。对经培训合格的农村劳动力,引导企业优先录用。同时,积极建立土地使用与就业挂钩协商机制,开发区、工业集中区新引进的工业企业,要求其安排不少于职工总数20%的本地农村劳动力就业。
四、改进服务,创优就业环境
在发挥市场主导调节就业的同时,我区针对农村实际情况和农民的特殊性, 千方百计为农民就业提供便捷、高效的全程就业服务。
一是加快发展中介服务。积极鼓励各类培训机构、中介组织和个人依法开 展职业介绍服务,积极组建多种性质、多种类别的劳动中介服务组织,筹资2000 多万元建设区劳动力交流中心,形成以中心为龙头、各镇劳动服务所为依托、民办中介机构为补充的就业服务体系,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多层次平台。
二是不断加强信息服务。进一步建立健全区、镇两级劳动力供需信息网络, 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做好基础工作。我区将建立覆盖全区的农村劳动力资源信息库,实行信息联网、资源共享,定期向社会发布就业供求信息,为农民提供政策咨询和择业参考。
三是逐步探索社区就业服务。农村劳动力就业信息来源不广、速度不快, 要切实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必须延伸服务体系,拓展社区就业服务。今年,我区在各村建立劳动协管员制度,由村干部兼任劳动协管员,定期与镇劳动服务所联系,为农民提供岗位信息,为农民就业提供最直接的服务。
做好山水文章 建设秀美溧阳
(2007年)
近年来,我们溧阳市围绕实现全面小康,突出生态环境建设,提升产业发展水平,精心做好山水文章,努力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科学发展之路。
一、做好“绿水青山”文章,坚持走科学发展之路
站在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我们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并坚持把这个理念贯穿到发展全过程。
一是牢固确立“环境立市”发展战略。溧阳境内青山连绵,河网密布。保 护好绿水青山,维护好生态资源,对于溧阳在苏南板块的差别化竞争中培育后发优势,增强发展后劲,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我们认真落实环保优先、富民优先、科教优先和节约优先的发展方针,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在优化产业结构、优化建设布局、优化人居环境上,实施严格的区域环境准入制度,提高门槛,切实加强规划环评和项目环评,禁止建设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近3年中,共退批不符合环境要求的项目72个,总投资达12.5亿元。
二是大力发展生态高效农业。充分发挥全国丘陵山区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县
(市)的影响,利用良好的区域生态环境,通过政策驱动、示范带动、项目拉动、科技推动,推广“一村一品”,大力发展特色生态农业,努力打造服务长三角都市圈的绿色农业基地。目前,全市已形成无公害农产品82个、绿色食品81个、有机食品20个,形成天目湖系列品牌茶、果、蔬、畜禽制品等10大系列
60多个品种,天目湖白茶被人民大会堂选为特供茶,并远销北美。2006年农业总产值达30.45亿元,其中多种经营产值占75%。
三是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中国名牌产品华朋变压器、上上电缆等为骨干,引导输变电设备、机械装备等产业向高端化、集聚化和特色化方向发展, 做强做精优势主导产业;以桑夏科技、嘉达新材料、兄弟有机硅等企业为重点, 大力发展电子信息、新材料两大战略产业;优先发展高技术、高效益、低污染、低能耗的“俩高两低”产业,重点发展循环经济,积极引导企业开展节能降耗、清洁生产;重视科技创新,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先导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市。
四是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围绕打造“中国游憩首选地”,进一步做响做优天目湖品牌,加快建设天目湖中华茶博园、中欧论坛永久性会址等重点项目, 把天目湖旅游度假区逐步建成集旅游、休闲、度假、商务、会展等功能于一体, 生态和谐、充满活力、功能齐全、闻名全国并走向世界的旅游度假胜地。完善南山竹海休闲设施,加快瓦屋山休闲旅游区开发,以新四军江南指挥部纪念馆
(新馆)开馆为契机,进一步丰富红色旅游主题。放大“三省通衢”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打造苏浙皖百亿边界市场群,加快建设苏浙皖金属材料物流中心,规划建设经济开发区物流中心,完善上兴物流中心的配套服务功能,逐步形成融交通运输、仓储配送、流通加工、信息网络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物流体系。
二、做好台山理水”文章,坚决把绿水青山留给子孙后代
为了确保每一个市民都喝上洁净的放心水,2006年,我们成立专门机构, 筹措专项资金,实施生态环境保护龙头工程、生态环境保护基础工程、农业面源污染有效减控工程、湖体水质净化工程、生态环境保护专项管理工程等5大工程、18项目标任务,坚定不移地推进天目湖水源地生态环境保护:
一是坚持规划全覆盖。按照保护优先、合理开发、永续利用、加强管理” 的原则,制定了含天目湖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治理内容的泛天目湖地区总体规划, 坚持规划全覆盖。严禁天目湖临水面上新项目,已批未建项目全部清理、收回。政府为此承担了2亿多元的经济补偿,中止了总额达30多亿元的投资开发。
二是构建防污安全网。全面实施平桥河综合整治工程,实施了天目湖镇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和管网铺设工程,努力实现集镇污水处理全覆盖和生活污水零排放。在天目湖集水范围内的村庄,全面启动生态式户厕改造工程,在去年完成440户试点的基础上,2007年底将完成6000户。加大垃圾无害化处理力度, 建立村(居)收集、镇运送、市处理生活垃圾制度,杜绝沿湖污染源。
三是营造绿色大屏障。全面实施退渔还湖。对天目湖汛限水位以上300米或 至山脊范围内的土地进行依法租赁,实行封山育林或种草。天目湖汛限水位300 米范围以外的区域,全面发展无公害农产品,鼓励发展绿色、有机农产品。
四是提升水体纯净度。先后三次在天目湖地区实施人工增雨作业,补充水1400万方,溢洪1050万方。投资1100万元,启动天目湖生态清淤一期工程,清污115万平方米,清淤34万立方。
五是强化管理严肃性。取消了已签约总投资10多亿元的世外桃源开发建设
项目,将原定址于大溪水库上游烈山村800万美元的温泉项目外迁到对天目湖水体无影响的新镇区。加大对天目湖周边宾馆、农家乐等已建项目的监管力度, 使天目湖这泓江苏境内的宝贵净水常年保持在Ⅱ类水平。
溧阳丰富的非煤矿产资源带动了采矿业的发展,也带来了许多问题。大量开采,不但造成恶性竞争,使矿产资源不能体现它的真正价值,同时也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导致森林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粉尘、噪声污染严重,扰乱了人民群众的正常生活。今年年初,我们下铁的决心、以铁的纪律、采取铁的措施,全面实施矿业整顿6大工程、18项任务,通过在生产规模上坚决压,在产业结构上加快调,在生产行为上严格管,在经营秩序上全力控,在环境修复上尽快治等措施,坚决把青山留给子孙后代,把优美环境还给人民群众。
三、做好“显山露水”文章,打造宁杭城市带一流的宜居城市
溧阳具有“仙水天成”的特点,城市因山而名,因水而灵。丰富的自然特色为溧阳城市建设提供了丰富的创作源泉,别致的山水为城市建筑个性的创造提供了巨大的舞台。我们在“哈山理水”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好“显山露水” 文章,努力把溧阳建成有山有水、山在城中、城在水中、山水交融、独具魅力的宜居城市。
一是围绕山水城市,突出规划龙头作用。在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中,将溧 阳的发展目标确定为“中等城市规模、中心城市功能、山水城市特色”。围绕这个新定位,将生态、环保、休闲、观光”的理念渗透到产业、道路交通、市政建设、山体保护与开发等一系列规划之中,开展城市水景、宝塔湾遗址公园等规划工作,促进城市和山水的自然融合,实现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
二是建设山水名城,构建便捷交通网络。以宁杭高速、扬漂高速四个互通 道口为纽带,以拓宽改造S241、S239等省际道路为依托,形成贯通苏浙皖三省的交通大枢纽。市到镇全面达到二级路标准,镇到镇达三级路标准,镇到行政村达四级路标准。建成“生纵五横”两环通的路网骨架,市域范围所有镇20分钟能上高速。实施公交优先发展战略,大力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为外地游客和市民提供优质的交通服务。
三是凸显亲水主题,充分融合山水元素。启动境内水网整治,使城区内水系环通,形成水的特色。加大对护城河、城中河的整治力度,结合沿河绿化带, 构建绿色的开放系统,精心打造湾溪河景观带,建设亲水平台,努力呈现“水清、岸绿、景美、游畅”的城市新景观。
四是依托山水资源,营造绿色人居环境。充分发挥天目湖旅游度假区、南山竹海、平桥石坝、瓦屋山森林公园等绿色生态长廊优势,加快创建国家园林城市步伐。大力实施绿色通道工程,在免费开放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改造高静园、凤凰公园和沧屿园等城区公园,使之真正成为大众乐园。新建寓图书馆、文化馆、青少年活动中心于一体的文化中心,启动体育中心建设,丰富市民的业余文化生活。
五是赋予山水神韵,彰显历史文化底蕴。溧阳历史悠久,人杰地灵,人文 荟萃。史贞女义救伍子胥、蔡邕读书台与女儿蔡文姬焦尾琴及李白题、张旭《书猛虎行》、孟郊千古传诵脍炙人口的《游子吟》都在此发生。从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中,我们重点发掘提炼了“仙水绝佳天目湖、感恩信义溧阳城”的城市形象,“敦厚如山、刚直如竹、纯净如水、清雅如茶”的市民精神,大力弘扬感恩文化、诚信文化、清廉文化,并推出太公山、状元阁、中华曙猿馆、报恩禅寺等集观赏性、文化性、艺术性于一体的人文景观,提升城市文化品位,使山水城市形神兼备、相得益彰。
在当选溧阳市市长时的发言
(2008年)
各位代表,同志们:
今天,又一次以新当选市长的身份站在这里,我感到十分荣幸和激动。今天,是有着特殊意义的日子。对于溧阳,今天是新一届政府诞生之时;对于我本人,今天是来溧阳工作的两整年之日。历史,就是这么惊人地巧合,2005年12月22日,我以崭新的身份踏上溧阳这片热土,而后的730个日日夜夜,我把自己与这片土地紧密相连。感谢各位代表、各位选民,再次选择了我,信任了我, 支持了我,谢谢大家!
还记得两年前的人代会上,也是在这里我所说的一番话。两年来,我努力实践着自己的诺言:“干活干事,务实落实,亲民为民,勤政廉政。”“不求今日明拍手,但求他日暗点头。”“不求选票得失,但求作为多少。”感谢与我朝夕相处的政府班子各位同仁,感谢政府组成部门兢兢业业的各位同志,这次换届,你们中的一些人将调整工作岗位,但你们为政府工作作出的贡献,你们给予我工作的支持,我将永远感激和铭记!
时代的列车奔腾向前,今天,面对新的形势、新的目标、新的任务,我深感责任重大、使命神圣。在此,我想表四句话的态:
第一,摆正位置。我会找准政府的工作定位和市长的工作坐标,努力增强 X的意识,自觉在市委的领导下,在人大、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开展工作。具体把握好四个“度”:站在全市大局的高度,考虑问题、筹划工作;把握政府分工的角度,履行职责,做好工作;拿出正职的力度,敢于负责,善抓落实;体现绿叶的风度,有功归于X,有功归于民,有功归于大家。
第二,尽职尽责。本届政府任期的五年,是全面贯彻落实X的十七大精神, 建设溧阳更加美好明天的关键五年。不久前召开的市委十届五次全体(扩大) 会议提出了“建设高水平小康溧阳,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征程”的宏伟目标。为此,作为新一届政府的市长要努力做到:发展好经济、改善好民生、建设好城乡、带领好队伍,切实把执政为民、执政兴市的要求落到实处。
第三,形成风格。从事政府工作,我在过去的实践中悟出了一些道理,就 是:要养成务实的精神、果敢的魄力、大度的胸襟和正直的品格。(1)务实的精神,就是要说真话,办实事,实实在在做人,实实在在做事;(2)果敢的魄
力,就是要既能出思路,又能抓落实,科学判断形势,果断推进实施。(3)大度的胸襟,就是容人、容言、容事,既能登高俯看全局,又能放眼远视未来, 团结同志,和衷共济,干好工作。(4)正直的品格,就是处理事情要公道正派, 是非分明,坚持按程序办事,敢于为真正干事的同志“撑腰、挑担”。
第四,塑造人格。常怀律己之心,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严于律己,廉洁从政。两年前我说了“三个一”:一身正气、一尘不染、一抓到底, 这“三个一”依然是我的人生信条,同时,我还将做到“三个要”:一要防微杜渐。不轻视小节,不忽视小事,切实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二要管好家属亲友。在廉洁问题上,一是管好家属亲友;二是如果发现或者听到,无论是我,还是我的家属、亲友,请你们告诉我,讲得对的我改正,不符合实际的我会告诉你们真实情况,请同志们监督我;三要自觉接受监督。X内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社会监督,我都将认真对待。我非常感谢有位网友对我的冷静评价:“现在还不错,将来不知怎么样。”我将以此作为镜子作为提醒, 经常对照自己,要求自己,始终如一。
各位代表,从踏上溧阳土地的那一刻起,我就有了一个”溧阳梦”,期望和大家一起,把溧阳建设得更加美好。我把这一梦想或者说是理想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的结束语,这就是:建设一个生态优美、经济繁荣、政通人和, 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富裕、文明、和谐、繁荣的新溧阳。
新时期民生工作需要新思维
(2008年7月27日)
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以科学发展观确立民生工作新思维,以有限的财力, 实现良好效应,切实解决老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开创民生工作新局面,是值得我们思考和探索的重要现实课题。
一、坚持观念的与时俱进
首先要从认识上求突破,实现理念的“四个转变”:
一是从负担论向动力论转变。办民生事业需要财力作后盾,对于财力不宽 裕的县级财政,多办民生意味着自加压力。但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办民生就是建和谐,和谐就是潜在生产力。发展的根本是造福人民,必须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并将此作为工作的源动力。
二是从重总量向重人均转变。相比较总量而言,人均概念对民生导向更加 鲜明。近年来,我市通过开展“X员进老区,万人帮万户”、“X员干部结对帮扶低收入农户”等活动,强化就业扶持、项目扶持、资金扶持等措施,确保低收入农户人均年收入增加1000元以上,全市农村贫困户数和贫困人口以及占全市农村总户数人口的比重均有明显下降。
三是从重视GDP向重视GNP、COD转变。逐步打破GDP至上崇拜,从关注量的 增长到关注量的提升、从关注生产到关注分配。同时,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环境保护、节能减排,老百姓喝上洁净的水、呼吸上新鲜的空气、吃上安全的食品作为最大的德政工程。
四是从关注指标向关注指数转变。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对生活质量 的追求,不仅反映在衣食住行等物质方面,而且体现在平等权益、社会分配、公共服务、精神文化等方面。政府除要关注经济指标、收入水平,还要关注消费价格指数、环境综合指数、企业景气指数、群众的幸福指数等等。
二、坚持发展的优化提升
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前提,也是改善民生的基础。发展要优化提升就是按照“特一优二快三”的策略,协调发展三次产业。
一是打造特色高效农业。以2008年“一村一品”国际研讨会在溧阳举办为契机,围绕实现“一镇有一品、品品有特色”目标,全面提升100个“一村一品” 专业村和100个“一村一品”专业园的开发档次,确保全年吸引“三资”5亿元
开发农业,新增高效农业面积4万亩。
二是优化工业结构。坚持“调优、调高、调轻”,继续加大产业结构调整 力度,形成输变电设备制造、机械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新型建材和金属冶炼加工六大销售百亿产业集群。深入实施“经科教联动,产学研结合,校所企共赢”战略,加大招才引智力度,加速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加快推进循环经济发展,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三是加快发展旅游业。围绕打造“中国游憩文化首选地”的定位、把握首 届“中欧经济论坛”在我市举行的机遇,在更大的区域内打响天目湖品牌。制定并实施旅游业三年跃升计划,丰富拓展旅游度假的外延及内涵,实现溧阳旅游产业升级。
三、坚持保障的全面覆盖
一是着眼于构建“大民生”格局。探索实施“3910”民生工程,构建社会保障、困难救助、治安防控三大体系,实施生活保障、劳动保障、医疗保障、教育扶持、环境保护、社会治安等九项措施,坚持每年为民办好十件以上实事。【联系*微信dadawk01】
二是着眼于形成“大合唱”局面。民生工作不仅仅是哪一级政府、哪一个 部门的事,而是一个关乎全民利益的系统工程,无论是社会保障,还是教育事业、环境保护,都需要依靠政府主导、全民参与、全社会支持,齐心协力,齐抓共管,形成民生“大合唱”,才能奏出社会和谐“主旋律”。
三是着眼于实现“全覆盖”保障。在完善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失地农民养 老保险的基础上,将全市年满18周岁的无养老保障收入的城乡居民全部纳入新型农村养老保险保障范围,对全市无各种养老保障收入的60周岁以上老年居民直接发放养老补贴。完善职工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城乡低保实现应保尽保,建立以助困、助残、助学、助医、助孤、助老为主的社会救助机制。将人均建筑面积低于18平方米的城镇低保家庭全部纳入廉租房保障范围,完善和规范经济适用房货币补贴政策。
四、坚持机制的科学长效
一是处理好“可为”与“可能”的关系,建立财力保障机制。财政支出重 点倾斜民生,财政预算优先安排民生,政府采购首先突出民生。
二是处理好“救急”与“提标”的关系,建立自然增长机制。在“可持续” 的财力保障下重点解决紧迫性民生,努力实现民生水平提高的“可持续”,建立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基本医疗、“城乡低保”、农村“五保”
对象供养标准的自然增长机制。
三是处理好“民怨”和“民愿”的关系,建立科学决策机制。在谋划决策 阶段,广开渠道,充分吸引群众的意愿和意见,优化健全制度,防止民生工程成为政府一厢情愿的政绩工程。
四是处理好“共享”和“共建”的关系,建立民众参与机制。检验民生工 程的成效如何,其唯一标准就是群众受没受益、满不满意。民生工程能否顺利实行,关键在于有没有激发群众的参与热情、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要通过电视、网络、报刊、电话热线等各种渠道倾听民意、广集民智,使市民从了解到参与并全程监督,使民生工程真正成为民心工程。
探索发展县域农村经济新路径
溧阳市发展“一村一品”的做法和经验
(2008年)
溧阳市自上世纪90年代特别是2003年以来,以“村村创一品、品品兴一村” 为主题,因地制宜,创新推进方式,大力发展“一村一品”,探索出一条又好又快发展县域农村经济的新路子,受到一村一品运动创始人平松守彦先生的高度赞赏。目前,全市形成一个以天目湖品牌为标志的“大品”,2007年,以天目湖为核心的生态旅游收入39.45亿元,全市冠天目湖品牌的工农业产品销售收入10.2亿元。“一村一品”专业村105个,“一村一品”专业园107个。2007年“一村一品”使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210元,占当年增收数的20%。
一、找准定位,引领群众自主发展“一村一品”
溧阳市政府在发展“一村一品”中,坚持准确定位,扮演好“四种角色”, 引导群众积极发展“一村一品”。
一是领航者。为强力推进“一村一品”运动深入开展,市委、市政府成立 了加快推进“一村一品”工作领导小组,做到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市有关部门合力抓,有效地推进了全市“一村一品”向纵深发展。
二是宣传者。按照“典型引路”的办法,依托市内外报纸、电视、广播、 网络等媒体,大力宣传本市“一村一品”发展中涌现出来的专业村、专业园等先进典型。市主要领导利用国内外媒体采访的机会,宣传本地资源优势和“天目湖白茶”等特色农产品,使群众看到发展“一村一品”的标杆,又激发了发展“一村一品”的热情。
三是辅导者。市里组织举办“一村一品”培训班,市领导亲自授课,传播“一村一品”运动的基础知识,帮助学员分析各地比较优势,启发大家找准发展“一村一品”切入口。同时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先后组织7批100 多人次赴日本大分县考察学习“一村一品”运动,同时3次邀请日本大分“一村一品”国际交流推进协会理事长平松守彦先生来溧阳考察、讲课。
2003年以来全市共举办“一村一品”培训班15期,参加培训人员2000人次。广大学员通过培训和考察,深受启发和教育,迸发了发展“一村一品”的激情。四是扶持者。市政府制定出台了一系列含金量高、操作性强的扶持政策。2003 年以来,市财政每年拿出2000多万元用于发展“一村一品”,同时创新融资服
务方式,市农业贷款信用担保中心累计为“一村一品”农业企业347家提供贷款金额1.66亿元,有效缓解了“一村一品”运动中农业企业在生产起步、规模扩大中资金不足的压力,同时也调动了群众出资发展“一村一品”的积极性。
二、创新机制,促进群众大力发展“一村一品”
为激发群众发展“一村一品”的内在动力,我市着力创新三个机制。
创新完善投资机制,推进“一村一品”载体建设。坚持“谁投资、谁所有, 谁开发、谁所有”原则,完善以财政投入为导向,信贷投入为支撑,以民资、工商资本、外资(简称“三资”)投入为主体的投资模式,创办“一村一品” 载体。2003年以来,全市“三资”投入“一村一品”发展的资金达28.9亿元人民币,共新办农业生产、加工、销售企业500多家。这些企业产权明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机制灵活,充满活力,逐步发展壮大。全市已形成重点农业龙头企业20多家,其中有6家企业为常州市级龙头企业,有4家为江苏省级龙头企业。同时也推进了高效农业的发展,目前全市高效农业面积扩大到35万亩。
创新规范土地流转机制,促进土地向“一村一品”集聚。针对以家庭承包为基础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土地分散在千家万户农户手中的实际,按照“明确所有权、租赁承包权、搞活经营权”的原则,建立健全土地经营权的转包、转让、互换、租赁、入股管理制度。镇、村帮助“一村一品”企业搞好土地流转, 既确保了土地有序向“一村一品”企业集聚,满足“一村一品”基地发展需要, 又依法保护千家万户农户的合法权益。2003年以来,全市每年流转土地4万亩以上,形成多种经营规模基地面积30余万亩,其中形成500亩以上集高效、生态、观光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农业专业园区54个,有6个成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
创新健全产销联动机制,推进“一村一品”走向市场。坚持“有形市场与无形市场并建,内部市场与外部市场并拓”的原则,加快“一村一品”的市场化进程。一是着力扶持一批有形市场建设。重点建设以苏浙皖边界市场为重点的批发市场和天目湖地区的农产品超市,促进了“一村一品”走向市场。2007 年苏浙皖边界市场农产品交易额达23.8亿元。二是着力扶持一批合作经济组织。 重点以农民经纪人为基础,以农业龙头企业为骨干建立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了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三是建立健全市场信息发布制度。为发挥市场引导作用,开通了溧阳市农业信息网,为“一村一品”发展提供及时、准确的市场信息服务,帮助农户实现产销对接,提高了产销率。
三、创优环境,推动“一村一品”经济做大做强
创优科技支撑环境。科学技术是发展“一村一品”的第一生产要素。近年来,我市通过大力组织技能培训、引进新技术新品种、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 进一步增强了“一村一品”的科技支撑。
一是大力组织技能培训。全市每年组织4万农民进行实用科学技术培训,使 他们成为有文化、有技术、会管理的新型农民。
二是积极引进新技术新品种。以实施农业品种、技术、知识三项更新工程 为重点,积极引进、培育、推广新技术新品种,有效地提高农业生产力和经济效益,近年来年均引进试验、示范、推广新品种25只以上,优良新品推广率达95%。天目湖玉枝特种茶果园艺场引种的珍稀白茶,亩产白茶8公斤,每公斤售价达4000元,亩产值3.2万元,亩均效益2万余元。
三是全面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认真贯彻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法》,推 广标准化生产模式,建立完善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农产品质量标准技术推广体系和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促进产地环境和产品质量转化升级。2007年建立各级各类标准化生产基地107个,其中新增省级示范标准化示范区(基地)4个,新增了国家级茶叶标准化示范区和绿色食品原料(板栗)标准化生产基地。
四、创优品牌建设环境
一村一品的“品”必须依赖于其优质和响亮的品牌走向国内外市场。为此, 我市在出台激励政策的同时,重点抓好三方面的工作。
一是夯实基础。坚持以提升农产品质量为基础,着力规范“一村一品”生产中用肥和用药管理,着力推进无公害、绿色和有机产品申报工作。2007年, 全市新增“三品”认证93只,总量达262只。全市建成无公害农产品基地70万亩, 绿色食品基地12万亩,有机食品基地4.7万亩。
二是突出重点。为提升全市“大品”和“精品”知名度,2003年以来,我市连续举办“中国溧阳茶叶节”和“天目湖旅游节”,重点推介天目湖生态旅游和天目湖系列品牌的产品,同时组织名特优农产品参加省、全国和国际会议展示展销,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目前,我市天目湖旅游品牌越来越响,2007年天目湖旅游度假区接待游客380万人次,比2002年增长1.7倍。同时,天目湖系列产品规模不断壮大,知名度不断提高,“天目湖砂锅鱼头”被认定为原产地标志,“天目湖白茶”成为江苏省名牌产品,并且远销香港、新加坡和北美等地市场。
三是科学管理。为提升“一村一品”的档次,在加强对“一村一品”专业村、专业园标准化管理和动态管理的同时,从2008年起,我市统一办理了“中国溧阳一村一品”标志,对规模大、产品质量高的“一村一品”农产品生产经营企业,经其自愿申请,报市加快推进“一村一品”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同意后予以贴标,既扩大了“一村一品”运动的影响,又提升了“一村一品”产品的质量和认知度。我市天目湖白茶合作社6家成员企业的农产品贴了“中国溧阳一村一品”标志,销售形势看好,深受消费者青睐。
近年来,我市的“一村一品”运动取得了明显的阶段性成效,我们将以今年11月第五届“一村一品”国际研讨会在我市举办为契机,进一步借鉴国内外先进地区的经验,结合本地实际,不断创新,加强合作,为促进国家、企业、民众共赢目标的实现而不懈努力。
建设“效率溧阳” 促进科学发展
(2009年4月27日)
着力建设“效率溧阳”,全面促进科学发展。这是4月23日溧阳市召开的全市建设“效率溧阳”动员大会提出的响亮口号。
针对当前复杂宏观经济形势和各种挑战,溧阳市委、市政府把进一步加强机关效能建设与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紧密结合,在全市开展建设“效率溧阳”活动。通过实施“阳光权力、优质服务、素质提升”三大工程,全面提升服务水平。
一、实施“阳光权力”工程
推进政务公开。提升政务公开工作规范化水平,加强信息公开载体建设。建立健全行政执法争议协调机制,完善行政执法评议考核和责任追究制。清理各项职权、编制职权目录、制作服务流程图。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细化权力内控机制建设,梳理权力事项,排晒权力运行中可能存在的风险点,明确合理的执法尺度,着力解决滥用、乱用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问题。规范涉企收费行为。清理规范行政事业性收费,深化《涉企收费登记卡》等制度。对全市中介机构进行清理整顿,引导中介机构规范执业和服务。严格执行“五个严禁” 和“十条禁令”。加强对制定的机关工作人员“五个严禁”和“十条禁令”以及不作为、乱作为、慢作为等严重影响经济发展、损害政府形象的人和事,一经发现,严肃处理。完善反腐倡廉制度体系。重点围绕行政权力有效监督、规范国家工作人员从政行为、完善反腐败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加强对违纪行为惩处和强化监督等,构建反腐倡廉制度体系框架。
二、实施“优质服务”工程
坚持服务企业“零干扰”。实施市领导挂钩市重点工作、重大工业项目制度。深入开展“服务企业关爱有加、支持企业克难求进”活动,组织机关干部下企业,靠前服务、现场指导。全面执行首问负责、一次性告知、限时办结、服务承诺等工作制度,创设行政服务部门联席会议和涉企服务例会制。选择100 家不同规模、不同类型企业建立效能监察点。坚持机关效能“零障碍”。继续清理、削减和调整市级行政审批(许可)事项,确保进驻率100%。严格执行行政许可超时默许制、缺席默认制,继续保持全市行政许可事项办理时限比法定时限缩短60%以上。推进网上审批工作。建立基本建设投资项目、工商注册登记、
外商投资项目和便民便企等4项行政审批“绿色通道”,开设经济开发区“一号审批渠道”。坚持行政成本“零增长”。大力改进文风会风,进一步精简压缩一般性会议和文件,严格控制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关系不大的各类活动。严格执行关于津贴补贴政策相关规定,加大监督检查力度,严肃处理违纪违规行为。严禁公款旅游,加强因公出国(境)审批管理。坚持企业负担“缓、减、免”。 全面落实中央、省、市减轻企业负担政策,坚决兑现我市支持开发区发展和扶持企业发展各项政策。行政事业性收费只能减少,不能增加。全面推行按下限收费制,执法检查实行“首查教育、二查整改和整改到位不处罚制”。
三、实施“素质提升”工程
加强学习培训。开展岗位练兵,坚持“干什么、学什么,练什么、比什么” 的原则。年内培训科级干部300人、公务员及行政事业单位执法人员3000人。举办“濑江讲坛”。邀请专家、教授、知名学者和上级主管部门负责人,发布高层信息,点评政策措施,提升干部理论水平,增强服务发展能力。实施轮岗交流。选派年轻干部到信访、拆迁、招商等重点岗位锻炼。实施副科级以下公务员轮岗工作,年内公务员累岗交流人数不少于全市在编公务员总数的15%。倡导良好作风。以提高办事效率为核心,在全市上下推行“五个办”的良好作风: 对基层、企业、群众亟待解决的问题立即办,对老大难问题主动办,对普遍性问题上门办,对条件暂不具备、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跟踪办,对涉及面广、政策性强的问题公开办。
推进“4+1”开发 提升科学发展水平
(2009年5月31日)
溧阳市在审视原有“四大开发”发展战略的基础上,把人力资源开发升格为主体战略之一,着力构建具有鲜明溧阳特色的“4+1”综合开发格局,让人力资源开发为“四大开发”注入不竭动力,使人力资源成为溧阳科学发展的源泉。
一、培育特色发展的模式
经过16年的不懈奋斗,溧阳三大产业形成鲜明特色,“四大开发”卓有成效。丘陵山区综合开发成效显著,建成了全国丘陵山区综合开发示范县(市)、全国无公害茶生产示范基地县(市)和全省生态农业市,形成了高效水产业、园艺业两个产值超10亿元的优势农产业,溧阳“一村一品”走上国际舞台。全市建成了2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7个国家工农业旅游示范点,溧阳旅游从无到有至强,成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旅游竞争力二十强县市”、“中国十佳休闲生态市”;苏浙皖边界市场初具规模,目前在常州市十大重点市场综合排名中列第二位。全市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经济总量连续翻番,财政收入七上台阶,人均GDP突破6000美元,在全国百强县中的位次不断攀升。
二、探索创新提高的路径内涵不断丰富
进入新世纪以来,“四大开发”紧扣区位条件、资源禀赋和阶段特点,牢牢把握交通基建机遇、改革改制机遇和有效投入机遇,不断拓宽发展思路,“四大开发”由经济发展战略,逐步演变为全面推动县域发展的主体战略。丘陵山区综合开发带动了现代高效农业快速发展,优势农产品开发走上产业化之路。工业园区开发突出培育两大核心载体和五大特色产业园,重点提升基础配套水平和功能形象品位。天目湖旅游带动“一湖两山”开发,以“生态游”为主体, 逐步向民俗文化、农家乐、红色旅游、地质公园等内容拓展。
理念不断更新。溧阳由注重开发到开发与保护并重,可持续的发展理念成为全市上下共识。按照“生态溧阳、山水家园”的定位,确立了“环境立市” 的发展方略。“四年创四城”,溧阳坚持突出环保优先,清水工程、蓝天工程、增绿工程、环保工程等有效实施,生态市建设有序推进。溧阳成功举办了“安博思论坛——中欧经济智慧对话”和2008“一村一品”国际研讨会,天目湖成为溧阳最靓丽的生态名片,生态成为溧阳最大的后发优势。
目标不断优化。在科学发展的基础上,更加关注民生,着力体现民意,为
群众真心诚意办实事。特别是“十一五”以来,按照“惠及全体人民”的要求, 以建设普惠百姓的民本小康为抓手,把“富民”放在了更加突出位置。通过强化就业惠民、保障惠民、政策惠民、帮扶惠民等措施,2003年以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9012元上升到1879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从4723元上升到9151 元,“新农合”、“新居保”全面实施,溧阳进入苏南全面小康城市群。
三、开辟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之路
对照科学发展的新要求,以传统资源开发为重点的“四大开发”已经越来越受到环境容量、成本等因素的限制,难以支撑可持续发展。“4+1”综合开发战略的提出,突出以人力资源开发为核心,通过提升能力、增强活力、凝聚合力,推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为溧阳实现“追赶并跻身苏南第一方阵”战略目标提供强大支撑。
增强科学发展的能力。确立“人才强市”方略,围绕X政机关、社会事业、企业、农村四大领域,实施“五大人才工程”。重视大学生村干部的引育工作, 突出乡土人才培养,打造“一村一品”专业人才队伍,全面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通过推动各类人才科学发展能力的整体提升,带动我市发展目标转向以人为本、促进和谐,发展定位转向彰显个性、争创一流。
凝聚科学发展的合力。坚持“人岗相适”原则,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在人才的使用、竞争、管理等方面推进制度创新,让各类人才都能在溧阳找到施展才华的舞台。重点打造人才创新创业平台、建言献策平台、作用发挥平台, 强化行政推动、人文关怀、服务保障,促进人才与溧阳科学发展大业同频共振、和谐共进。
提升科学发展的水平。围绕增强实力抓重点,做大做强企业,做精做优产 业,重点实施开发区“二次创业”,促进产业集群、人才集聚、要素集约,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围绕特色培育抓热点,加快天目湖创国家5A级景区, 深化“一村一品”运动,加快建设中国游憩文化首选地、长三角绿色农业基地和苏浙皖边界区域物流中心;围绕城市发展抓亮点,坚持经济发展、生态建设和小康建设相协调,加快建设生态绿色宜居之城、高效服务创业之城、富裕文明幸福之城。
绿色崛起跨越发展 打造长三角新兴工商花园城市
(2009年12月22日)
在新一轮发展中,溧阳必须以绿色崛起、跨越发展为主战略,力争区域综合实力跻身苏南第一方阵,把溧阳建成长三角宜业宜居宜游的新兴工商花园城市。
溧阳市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地处苏、浙、皖三省交界处,交通四通八达, 高速公路、省际公路网纵横交错,与沪、宁、杭均在2小时交通圈内,区位条件十分独特,已经成为宁杭乃至长三角都市圈经济带中重要的中心节点城市。按现行人民币汇率折算,2008年溧阳人均GDP已经达到6323美元,接近中上等收入国家水平,相当于1990年的韩国。目前,溧阳市正在进入加速发展的新阶段, 必须以更加开放的胸怀、朝气蓬勃的姿态、争创一流的精神,走出又好又快、科学发展的新路子。
当前,宏观环境的重大变化,使溧阳发展既面临挑战又蕴藏机遇。主要有:
一是现代化综合大交通建设将极大提升溧阳的区位优势。宁杭城际铁路于2011年底建成通车后,溧阳至南京仅需20分钟,至杭州仅40分钟,通过杭州至上海只需1.5小时。
二是山水绝佳的生态环境资源已成为溧阳未来发展最重要的后发优势。山 水秀美,景色宜人,空气清新,绿色环保,这在长三角核心区内已成为十分宝贵的稀缺资源,不负全国著名的旅游度假胜地。溧阳的这一独特优势将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强化。
三是地处苏浙皖边界拥有独特的区域市场开放优势。溧阳边界市场已成为华东地区最大的综合性市场,特别是对周边农业结构调整发挥着引导促进作用。仅溧阳全市就建成千亩以上农产品生产基地56个、农业生产龙头加工企业100多家,涌现出数千人的农民经纪人队伍。边界市场对推动苏浙皖地区经济一体化发展,以及推动溧阳现代农业和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在新一轮发展中,溧阳要实现富民强市,率先向基本现代化迈进,必须以绿色崛起、跨越发展为主战略,突出优化开发、特色品牌、创新驱动、产业升级、城乡统筹、全面开放、改善民生、生态建设八个战略重点,奋力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目标定位是:力争区域综合实力跻身苏南县域第一方阵,把溧阳建设成为长三角宜业宜居宜游的新兴工商花园城市、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
辉映的江南山水名城、重要交通节点枢纽和绿色产业基地。在发展定位上突出五个方向:
——绿色环保的低碳经济区。按照“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经济运行 模式的要求,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加大招商选资力度,重点发展装备制造、电力能源、新型材料、建筑安装、商贸物流、休闲度假等六大主导产业,加快形成以高新技术为主导、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产业结构,在全省率先建成绿色环保的低碳经济示范区。
——人文荟萃的创新创业园。充分发挥良好的生态环境优势和区位交通优 势,以创建宁杭线上科技新“硅谷”为目标,创新体制机制,营造最佳环境, 大力吸引高层次、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特别是科技领军人才到溧阳创新创业, 努力打造高层次人才汇集、高水平成果密集、高科技产业聚集的创新创业园, 到2015年全市高层次人才总量达1万人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GDP比重达到45%以上。
——山清水秀的生态文明市。充分发挥独特的区位优势、环境优势、资源 优势,以“一湖二山”为重点,以观光休闲为主题,以山湖生态为特色,大力发展民俗旅游、文物旅游、水乡旅游、美食旅游、养生旅游等特色旅游项目, 形成以吴文化为内涵、江南水乡为特色、传统与现代相结
合、旅游度假休闲与文化娱乐为一体的旅游格局,加快把溧阳建设成为“长三角都市圈后花园”。
——现代农业的特色示范区。充分发挥农业资源优势,加快丘陵山区综合开发,依托“一村一品”特色带动,做大做响“天目湖”品牌,扩大农产品国际知名度,做大做强高效水产业、园艺业,提升全国丘陵山区综合开发示范区、全国无公害茶生产示范基地和全省生态农业示范区发展水平。促进农业与旅游业有机结合,建设集高效农业、旅游、休闲为一体的现代农业生态园和特色农业示范区。
——三省交会的边界商贸城。实现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管道等运输 方式优势互补、衔接高效,以通畅便捷的综合立体交通网络,支撑苏浙皖边界市场建设,大力发展商贸物流经济,进一步做大边界市场规模,使之成为沟通全省、国内知名、辐射苏浙皖地区的区域性综合市场。
坚持创新主旨 发展“一村一品”
(2009年)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位于长三角腹地的江苏省溧阳市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促进农民增收,以“村村创一品、品品兴一村”为主题,依托资源, 因地制宜,加强领导,坚持创新,积极发展“一村一品”,取得了一定成效。一是形成了以天目湖品牌为标志的“大品”,2007年,全市以天目湖为核心的生态旅游业收入39.45亿元,冠天目湖品牌的工农产品销售收入10.2亿元;二是形成了以专业村(园)为特色的两大“专品”,即105个“一村一品”专业村, 107个“一村一品”专业园;三是形成了两大农业主导产业为代表的“精品”。即高效水产业和园艺业,2007年两大产业产值分别达11.1亿元和10.6亿元。2007 年因发展“一村一品”使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210元,占当年增收数的20%。
一、创新推进机制,培育“一村一品”发展主体
一是坚持因地制宜,引导农民创业。溧阳位于苏浙皖三省交界,地貌特征 为“三山一水六分田”,既有丘陵山区,又有平原圩区,生态环境得天独厚。近年来,我市正确处理政府引导与农民自主发展的关系,运用宣传引导、典型示范、指导服务等办法,组织农民立足资源优势,因地制宜,自觉参与“一村一品”实践。全市形成了区域特色鲜明的农业板块,南部山区以桑、茶、果、林为重点,西北部山区以食草畜禽、中药材为主体,平原圩区以优质粮油、特种水产、瓜果蔬菜为骨干的农业发展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