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更多写作资料+微信:nuo180914 【会员享300g最新资料/每天稳定更新】
孙雪涛公开发表的讲话文章
2023年6月
★ — 1 —
更多写作资料+微信:nuo180914 【会员享300g最新资料/每天稳定更新】
目 录
2002年
1.当前我国灌区节水改造的问题与对策…………………………………………1 2.对格尔木市水问题的思考………………………………………………………12 3.关于渭河流域水资源综合治理一些问题的认识………………………………18 4.黑河流域可持续发展水资源若干问题的思考…………………………………27
2003年
5.西部生态需水问题之我见………………………………………………………34 6.民勤绿洲水资源利用分析………………………………………………………37 7.中国西部流域水循环研究进展与展望…………………………………………42 8.民勤绿洲水资源利用的历史现状和未来………………………………………56 9.全面落实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等各项水资源保护工作………………………69
2005年
10.水权管理是节水的关键………………………………………………………72 11.加拿大联邦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及对我国的启示…………………………74 12.水权制度建设的地位、作用、内涵及思路…………………………………80
2006年
13.关于我国收入差距拉大与分配制度改革的思考……………………………85 14.加强地下水管理控制地面沉降………………………………………………93 15.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实践与探索………………………………………………96
2007年
16.加强地下水管理的思路与对策………………………………………………102 17.利用国家开发银行贷款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107
— 2 — ★
更多写作资料+微信:nuo180914 【会员享300g最新资料/每天稳定更新】
2009年
18.改革创新水资源管理水平不断提高………………………………………112 19.接受专访:加强水资源管理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118
2010年
20.接受专访:建立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122
2011年
21.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127
2013年
22.在全市抗震抗洪救灾工作视频会议上的讲话………………………………129 23.在陇南市委三届七次全委扩大会议上的讲话………………………………137 24.双向交流任职:培养干部的创新之举………………………………………147 25.“从司长到市长”任职政策的效用…………………………………………149
2014年
26.在全市新媒体推进视频会上的讲话…………………………………………153
2015年
27.在市三届人大五次会议闭幕式上的讲话……………………………………158 28.在全市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61 29.精准扶贫在陇南关于甘肃省陇南市扶贫开发工作的调查与思考…………171
2016年
30.在市委人大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78 31.在市委三届十一次全委(扩大)会议结束时的讲话………………………184 32.在政协陇南市三届五次会议上的讲话………………………………………194 33.在市三届人大六次会议闭幕式上的讲话……………………………………198 34.在全市纪念建X95周年暨表彰大会上的讲话………………………………204 35.在全国电商精准扶贫现场会上的发言………………………………………207 36.在中共陇南市第四届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210
★ — 3 —
更多写作资料+微信:nuo180914 【会员享300g最新资料/每天稳定更新】
37.践行新理念打赢攻坚战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努力奋斗 在中国共产X陇南
市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14
38.在政协陇南市四届一次会议开幕大会上的讲话…………………………231
39.在市四届人大一次会议闭幕式上的讲话…………………………………235
40.关于《中共陇南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
的建议》的说明………………………………………………………………239 41.增强看齐意识实现精准脱贫…………………………………………………246 42.让精准扶贫插上“互联网+”的翅膀…………………………………………248
2017年
43.在中组部研究班上交流经验…………………………………………………250 44.在第九届(陇南)乞巧女儿节开幕式上的致辞……………………………253 45. 陇南依靠电商破解农产品“卖难”……………… …………………………255 46.在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会上的讲话……………………………………259 47. 在全市抓X建促脱贫攻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68
2018年
48.在政协陇南市四届二次会议上的讲话………………………………………276 49.在市四届人大二次会议闭幕式上的讲话……………………………………280 50.在市委四届五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83 51.在市委农村工作暨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93 52.在市委工作会议上的讲话……………………………………………………301 53.推行河长制管理改革打造生态美丽新陇南…………………………………311 54. 在中共陇南市第四届委员会第六次全体 (扩大) 会议上的讲话……………317
2019年
55.在市四届人大三次会议闭幕式上的讲话…………………………………328
2020年
56.在市政协四届四次会议开幕大会上的讲话…………………………………330
— 4 — ★
更多写作资料+微信:nuo180914 【会员享300g最新资料/每天稳定更新】
57.在市四届人大四次会议闭幕式上的讲话……………………………………334
2021年
58.在市四届人大五次会议闭幕式上的讲话……………………………………337 59. 在指导酒泉市委常委会民主生活会时的讲话 (新闻整理稿) …………………338
2022年
61. 学习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第四卷心得体会…………………………………339
2023年
62.主题教育专题X课(新闻整理稿):
牢牢把握团结奋斗的时代要求为强国建设 民族复兴汇聚磅礴力量……341
★ — 5 —
更多写作资料+微信:nuo180914 【会员享300g最新资料/每天稳定更新】
当前我国灌区节水改造的问题与对策
(2002年)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灌溉是高产农业发展的保证。50年来,虽然灌溉事业有了非凡的发展,但是“重建轻管”、“重灌轻排”的现象依然存在,有的地方甚至越发严重,灌溉效益还远没得到发挥。对于这些问题,我国的灌溉工作者和专家进行了大量的极有价值的实践和探索。当前灌区发展不仅存在投入少、灌区不配套、体制僵化和管理落后等灌溉本身的问题,而且还需要将灌溉与农业相结合。只有明确以发展节水高效农业为目标,改革传统的管理体制和经营方式,才是当今中国灌区可持续发展之路。本文将重点以宁夏青铜峡灌区为例对此进行论述,谈一些粗浅的认识,希望通过实施节水改造项目来根治“重建轻管”、“重灌轻排”的“顽症”,建立节水高效的青铜峡灌区。
青铜峡灌区位于宁夏自治区北部河套平原,多年平均降水180~220mm,蒸发量1000~1550mm。没有灌溉就没有农业。青铜峡灌区是历史形成的老灌区,新中国建立初期为9.6×104hm2(144万亩),20世纪60年代青铜峡水利枢纽建成, 解决了渠首引水的问题。 青铜峡灌区总土地面积212.5×104hm2 (3187万亩) ,可灌溉面积62.4×104hm2(936万亩),现状净灌面积33×104hm2(495万亩),粮食总产量2001年达17×108kg。
根据《宁夏青铜峡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规划》①(以下简称《规划》),2015年灌溉面积达到37.7×104hm2(506万亩),自流灌区渠系利用系数由现在的0.44提高到0.55,田间水的利用系数由现在的0.7~0.8提高到0.9以上,引黄河水量从现在的66.4×108m3逐步减少到40×108m3,引水流量控制在380m3/s以内,改造中低产田14.7×104hm2(220万亩)。静态投资估算35.43亿元。
青铜峡灌区节水改造从农业节水7×108m3,可作为宁夏未来发展用水,同时减少从黄河直接引水26.4×108m3,排水从41×108m3减少到14.6×108m3,不仅减轻灌区本身运行维护的费用,提高用水效率,而且对改善黄河下游河段的水质和保障灌溉季节下游的用水量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这是我国西部水资源合理配置的重大措施之一,是西部生态环境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也为解决当前灌区存在的“重建轻管”、“重灌轻排”等一系列问题带来了难得的机遇。
★ — 1 —
更多写作资料+微信:nuo180914 【会员享300g最新资料/每天稳定更新】
1 青铜峡灌区建设与发展的主要问题1.1 工程布局不合理,老化失修严重,灌溉用水量大,用水效率低下由于历史的原因,青铜峡灌区的渠道系统仍是沿用原来的工程,不同历史时期修建的汉延渠、唐来渠、惠农渠等几大干渠并行几十公里,间距从一百米到几百米,支干渠形成许多无效渠段,布局不合理。后来在原有工程的基础上不断扩建,缺乏统一的规划,干渠和支干渠18条,过水断面大,总引水流量超过600m3/s。根据《规划》推算,改造前毛灌溉定额平均为19500m3/hm2(1300m3/亩),节水改造后毛灌溉平均12000m3/hm2(800
m3/亩)。由于渠道与建筑物老化失修严重,沟道淤积、边坡坍塌,开灌时干渠内如同江河洪水,不仅造成水量的浪费,而且防护工作量大,管理单位防不胜防,每年都动用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1 .2 重灌轻排,排水不畅,造成地下水位偏高,土壤盐碱化严重
1 .2.1 重灌轻排,排水不畅《规划》中现状引水66.4×108m3,直接排水
入黄河41×108m3,实际耗水25.4×108m3,排引比为0.62,似乎不存在重灌轻排、排水不畅的问题。这里虽然引排比已经达到0.62,并不说明排水没有问题,因为,现状的排水不是在科学控制地下水位情况下的积极排水,多是由于地下水位高,灌溉回水靠自然渗排,灌区末端仍是排水不畅。排水沟渠的设计标准低,往往是一年修,二年淤,三年不能用,有衬砌的渠道经不起冬春季冻胀而失去作用。
从60年代以来,青铜峡灌区的防盐治碱工作一直没有停息,不管是明沟通排水、机井排水、井渠结合还是暗管排水,一般认为起到了防治土壤盐渍化的作用。现场考察灌区下游,看到虽有排水沟,但排水渠淤塞严重,一条排水沟被隔成几段,根本通不了水,有些排水沟较浅,高于地下水位,起不到排水作用;虽有井排,但有不少井几乎报废,有些还能使用,终因电费等经济问题而搁置;暗管排水非常科学,示范区还安装了太阳能抽水机,但因排水沟不能相互通连,灌溉退水最终没有排出灌区,盐碱化的现象还是得不到解决。
1 .2.2 灌区地下水位偏高,土壤盐碱化严重长期以来青铜峡灌区大引量
引灌,年引水量多达65×108~68×108m3。每年需要大定额灌水压盐,地下水位普遍偏高。银北地区地处黄河宁夏断陷地层中心,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地下水侧向排泄不畅,3条排水主渠排水不畅。根据1998年春灌前地下水位埋深的调查,其埋深情况为表1所列。需指出的是此次调查在春季引水前,是年内地下水位最低时的状况,仍有近一半的面积地下水埋深小于1.8m,按常规要求地下水
— 2 — ★
更多写作资料+微信:nuo180914 【会员享300g最新资料/每天稳定更新】
位应控制在2m安全线以下,因此,从总体上讲,青铜峡灌区末端的银北灌区,形成“大水压碱,地下水位上升,排水不畅,盐碱化加剧”的恶性循环。
新中国灌溉史上,土壤次生盐渍化问题有过极为深刻的教训,20世纪50年代末,黄河下游河北、河南和山东大搞引黄灌溉,由于缺乏经验只搞灌水,不注意排水,到1962年时,冀鲁豫一片白茫茫的盐碱化。群众总结引黄灌溉“一年增产,两年平产,三年减产,四年绝产”。在经历这场盐碱化的浩劫后,吸取教训开展大规模的洗盐治碱,引黄灌溉才逐渐恢复。现在仍见河北省水利科学研究所方生教授和一些学者撰文,提醒注意华北平原重返盐碱化的威胁。我国西北部分省区实际灌溉与盐碱化面积如表2。“盐随水来,盐随水去”[1],总体来讲,除陕西关中灌区外,盐碱化仍是我国西北灌区的心腹之患。所以,排盐治碱,任重道远。
《规划》中,现状引入盐份299×104t,排出533×104t,灌区土壤总体上
处于逐步脱盐状态。
但灌区内仍有40.0%的面积存在不同程度的盐碱化,表3表明青铜峡灌区土壤盐碱化防治的重点在银北灌区。
干旱半干旱地区灌区土壤盐碱化既是环境恶化问题,更是制约灌区生产发
展的重要因素。因此,盐碱地改良是干旱半干旱地区灌区节水增产的重要内容。
★ — 3 —
更多写作资料+微信:nuo180914 【会员享300g最新资料/每天稳定更新】
1 .3 缺乏统一管理,上下游用水不协调毛灌溉定额为平均19500m3/hm2(1300m3/亩),实际上游灌区常常沟满壕平,灌溉用水量大,用水效率低下,但是人们习以常,对节水没有积极性。下游灌区地下水位偏高,土壤盐碱化严重,但是农民负担不起治碱的任务,造成上游灌溉节水,缺少动力,下游排盐治碱,无能为力,上下游不统一,灌与排不协调的现状。
2 .重建轻管、重灌轻排是长期以来不合理的投入、体制和管理所致
2 .1 重建轻管“重建轻管”现象,有灌溉管理部门认识与工作上的原因,亦有投资政策和管理方式不合理带来的结果。
1)“重建轻管”在国有大型建设项目中普遍存在,长期以来就有滋生漫延的土壤。80年代以来,特别是90年代各地在灌溉管理方面,如精简机构,技术
— 4 — ★
更多写作资料+微信:nuo180914 【会员享300g最新资料/每天稳定更新】
培训,改进服务等,进行了一些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不适应灌区发展的需要。目前,偏重灌区工程项目建设的趋势有增无减,一方面是灌区建设与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有利益驱动。一般,有工程项目就有资金投入,地方财政税收有增加,可带动相关行业发展;灌溉建管部门工资福利有保障,单位职工矛盾少;工程建成之日,就是表扬嘉奖之时。
做好管理工作会触及许多矛盾和问题。这些矛盾很多是长期积累下来的老大难问题,处理起来费力、费时、不讨好,有些涉及到小团体或一部分人的切身利益,情况更为复杂。在工程不配套和标准不高的情况下,加强管理,实施科学计量,按方计费也存在很大的困难。实际上在较大范围没有做到,怎么能向农民准确收费呢!更有甚者,个别单位不在加强管理方面下功夫,为了回避了管理中的矛盾,弄虚作假以显示其“成绩”。在西北某个灌区投资500多万元搞了333hm2(5000亩)常规节水示范,实际仅供参观,只有部分达到了标准;个别小灌区向人展示田间喷灌,只有一部分喷头能工作,而且只在检查参观时喷水,大部分时间闲置不用。管理工作仍停在表面、流于形式。
2)我国现行的投资政策和管理方式是“重建轻管”的根源。灌区骨干工程建设(包括大于1m3/s渠道的衬砌)由国家投资,而支渠以下的配套工程完全由地方和农民负担,打井开发利用地下水属于田间工程,由农民自筹。以2001年宁夏为例,从该自治区总体情况看,2001年,地方预算内收入为27亿元,预算内财政支出为91亿元,有20万财政供养人口,自治区政府在这种财力极为有限的条件下,还要对其灌区给予直接或隐性补贴,以保证灌区正常的管理运营,再支持属于地方负担的配套资金将更为困难。根据对一些灌区的调查,地方财政大多仅负担申请立项前的前期费用,配套工程资金的到位率不到20%,农民除了以投劳的形式外几乎没有投入,这是一个不言的事实。由此看来,灌区工程建设实为“半拉子”工程,何谈发挥效益!因此,不加分析地称管理单位“轻管”,他们确也有苦衷,投入少和管理机制不合实际是主要的原因。
2 .2 重灌轻排
“重灌轻排”同样也是长期以来不合理的投入、体制和管理所致。
灌溉和排水是灌区的系统工程,排水系统也要通顺,说起来道理简单,实际工作差距较大。由于不合理的投入、体制和管理原因,排水沟渠的设计标准低,往往是一年修,二年损,三年不能用。灌区改造的重中之重是改造中低产田,而青铜峡灌区的中低产田主要是土地次生盐碱化,防范土地盐碱化的关键
★ — 5 —
更多写作资料+微信:nuo180914 【会员享300g最新资料/每天稳定更新】
是控制地下水位,控制地下水位就要求有排水,而修建和维护排水系统以及控制地下水位的工作该由谁来承担是排水问题的关键。下游农民饱受土壤盐碱化之苦,生产与经济水平低,根本负担不起排水系统的费用;按照现行的分级管理体制,下游各县由于资金缺乏也难完全承担。面对盐碱化的肆虐只能听之任之。因此,盐碱化的根源在于不合理的投入和传统的管理体制。
2 .3 重建轻管、重灌轻排是相互影响的“重建轻管”、“重灌轻排”的“重”和“轻”只是相对建设与管理、灌溉与排水而言,绝不是建设和灌水都是好的,管理与排水都是不好的,实质上它们是相互影响不可分割的。
灌区主体工程、配套工程和田间的灌溉设施的建设,实际上是,“重建”也只建了渠首和干支渠骨干工程(属于国家投资部分),而配套工程没有全部建起来,与“过路有桥,分水有闸,引水有门,量水有堰”的基本标准相距甚远[3]。因此,所谓的“重建”并非真正意义上的重建。灌区的管理涉及机构、人员、政策、制度等,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例如,当前一个较突出的问题,向农民按方收费就没法做到,灌区怎么能管理好。如果将当前灌区概括为“粗放建设和粗放管理,互为因果和恶性循环”可能更为确切些。
3 .对西北地区大型灌区节水改造的认识与思考
纵观西北地区,几乎所有的重要城市都是由灌溉农业发展起来的,没有灌溉农业的基础,就不可能形成现在人口集中、工业和其他产业相对发展的城市,没有灌溉农业的支撑,西部地区难以生存[4]。宁夏的情况更是如此,“天下黄河富银川”,自古以来人们利用黄河水发展灌溉农业,宁夏川区以其在西北地区得天独厚的水土开发条件被誉为“塞上江南”。因此,西北灌溉事业的发展,是生产力不断进步的体现,在21世纪的今天,在更加注重生态环境建设的同时农业灌溉的地位不容否定,虽然现在“重建轻管”、“重灌轻排”的“顽症”直接影响到灌溉效益的发挥,但是灌溉的作用和地位还无可替代。当前的任务不是继续扩大灌溉面积,而是对现有灌区进行以节水为中心的续建配套和更新改造。
3 .1 发展节水高效农业是节水改造的主要目标
西北大型灌区的现状与问题并不孤立于我国社会经济之外,它与其他产业是密切联系相互作用的,是中国特色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前中国西部地区生产力水平低的反映及其与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表现。灌溉的改革要从解放生产力入手,建立新的投入管理机制,改革灌区建设和管理的目的就是用
— 6 — ★
更多写作资料+微信:nuo180914 【会员享300g最新资料/每天稳定更新】
更少的水服务农业增产,要以发展节水高效农业为目标,把改革灌溉建设和管
理溶入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之中,从而实现灌区的可持续发展。
随着我国加入世界经贸组织,农业面临巨大的挑战,对待农业的问题不可轻视。我国农业的现状是生产力水平低,用水浪费,粮食成本高。1998年美国世界经济观察研究所布朗先生发表了极具轰动效应的文章“谁来养活中国人?”,他基本的论据是中国水资源短缺(如黄河断流等)将无法满足未来粮食生产的需要。不论其用意何在,但中国人吃饭问题必须立足自己解决。据报道我国2001年从美国进口的大豆已经相当于国内的大豆总产量,而美国现在仍不顾国际反对继续加大对其农产品的补贴,这足以引起决策者的重视。美国的耕地面积不仅比我国多一倍,而且生产成本比我们低,它们的农产品有相当部分要出口,而我们还要养活近13亿人,未来中国农业的挑战是我们自己能否实现节水高效农业。
我国目前有62%的人口从事农业生产,农民尤其西部地区农民相当贫困,国家正在想方设法使农民增收,多予少取。在水费上同农民斤斤计较意义不大,如果说扬水电费高、打井抽水负担不起,降低电费或者作为灌区的自备电厂,这完全属于国家利益分配政策调整问题。让中国的农业发展起来是发展灌溉的真正目的,也是当今中国最有意义的事情。因此,建设节水高效灌溉农业应当作为21世纪中国农业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
3 .2 推广科学灌溉,为农业发展服务,帮助农民提高用水效率
宁夏2001年农民的人均纯收入为1823元(川区约2600元,山区约1000元),排全国第24位,青铜峡灌区的粮食产量不仅是全宁夏自治区最高,在全国也称得上高水平。在目前市场条件下,单靠粮食生产增加农民收入特别是增加货币收入是很困难的,广大农民要脱贫致富,使自已的劳动积累和艰苦创业富有成效,必须调整农业结构,灌溉工作也必须服务于农业结构调整。
灌区上游中卫县一位名叫吴虹支的农户,家庭5口人,2001年种0.33hm2(5亩)小麦,浇水8次,没有田间节水措施,按每公顷收费675元计,缴费225元,最关心的两件事一是能及时灌上水,二是希望降低水费。他们没有节水概念。目前西北地区农村经济结构单一,投入产出低,困难比较多。尽管水价仍然很低,但提高水价要与农民收入的增加相适应,所以要巧用水价的经济杠杆作用。建议建立两套节水指标体系,即水资源的宏观控制体系和水资源的微观定额体系。前者明确各行业各部门各自可以使用的水资源量,属于水权的再分配;后【联系微*信dadawk01】
★ — 7 —
更多写作资料+微信:nuo180914 【会员享300g最新资料/每天稳定更新】
者规定社会的每一项产品或工作的具体用水量要求,从而使经济社会发展的每一个步骤都能符合水资源的承载能力,另一面,通过节水还能提高水资源的承载能力,也就是说,水资源的承载能力是可变的,这是辩证的关系。对青铜峡灌区核定灌溉定额,超额加价,利用水价的经济杠杆调节,落实《规划》提出的“以亩定量,计划用水,按方收费”要求,目的是促进农民节水。
节水的真正动力在于农民的直接经济效益增加,只有让农民尝到甜头,节水才能实行开来,这是节水成功的关键。宁夏水利部门与河海大学合作,推广实施水稻节水高产控制灌溉技术是一个成功的实践,深受农民的欢迎。
1998年在青铜峡灌区的吴忠市利通区、灵武市、青铜峡市和贺兰县,实施水稻节水高产控制灌溉技术,示范推广项目获得显著的经济效益。控制灌溉比常规灌溉减少灌水量6045m3/hm2 (403m3/亩) , 节水40.1%。 水稻产量9900kg/hm2(660kg/亩),增产4%左右。2000年度示范推广面积1.5×104hm2(22.5万亩),控灌水稻增产幅度为4.2%~5.4%。 节约田间灌水量7000.5m3/hm2 (466.7m3/亩) ,节水幅度为22.6%~40.9%,平均节水38.2%。示范推广效益:样方测产公顷增产节支952.5元, 单打单收公顷增产节支994.3元; 1999年总效益为181.8万元, 2000年总效益为1593万元。1m3水的经济效益可以是1元,也可以是十几元或几十元,宁夏灌区已经出现了节水与增收良性互动的试点,节水改造出现了具有现实意义的亮点。
为了提高农民收入,宁夏制定了一系列农业产业调整的措施,在粮食稳定的基础上,做强拳头产品“宁夏枸杞”,还将重点开发苦豆子、麻黄、甘草、胡芦巴、银柴胡等5个重点药材品种和小茴香、大黄、红花、款冬花、柴胡等20多个常用药材品种。根据西北的自然条件,突出特色农业优势,发展青储饲料业和以紫花苜蓿为主的草产业与宁夏山区畜牧业经济互补。通过一系列的种植结构调整,既节约了灌区用水,又降低了生产成本,农民收到了比单纯种粮更好的收入。
3 .3 国家加大投入力度,继续调整投资分担比例
灌区现在靠收水费根本不能正常运行,也无法实现工程折旧和设备更新,更不可能偿还投资成本和利息。宁夏2001年自流灌区年水费收入和征工折款共计9000万元, 支出10625万元, 亏损1625万元, 扬水灌区2001年财政专项补贴2100万元,灌区正常的管理和维护尚有困难。《规划》中估算在灌区续建配套和更新改造后,新增加的水利骨干工程和田间配套工程年运行费为6545万元,这些
— 8 — ★
更多写作资料+微信:nuo180914 【会员享300g最新资料/每天稳定更新】
费用均要来自于农产品的种类、价格和产量等直接的灌溉效益以及节水转移效
益、节地效益。
宁夏2000年调整后的水价为0.012元/m3,将征工折款60元/hm2(4元/亩),按每公顷15000m3水折算, 水价等于0.016元/m3, 宁夏灌区水价标准仍属于最低,见表4。
1996年至2001年全国节水灌溉总投入约为520亿元,平均每年约104亿元,其中国家和地方政府补助约为170亿元,年平均约34亿元,贷款、农村集体和农民自筹350亿元(基本上是贷款),而仅宁夏青铜峡、内蒙古三盛公、四川都江堰、安徽淠史杭等四个大型灌区改造面积为253.33×104hm2(3800万亩),规划总投入为172亿元, 而四大灌区约占全国总灌溉面积0.52×108hm2 (7.76亿亩)的5%,按此推算全国灌区改造将需3440亿元。从全国来讲,目前对灌区改造的投入更是严重不足,甚至每年治理的速度还赶不上灌区老化的速度。内蒙古的河套灌区,在建设时虽有统一规划,总计30多年来,对这么一个56.67×104hm2(850万亩)的灌区仅投入了10.3亿元,每公顷平均投入只有1800元。虽然进行了几次补建,仍因资金严重不足,不能完成原定工程。由此可见,现行的投资政策实际上无法完成灌溉配套工程,现状的投入力度实际上无法完成节水改造工程,因此,在我国灌溉问题的宏观决策上,应该下决心加大投入,实事求是地进行规模治理,使得农民除了投劳以外,不再另增加负担,帮助农民建成一个完整的灌溉工程。
3 .4 加大灌溉管理改革的力度,克服改革中的两种倾向
灌溉管理的改革势在必行,要加大改革的力度。灌溉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改革,要有利于建管并重,灌溉与排水统一管理,地表水与地下水统一管理,
★ — 9 —
更多写作资料+微信:nuo180914 【会员享300g最新资料/每天稳定更新】
自流与扬水的统一管理,水量与水质的统一管理。
在灌溉管理的过程中,要注意克服实际存在的两种倾向。
1)克服管理单位由于现实利益的驱动,靠多卖水增加收入的倾向。以目前粗放的管理方式,虽然水价低,但灌水量大,农民公顷均水费在300元以上,因投入产出效益低,农民对灌溉和节水没有积极性。管理单位应通过加强自身的管理,挖掘潜力,靠优质服务,送及时水,帮助农民科学灌溉,获得更高的效益。
2)克服由于国家加大扶持力度,农民负担减轻,形成对国家的依赖,节水缺乏压力和动力的倾向。应研究完善管理机制,使责、权、利相结合,建、管、用相统一。探索一切有利于节水高效、农民增收的机制。宁夏已经组建农民用水协会188个,陕西等地试行支斗渠改制,减少中间环节,送水收费到户,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和完善公开透明的群众参与的管理机制。确保资金使用得当,节约高效。
4 .结语
1)我国目前灌溉面积约0.52×108hm2(7.76亿亩)(国土局1996统计),占全国耕地面积1.3×108hm2(19.5亿亩)的40%,生产了全国2/3的粮食和大部分经济作物,农业灌溉为中国政府向全世界证明解决了12亿人的温饱问题提供了坚实的保障[5],这是一项了不起的事业。然而灌溉事业本身的长期欠帐,已成为制约灌溉农业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必须将灌区续建配套和更新改造作为国家重点基本建设项目来解决。
2)鉴于我国灌区在建设与管理中,仍然存在着“重建轻管”、“重灌轻排”的现象,这是长期投入不合理和传统的管理体制所造成的,提出了为了满足我国预计达到16亿人口高峰时生产所需食物需要,论证了耕地面积仍维持在1.23 ×108hm2~1.27×108hm2(18.5~19亿亩)的情况下,节水是灌区的生命[7]。在进行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的过程中,应以建设节水高效灌溉农业为目标,采取国家加大投资力度并调整投资分担比例,进行管理体制的改革,推广科学灌溉并提高用水效率等有力措施,建管并重、管排相辅,建设节水高效灌溉农业,以改变“重建轻管”、“重灌轻排”的现象,使我国灌溉农业得以可持续发展。
3)目前实施以节水为中心的续建配套和更新改造,已作为我国可持续发展水资源战略的重要选择,宁夏青铜峡、内蒙三盛公、四川都江堰、安徽淠史杭
— 10 — ★
更多写作资料+微信:nuo180914 【会员享300g最新资料/每天稳定更新】
等大型灌区改造规划审查的相继完成,根治“重建轻管”、“重灌轻排”的“顽症”,改革灌区管理体制、提高管理水平,提高用水效率,是十分迫切和必要的。
★ — 11 —
更多写作资料+微信:nuo180914 【会员享300g最新资料/每天稳定更新】
对格尔木市水问题的思考
(2002年)
“格尔木”源于蒙古语,意思是河流密集的地方。格尔木市地处青海柴达木盆地中部南缘,座落在昆仑山北麓的冲洪积扇上。据记载,半个世纪前这里只有星星点点的帐篷撒落在草原上,人们过着传统的游牧生活,而现在格尔木市已初具规模,功能亦日渐完善,充满生机。【联系*微信dadawk01】
笔者有幸参加“格尔木河流域暨格尔木地区水利综合规划”的咨询,通过对格尔木市水资源开发利用与城市发展定位关系的研究和分析,并对格尔木市水资源开发利用,提高用水效率提出了看法,为格尔木市以及西部内陆河流域水资源开发与本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1 .格尔木市*定位
格尔木市是一座新兴的城市,是青海通往西藏的必经之地,也是连接新疆、甘肃的重要交通枢纽,得天独厚的盐湖资源以及盆地内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奠定了格尔木市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青藏铁路、西气东输等一大批基础设施项目将开工兴建,格尔木市的发展呈现出光明的前景。格尔木市拥有世界上储藏量最大的钾盐矿,西部大开发首批十大标志工程之一的青海100×104t钾肥项目的启动,将会缓解中国钾肥长期大量依赖国际市场的局面,同时也极大地促进我国对战略资源锂、镁等金属的开发。格尔木市将以资源开发、交通枢纽、繁荣和稳定边疆等作为自己发展的特色。
市区现有人口16.7万,市区面积32km2,2005年人口约25万,2010年发展到35万,城市规划面积72km2,从工业、农业等各部门的宏大规划中,仿佛看到碧波荡漾,绿树成荫,高楼林立,厂矿井然,一座高度现代化的美丽城市,确实令人振奋和鼓舞。
2 .格尔木市的水资源
格尔木市处于干旱荒漠和半干旱荒漠之间,市区平均海拔高程2807m,多年平均降水41.75mm,蒸发量2600mm,干旱少雨,风沙多,光照强,温差大,属于典型的高原大陆性气候。在这样一个气候干旱,降水稀少的荒漠区,发展规模庞大的现代化城市,最大的制约因素是水资源问题,有水即有绿洲,无水则是荒漠。因此,编制符合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要求的格尔木市综合规划,必须量水而行。
— 12 — ★
更多写作资料+微信:nuo180914 【会员享300g最新资料/每天稳定更新】
格尔木市的水资源主要来自于格尔木河上游昆仑山的雨水和冰雪融水,当地降雨对水资源的贡献很小。格尔木河是由许多河汇集而成的,上端较大的有东支雪水河,西支奈金河和南支南沟。3条河在昆仑桥下8km汇合后称格尔木河,再向北流经40km的峡谷出山,然后向北流经约20km沙漠戈壁和60km的草原沼泽地带,最终注入达布逊湖,也就是以钾盐闻名世界的察尔汗盐湖。流域总面积19614km2,河川径流7.88×108m3,系柴达木盆地中的第二大河流[2]。
由于格尔木地区地表水和地下水相互转化频繁而且复杂,水资源重复计算
部分较大,扣除这部分后规划区内水资源总量为8.55×108m3,见表1。
根据水资源供需平衡表(表1)和现场调查,
★ — 13 —
更多写作资料+微信:nuo180914 【会员享300g最新资料/每天稳定更新】
有以下问题值得进一步考虑:
1)水资源现状分析中缺少生态用水和无效耗散量的计算分析。比如,8.55
×108m3水到底有多少水进入达布逊湖,从格尔木市区到达布逊湖60
km长的渐变扇区实际消耗多少水量,维持目前的植被应该需要多少水量,这些都是水资源配置的基础。
2)农业灌溉用水和生态林灌溉采用的定额明显小于实际情况。格尔木农场是灌溉条件相对较好的地方,干支渠以下没有衬砌,灌溉专家评估渠系利用系数在0.2左右,田间大水漫灌,毛灌溉定额至少需13500m3/hm2(900m3/亩);万亩示范林灌溉方式更为粗放,专家现场调查后认为比农田灌溉耗水还大,估计约15000m3/hm2(1000m3/亩)。按专家估算的定额,实际农林用水要增大一倍多,如果按格尔木市2010年发展规划,农林用水将达2.23×108m3,远远高于表1中规划的用水量。
3)绿地用水方式浪费,城市污水未予处理。生活污废水在市内街道两旁任流,影响城市环境,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笔者对格尔木市水资源利用的总体认识:水资源并不宽裕,缺少全面的分析,维持生态耗水大,整体用水效率低,远期发展规模偏大,水资源可能难以支撑。因此,为实现格尔木市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水资源配置必须进行调整。
3 .与水资源相适应的发展模式
人们在做发展规划时,传统的思维往往是需水量根据现状由小放大,很少有单位或部门愿意限制或缩小自己的发展,但像格尔木这样一个干旱缺水,生态环境脆弱的城市,定位在发展工业、交通和边疆ZZ经济的中心城市,其合理的做法应是“扬长避短,应有所为,有所不为”。
1)把格尔木市的发展规划纳入整个格尔木流域的总体规划中。只有在确保格尔木河的终端达布逊湖的生态良性循环,才可认为上游生态能够维持,才能支持格尔木市的生存和发展。无论如何不能由于城市大量用水,导致格尔木河下游断流,最后使达布逊湖消失。根据有关水资源专家估计,扣除达布逊湖以上冲积扇的生态耗水,达布逊湖现状入水量约为2×108m3,实际上8.55×108m3水资源总量中,只有约5.5×108m3的水可以做文章,所以,认为格尔木市水资源尚有富裕,是没有充分考虑维持目前绿洲的生态用水,而这些恰恰是流域总体规划需要认真考虑的内容。
— 14 — ★
更多写作资料+微信:nuo180914 【会员享300g最新资料/每天稳定更新】
2)调整农业生产结构,缩小农业的发展规模。格尔木市的农业应当是郊区式的农业,为城市提供蔬菜、瓜果、肉、禽、蛋、奶等副食品。目前本区农业基本以种小麦、油菜为主,很少种其他作物,高寒地区的小麦品质差,而且经济效益低。从青海以至全国的大局来看,格尔木市没有粮食自给的必要,所以粮食生产,要少而精,向农副产品深加工要效益,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发展郊区式农业大有前景。
3)农业节水潜力巨大,可支援城市和工业。目前农业用水极其浪费,根据资料,格尔木市现有大量的撂荒地,有50%的灌溉面积出现不同程度的盐碱化。应建立节水高效灌溉农业,一方面,应加大灌区的续建配套和更新改造投入。如果将灌渠利用系数从现状0.2提高到0.5(一般要求),每年可以节水5000× 104m3,采取井渠结合,控制地下水位,既能节水,又可减轻土壤盐碱化。另一方面,像格尔木市降水稀少,蒸发巨大的地区,应在灌区内推广旱作农业技术,保墒蓄水,覆盖栽培,培育高产节水型作物群体结构。这也是面向21世纪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要求。
4)大规模营造生态林,不符合当地自然生态环境的要求。根据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的研究,在内陆干旱区,荒漠生态是大自然的选择,生态系统最为稳定,所以大面积的荒漠植被并不需要人工来改变,大面积的人工乔木不适合在干旱地区生长。在格尔木市区周边,荒漠植被是自然生态系统的合理选择。种树要比荒漠植被消耗更多的水量,发展6666.7hm2(10万亩)生态林,将会背上沉重的包袱。
5)市区绿化,保持一定的水面是改善城市环境的需要,但要控制规模。人工湖和鱼塘水面面积5.8km2,占市区面积的18%,蒸发渗漏(湖底塑料布防渗后)每年损失水量约6000×104m3,似宜减小水面面积。
6)水利综合规划应考虑城市污水处理。污水也是整个水循环的一个重要环节,不仅要建设污水处理厂,还要规划相应的收集和排放系统,这笔钱非花不可,格尔木市是新兴的以非农业为主的城市,在节水治污方面是西北地区最有条件的城市之一。如果只注重供水,忽视了污水处理,将来会造成很大的被动。“先污染,后治理”这是东部地区许多城市和工业用水的深刻教训。
4 .格尔木市的防洪
格尔木河主流全长(上段奈金河至下段格尔木河)226km,河道落差1100m,平均比降为5.1/1000,河水补给2/3靠地下水,雨水和冰雪融水补给比重小,洪
★ — 15 —
更多写作资料+微信:nuo180914 【会员享300g最新资料/每天稳定更新】
水发生于春夏两季,威胁最大的是夏季暴雨和高山冰雪融水形成的洪水。1958年西北水利电力勘测规划设计院调查和测量,1971年青海省水利厅等部门复核,认定格尔木河1922年大洪水为837m3/s,1933年大洪水为735m3/s。山区暴雨洪水, 来势猛, 流量大, 破坏力极强, 洪水南北横穿格尔木市区, 河道宽20~100m,格尔木市存在较为严重的洪水威胁。
不论格尔木市将来是否按照规划实施,根据目前的发展趋势,城市化水平必然会提高,人口必然增加,如果不处理好与环境,与自然的关系,将不仅使致灾因素加强,也使同等致灾因素造成的损失加大。因此,格尔木城市的防洪减灾应成为规划中重点考虑的课题。【联系*微信dadawk01】
关于江河防洪,在钱正英和张光斗两位院士主持的《中国可持续发展水资源战略研究》项目中做了总结:江河洪水是一种自然现象,而江河洪灾则是由于人类在开发江河冲积平原的过程中,进入洪泛的高风险区而产生的问题。要完全消除洪水灾害是不可能的。人类必须以科学的态度,从长远发展和全局利益考虑,既要适当地控制洪水、改造自然,又要主动地适应洪水,与自然协调共处。要约束人类自身的各种不顾后果,破坏生态环境和过度开发利用土地的行为,并采取综合措施,将洪水灾害减少到人类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所容许的程度。
“与洪水共处”,这几乎是世界各个不同地方反思自身历史经验后所得到
的共识。
根据以上指导原则,格尔木市防洪的规划思路应是上游枢纽调控,市区河道整治,下游引排入湖。但具体布置上不能完全效仿东部城市,尤其不应人为地做一条人工河来约束洪水。我国江河中下游一些地区,因为原来的土地开发过度,人口过于密集,河道缩得很窄,在这样的情况下,是不得已而考虑了临时的分洪区、蓄洪区,破堤分洪措施等,这是历史造成的。格尔木市防洪规划的人工河道是50年一遇,那么超过50年一遇怎么办?没有人工河道完全可以让更大的洪水排泄下去。这里是一片空旷,还用这个办法,实在是自己背包袱。如果要保证人工河道的安全,就要在断面设计、基础处理和护岸等方面进行认真考虑。这里的坡降是很大的,而且还有泥沙淤积河床问题。因此,这里的防洪很简单,河道右岸是市区,左岸是一片荒漠,离飞机场也很远,如果原来规划中破堤分洪就是破左岸,左岸不修堤,把右岸巩固好,不要让河水进市区,即使流量再大,百年、千年一遇也不怕。
— 16 — ★
更多写作资料+微信:nuo180914 【会员享300g最新资料/每天稳定更新】
钱正英[3]院士在陕西省、内蒙古自治区进行水利调研时提出,沿河城市防洪要慎重做好规划,避免盲目修堤、盲目加高堤防,最后背上历史包袱。许多城市像延安、榆林、府谷等建在台地上,本来都没有洪水威胁,但近年来向河滩上扩展,为了防洪就修堤,又怕防洪标准不够,从5年一遇提高到10年一遇。如果不修堤,或者很矮,并不会带来大的灾害,同时高含沙洪水还有淤滩刷槽的作用;一旦修了堤而且不断加高,就会形成悬河。被保护的对象没有相应淤高而形成洼地,遇到超标准洪水,就可能带来更大的毁灭性的灾害。1983年8月陕西安康的大洪水,冲毁堤防4.3km,河滩地上一扫而光,造成112万人受灾,死亡1063人的惨痛教训。这种洪水的特点是来势猛、消退快、峰高量小,给社会经济带来巨大的损失。因此,像格尔木市以及西部正在崛起的新兴城市,防洪规划应从开始就考虑这种洪水自然的要求。
提高城市防洪标准也可以通过调整城市建设布局来实现。由于城市对交通、水、电、气、通讯、信息等网络的依赖性增大,由洪灾引起的各种网络系统的局部破坏,可能影响城市的整个系统,甚至造成城市瘫痪;又由于伴随城市的现代化,地下交通、商业、仓储等设施大量增加,这些资产密集的设施最易因洪涝灾害造成较大损失。要合理布置,必要时可迁建,确保防洪安全。同时,对于一些地势较低的河谷洼地,将其改为休闲娱乐用地,有的城市将其巧妙地改造为运动场和绿地等,汛期淹了损失也不大,汛后很快就能恢复。如果将格尔木市的市政建设,按照不同的保护等级合理安排,也等同于提高了抗御大洪水和特大洪水的能力。从目前看,格尔木市非常具备这样做的条件。
由于认识水平有限,提出的观点和建议可能有些不够准确,恳请大家批评
指正。
★ — 17 —
更多写作资料+微信:nuo180914 【会员享300g最新资料/每天稳定更新】
关于渭河流域水资源综合治理一些问题的认识
(2002年)
渭河是黄河的最大支流,发源于甘肃省渭源县,流经甘陕两省,横贯陕西省中部,流经富饶关中平原,沿岸有宝鸡、咸阳、西安、铜川、渭南等重要的城市和杨陵区,于陕西潼关流入黄河,干流全长818km。渭河流域面积13.48万km2,总人口约3044万人,多年平均径流量85亿m3。在陕西境内流域面积6.75万km2,流域内现有人口2151万人,集中了陕西省60%的人口,52%的耕地,75%的灌溉面积,85%的工业,75%的国民生产总值,是陕西省经济最发达的地区。渭河流域在历史上是中华民族农耕文明的发祥地,人们称渭河是陕西人民的母亲河,如今经济发达,人文荟萃,科技进步,是西部地区社会经济的精华部分之一。在西部大开发中,渭河流域是最有条件和最有潜力首先获得成功的地区,渭河的综合治理应当成为东西部地区协调发展优先考虑的重大战略决策之一。
渭河流域在社会经济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在水资源开发利用中也出现了一系列复杂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例如,河道干涸、地下水超采、水质污染等已经到了十分严重的程度,特别是由于修建三门峡水利枢纽,造成渭河下游严重的淤积和洪涝灾害,至今仍在继续发展。这些问题如不下决心及时解决并抓紧研究和实施,将影响今后的持续发展。
1 .渭河流域水资源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简要分析
1 .1 渭河流域水资源短缺[1]
根据多年统计资料[2],渭河流域的水资源总量为68.5亿m,从省外进入陕西的渭河、泾河、洛河,多年平均水量为43亿m3。因此,入境水量与当地水量加起来,实际上约110亿m3,人均约600m3,667m2均约400m3。按一般标准衡量,是水资源短缺地区。渭河流域的年均降水量比西北其它地区多一些,自南到北、自西到东为700-500mm,这是它相对有利的自然条件。
1 .2 渭河入境水资源近年来有较大减少
渭河在宝鸡峡入境处20世纪50年代平均入境水量是21亿m3,60年代平均33亿m3,70年代平均21亿m,80年代平均23亿m,但到90年代平均只有10多亿m3,其中1995年到2000年,连续六年都不足10亿m3。这是渭河当前最突出的问题。
1 .3 来水量与需水过程很不协调
由于外来水量的大幅度减少,加之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年内和年际变化极
— 18 — ★
更多写作资料+微信:nuo180914 【会员享300g最新资料/每天稳定更新】
大,渭河南岸石头河、黑河等支流已建库解决西安市的供水,上游宝鸡峡渭惠渠等大量引水,进入渭河干流水量更少。加上近年干旱,用水高峰季节,河道干涸,深井匮竭,93万多公顷的灌溉面积中有近50%失灌,宝鸡峡灌区下游死苗绝收近6.7万公顷,渭北地区人畜饮水困难,上下游用水矛盾激化,以至影响社会安定和团结。
1 .4 地下水严重超采
据统计资料[2],地下水资源量是48亿m3,由于渭河的地层和地质条件,地下水和地表水转化密切,有40亿m3是重复计算的。地下水的供水能力是30多亿m3,目前实际供水还不止这些,约有52亿m3,估计22亿m3中相当部分是地表水入渗。可利用的地表水原来是60多亿m3,考虑地下水已经占用一部分,地表水应相应减少。如果按照陕西省水利部门规划采用的地表水利用合理程度30%的标准,地表水仅有10亿m3。考虑入境水量近年来减少的实际情况,地表水更没有潜力了。部分地区地下水严重超采,已形成了多处下降漏斗。
1 .5 水质严重污染
渭河流域治污力度很弱,城市、工业废水直排入河,水质严重污染,更加
剧了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危及人们的健康。
1 .6 三门峡库区淤积严重
三门峡库区是渭河、洛河与黄河的汇流区,三门峡水库建成后,潼关高程提高至328m以上,比建库前高5m,三门峡枢纽改造后,潼关高程降低到326.5m,仍比原来高近3m,20世纪90年代以来,潼关高程又抬高至328.5m,而且还在发展。截止1997年渭河咸阳以下泥沙淤积量已达13.2亿m,致使下游河道萎缩,主河槽过水断面锐减,渭河下游已成为像黄河一样的地上“悬河”。由于潼关高程居高不下,渭河出口受阻,渭、洛河洪水渲泄不畅,同时又面临着南部秦岭山区支流的极为频繁的洪水威胁,稍有大水,即可成灾,防洪负担极为沉重,给库区人民的生存和发展带来较大影响。也由于潼关高程居高不下,造成了库区地下水位的提高,致使土地盐碱化面积不断扩大,渭河下游生态环境极度恶化,给下游地区经济发展带来很大的不利影响。
2 .渭河流域水资源的科学配置
渭河流域是相对缺水地区,资源型、工程型、管理型、污染型缺水的因素都有,解决水资源紧缺的问题要立足于本流域内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为此,要借鉴国内外水资源配置的经验和教训。例如,美国国家水资源委员会
★ — 19 —
更多写作资料+微信:nuo180914 【会员享300g最新资料/每天稳定更新】
在1968年的报告中,预测2000、2020年全国总取水量将在1965年3725亿m3的基础上分别增长200%和407%,达到11116亿和18900亿m。但到1975年,他们意识到如此高的用水量将无法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于是作出第二次评价,综合考虑了水污染、水资源量等多种因素,决定大力推行节水措施,预测2000年的总取水量与1975年的实际用水量基本持平。这个预测和美国目前的实际取水量十分接近。渭河水资源配置也要以节水为前提,要全面建设节水型社会,农业、工业、城市用水都有潜力可挖,走内涵式的水资源开发和节约利用的道路。
渭河流域现年全社会各部门实际用水51.47亿m,其中城市和工业用水18.0亿m,占总用水的35%,农村总用水30.4亿m3,占总用水的59%,其中农田灌溉用水26.6亿m3,占农村总用水的80%,环境及其它用水3.1亿m3,占总用水的6%。目前水资源的利用程度已达到46.5%,根据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笔者认为渭河开发程度已经较高,而且用水结构不合理,分析本流域未来的水资源供需平衡和外流域的情况,在渭河的水资源配置平衡中,应考虑从洮河调水10亿m3,用于置换渭河被挤占的生态用水。
现在的用水规划,归纳起来是“两大一小”:农业、工业用水偏大,生态用水偏小。农业方面的节水灌溉,陕西省虽已走在全国前面,但仍大有潜力,当前工作的重点应为通过更新改造使现有灌区达到设计的规模和效益。工业方面的用水增长过快,必须抓紧产业结构转轨,积极发展耗水少、产值高、有地方特色和地方优势的产业。在城市生活用水方面,指标太高,应降下来,采取有效政策和利用价格杠杆大力推动节水。要结合治污,大大提高城市、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
2 .1 渭河流域农业发展的方向——充分利用天然降水,大力发展旱作农业和调整结构发展畜牧业陕西渭河流域,以其富饶之美誉,古时也被称为“八百里秦川”。农业始祖后稷在这里开创了农耕文明的先河。中国近代水利先驱李仪祉先生主持修建的渭惠渠等灌溉工程,经过建国后的多次修建和不断改造,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生产,可以说,没有关中农业的坚实基础,陕西就不可能发展成为以西安为中心的辐射西部地区乃至全国的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机械等高科技产业,但是,水资源开发利用至今天,农业的发展不能再走过去粗放经营、低水平、低效益的老路。
2 .1.1关于农田灌溉按照1997年的现状是98万公顷, 农村人均是0.053公顷。农田灌溉用水是最大的,占50%以上。近年来渠水失灌面积增加,如泾惠渠灌区,
— 20 — ★
更多写作资料+微信:nuo180914 【会员享300g最新资料/每天稳定更新】
有效灌溉面积8.4万公倾,2000年实灌面积冬灌4.13万公顷,春灌4.06万公顷,夏灌2.87万公顷,大旱年份,失灌面积如此之大值得重视。一方面是由于现有渠老化或被废弃,控制范围缩小;另一方面是由于井渠结合区,地下水位过低,形成井越打越深,水越来越小的恶性循环。
当前最现实的工程应当是对现有的灌区进行续建配套、更新改造,发挥现有工程的作用,保住98万公顷灌溉面积,而不是继续扩大灌溉面积。水利部门的规划中到2010年,灌溉面积增加到113.3万公顷,农村人均0.072公顷,到2020年,增加到120万公顷,农村人均0.085公顷。事实上水资源满足不了规划要求。从今后的发展看,人口增加,人均灌溉面积可减少,关键是水的利用效率要提高,结合农业进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2 .1.2关于旱地农业现在关中平原的旱地(旱塬)超过耕地的一半,在旱地研究如何充分利用天然降水的有利条件搞好现代化的旱作农业,这是陕西农业发展的出路。按全国区划来讲,关中是降水量最多的旱作物地区,关中地区有条件发展高产旱地农业,渭南市合阳试验区“八五”平均单产3795kg(542.3公顷平均)是个很好的典型。组织力量研究农、林、牧结合的综合发展模式,如搞集雨节灌,小麦高留茬少耕全程覆盖栽培技术,培肥、蓄水、保墒,根据降雨分布选择适应的作物,选育耐旱高产品种,发挥作物自身的抗旱增产作用等等,这些都可作为旱作农业节水增产的重要措施[3]。旱地农业大有可为。
2 .1.3关于畜牧业几十年来,X和政府十分重视农业发展,我国由粮食短缺到目前粮食的结构性过剩,解决了吃饭问题,这是世界上一个了不起的成就。面向21世纪,为了进一步提高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必须搞好农业结构的调整。渭河流域农业比重过大,结构不合理,逐步增加草业的比重,增加畜牧业比重,已逐渐地被人们所认识。生态科学家们呼吁西北地区“藏粮于草”,要求不仅把错误开垦的草地退出来,还要进一步把一部分粮田改为草地,发展畜牧业,实行草田轮作。这既可以节约紧张的水资源,减少水土流失和沙尘,还能改善农业结构,提高生产水平。要把种草当作一个产业来抓,就像当年抓粮食生产一样,带动农民致富。“入世”以后,我国粮食产品的价格一般高于国际市场(多在80%以上),而肉禽蛋奶等畜牧产品低于国际市场,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2 .2 关于城市工业和生活用水规划
中国工程院的重大咨询项目《中国可持续发展水资源战略研究》综合报告
[4]里提出:城市、工业和生活用水应遵循“节水优先、治污为本、多渠道开源”
★ — 21 —
更多写作资料+微信:nuo180914 【会员享300g最新资料/每天稳定更新】
的方针。这一方针完全适合渭河流域,因为这里的问题是城市工业、生活用水
明显偏大。
虽然提倡节水,而有关部门在实际规划中却没有充分考虑,如西安市当年缺水非常严重[5],修建石头河水库后用水紧张的状况大大缓解了,现在又修建黑河引水工程,用水情况是供过于求,2010年用水量比2000年翻一番还多,到2020年再增加50%,就是2000年的3倍,西安市规划明显偏大。这样用水既浪费了紧缺的水资源,又增加沉重的治污负担。根据分析[6],预测2010年供水设施的单位投资约为8元/m3,污水处理约为108元/m3,而节水投资仅需38元/m。因此,增加节水资金的投入,不但为可持续发展所必需,而且有明显的经济效益。根据咸阳市的材料,2010年达到人均用水700m3,大大超出一般大城市年人均用水量200m3左右状况,规划用水量也明显偏大。要调整思路,把节水作为制定发展规划的重要指导思想。
为了保证水资源的充分利用,一定要适当提高水价,包括自来水价和排污费。西安市现行收取的水费远低于成本,收取的治污费只够处理污水的1/3,其它城市情况还不如西安市。合理的水价和排污费是厉行节水非常有力的经济杠杆。
2 .3 渭河流域的生态环境建设用水
良好的流域生态系统是实现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基础。根据区域间自
然与社会经济条件的差异,可把渭河流域划分为三个类型区的生态建设重点:
2 .3.1渭北高原沟壑区该区应以小流域综合治理为龙头,山、水、田、林、路统一规划,加强基本农田建设,发展旱作农业,狠抓结构调整,把发展畜牧业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突破口,大力发展果业和舍饲畜牧业,林草植被建设与工程措施相结合,保塬固沟,控制土壤侵蚀,使土壤侵蚀模数降低到允许的程度,即由目前的3000t/(km2•a )降低到1000t/(km2•a )。在减少流域产沙量的同时,注意减少流域产水量。
2 .3.2渭河平原区该区应以调整农业结构、大力发展饲料饲草作物、加强农田林网建设、完善灌溉设施为重点,井灌与渠灌相结合,合理采用地下水资源,提倡节水灌溉技术,注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充分发挥本区水热条件较好,第一性生产生物量较高的优势,把第一性生产中(农业、林业、草业)不能直接利用的有机物质,通过家畜转化为各类畜产品,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的整体生产能力。
— 22 — ★
更多写作资料+微信:nuo180914 【会员享300g最新资料/每天稳定更新】
2 .3.3渭河南岸秦岭北坡[7]该区应以增加森林面
积、提高林分质量、培育水源涵养林,提供优质饮用水源为主,加强退耕还林还草的力度,坚决制止陡坡开荒耕种,控制土壤侵蚀,使土壤侵蚀量降低到允许的程度,即500t/(km2•a)以下[8]。在有山洪泥石流及滑坡发生危险的沟道,划分危险区,妥善迁移并安置危险区内的居民。为了保护与改善饮用水源区的生态环境。应考虑尽量减少水源区的农业用地,减少和转移水源保护区的农业人口。
河道的生态用水是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渭河流域水资源合理配置的不容忽视的一个方面。渭河是稳定关中环境的支柱,应当认识到河流多方面的生态功能包括冲刷泥沙、稀释污水以及补给地下水,而且还保持一定的河槽,保证行洪安全。因此,在非汛期和汛期,都应当有相当的水量,才能保证河流的生态功能。而现在规划提出来的生态用水中,只包括城市绿化、小河、小湖等的用水,没有提出渭河干流本身的生态用水,这是非常大的缺陷。在规划中应当对渭河生态用水分别提出近期和远期的要求,近期鉴于水量的限制,需要适当地节约灌溉用水,尽可能地保持渭河生态用水,远期比如引洮调来水后,应当保证渭河生态用水。目前,塔里木河和黑河实施调水就是恢复河流的生态功能,从而保证到整个流域生态环境的恢复和改善[9]。
3 .渭河流域的防污治污
渭河流域最大的水危机是水质污染,而且其水质污染已到了怵目惊心的地
步,当前水污染的趋势仍在加剧。
渭河两岸20多个城镇仅西安有两座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为27万吨,沿岸的城市和企业均直接向河道内排污水。渭河每年接纳未经处理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5.9亿吨,农业大量使用化肥农药使水质恶化加剧,致使渭河多数河段属Ⅳ类和Ⅴ类水质,部分河段属于超Ⅴ类水质,基本上失去使用功能,不仅河道里流的是污水,而且灌溉渠道排的也是污水,渭惠渠也是污水流淌。据了解渭南市的交口电灌站,抽的是又黑又臭的污水。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上游来水锐减,河道内水量少,稀释能力差,枯水期成为干河、臭河。
更严重的是在河道两岸地下水严重超采的情况下,灌溉用水一部分要转化为地下水,河道的污水也会补给地下水,这样不仅造成土壤的污染,最后还要造成地下水污染。而土壤的污染又将造成农产品的污染[10],因此,水污染已经危及人们的健康。
★ — 23 —
更多写作资料+微信:nuo180914 【会员享300g最新资料/每天稳定更新】
要加大防治污染的力度,更要着重检查实效。现在看来,大工厂治污达标,实际情况不容乐观;不少地方的小纸厂实际没有关闭,需要痛下决心,采取有效措施。发达国家和地区城市工业用水零增长、排污零排放,这也应当是渭河节水治污的努力方向。
4 .解决渭河流域水资源问题的工程措施
4 .1 跨流域调水工程建设
跨流域调水有三方面来源:西部引洮入渭、南部引汉入渭、东部引黄工程
以及其它一些小工程。多数专家认为,以引洮入渭较为合理可行。
洮河多年平均径流量48.21亿m3,现状用水较少,甘肃2020年规划用水也不到10亿m3,尚有较多余水。洮河与渭河上游相距较近,因此引洮入渭是有可行性的。经初步论证,从洮河调10亿m3左右水量入渭,用一部分水量解决甘肃省天水地区的工农业用水,是可行的。鉴于九甸峡已在施工,似以上游修坝用独立涵洞输入渭河为宜,24km隧洞目前的技术条件已不是问题。
在南水北调西线方案实施后,可引黄入洮、引洮入渭,进一步增加入渭水
量,作为中远景水源。
引汉济渭工程是在拟建的汉江黄金峡枢纽引水,建抽水站扬水400m,然后通过79km引水线路(其中穿秦岭的洞长39km),这个工程规模及投入较大,可作为中远期渭河补水方案,在南水北调中线方案规划中留出济渭的12亿m3水量。
引黄问题,在古贤枢纽建成后,由古贤引黄到渭北高原等地区,这需要结合古贤水库的兴建规划来实现。近期内尚不能很快修建。
此外尚有“引嘉济渭”规划,需建极长的引水线路和高扬程提水,工程难
度及投入很大,近期内难以实施。
综上所述,跨流域调水以引洮入渭最为现实可行,值得加快研究,包括经济研究,争取早上。要认识到跨流域调入水量不过10多亿m3,还要补充环境用水,恢复河流的生态功能,使生态环境不再恶化而有所改善,可增加工农业的用水是很少的。
4 .2 流域内的工程建设
陕西省已规划研究了流域内许多的调蓄、引水和防洪工程,除已开工者外,较重要的有小水河水库工程及东庄水利枢纽工程。
东庄水利枢纽工程位于渭河的最大支流——泾河的下游峡谷末端。据资料,设计最大坝高160.5m,总库容15.16亿m3,采取蓄清排浑措施,可长期保留调节
— 24 — ★
更多写作资料+微信:nuo180914 【会员享300g最新资料/每天稳定更新】
库容7.8亿m3以上,能对泾河来水进行调节,年提供水量7亿m3,并有显著的防洪作用,是陕西唯一最大的待建水库。
东庄工程已研究数十年,由于建库后泥沙冲淤问题较为复杂,一直未能兴建。经过最近较深入研究试验,建坝对下游泥沙的作用是正面的。东庄水库的泥沙问题很复杂,建库的效益是灌溉、供水和防洪。一个重要前提是东庄水库的运行,必须保证有利于冲刷下游泥沙而不是相反,才谈得上发挥灌溉、供水、防洪效益。必须注意,在多沙河流上修建大库,可以消减洪峰带来的副作用。据陕西水利水电规划设计研究院资料介绍,这一问题可通过调水调沙得到解决。
4 .3 消除三门峡对渭河的不利影响
三门峡库区的问题是渭河下游的泥沙淤积问题,长期以来未能彻底解决。可抓住小浪底水库建成的有利时机,消除三门峡对渭河的不利影响。第一,要加强渭洛河口的防洪治理;第二,研究在小浪底有充分库容的情况下,解除三门峡的防洪、防凌、春灌任务,保证三门峡尽量敞泄,尽可能降低潼关水位高程,发电应服从以降低潼关水位高程为前提。
5 .几点建议
通过对以上对渭河流域水资源情况、工农业用水、城市化发展、水资源供需平衡、节水、防洪、治污、冲沙等问题的研究分析,进一步认识到渭河水资源短缺、污染严重、生态环境恶化、农业结构不合理以及三门峡库区等问题,对当前陕西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严重影响。必须认识到水资源是有限宝贵的,只可能“以供定用”,还要加强统一管理,合理配置水资源。在高效利用本地水资源、调整产业结构、污水回用的基础上,再适当外调一些水量,解决本地区的水资源问题是完全可能的。
具体的建议如下:
①建议尽快制定一个跨部门、跨行业、兼顾上下游的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切合实际的水资源综合利用规划。
②建议进一步研究渭河来水变化的情况,尽快提出引洮济渭的方案,协调
关系争取早日实施。
③建议抓紧研究如何降低潼关河床淤积高程的措施与方案。抓住小浪底水
库建成的有利时机,消除三门峡对渭河的不利影响。
④建议加大渭河沿岸的农业、城市和工业水污染治理力度,这是渭河综合
治理的关键。
★ — 25 —
更多写作资料+微信:nuo180914 【会员享300g最新资料/每天稳定更新】
⑤在渭河流域要重视发展旱地农业,要发挥畜牧业在调整结构中的重要作
用和加强秦岭北坡等的生态保护。
— 26 — ★
更多写作资料+微信:nuo180914 【会员享300g最新资料/每天稳定更新】
黑河流域可持续发展水资源若干问题的思考
(2002年)
—、黑河概况
黑河发源于祁连山北麓,由山间的35条河流组成,随着用水的增加,部分支流与干流失去地表水力联系,形成东、中、西3个独立的子水系。其中东部子水系即黑河干流水系(本文以下所称黑河或黑河流域均指干流水系),包括黑河干流、犁园河及20多条支流,面积11.6万km2;中部子水系有马营河、丰乐河等,归流于高台盐池—明花盆地,面积0.6万km2;西部子水系包括讨赖河、洪水河等,终归于金塔盆地,面积2.1万km2。黑河流经青海、甘肃和内蒙,干流全长821km,流域面积13.4万km2,多年天然平均径流量为24.5亿m3,不重复的地下水资源为3.33亿m3,水资源总量为28.08亿m3,为我国第二大内陆河流。黑河终端注入巴丹吉林沙漠北部边缘的著名湖泊——居延海。居延海又分为东居延海和西居延海。两海相距30公里,与黑河河道形成了数万平方公里的天然三角洲,成为隔断巴丹吉林沙漠和西部库姆塔格沙漠的绿色屏障。内蒙古额济纳旗就座落在这片三角洲上。黑河河川径流95%靠降水补给,年际变化不大,而年内分布不均,祁连山口以上的径流占全河天然水量的88%,地表水和地下水关系复杂,水资源有相当大的重复。
★ — 27 —
更多写作资料+微信:nuo180914 【会员享300g最新资料/每天稳定更新】
黑河流域1999年人口133.8万人, 其中农业人口110.8万人; 耕地412.9万亩,农田灌溉面积306.5万亩,林草灌溉面积85.6万亩;牲畜254万头(只);粮食总产量103.9万吨,人均粮食777kg;国内生产总值63.1亿元,人均4709元。
黑河流域在水文上以莺落峡和正义峡被分为上中下游3个部分,莺落峡以上为主要的产流区,被称为上游;莺落峡和正义峡之间的用水区被称为中游;正义峡以下的河湖尾闾消失区被称作下游。下游从狼心山断面以下又叫额济纳东河和西河,额济纳东河流向东居延海,额济纳西河通向西居延海。上游地区包括青海祁连县和甘肃肃南县部分地区;中游包括甘肃山丹、民乐、张掖、临泽、高台等县(市);下游包括甘肃金塔鼎新灌区、东风基地和内蒙额济纳旗。
从表1可以看出,黑河流域上中下游之间的自然条件、经济发展状况差异较大。从甘肃省金塔县的鼎新灌区开始,经过酒泉、张掖等地一直到上游末端莺落峡,一片片望不到边际的人工绿洲,犹如长藤结瓜缠绕着黑河两岸。河西走廊良田成方、绿树成行,美丽的城镇、繁荣的市场、满目绿色的庄稼替代了下游枯死的胡杨。勤劳的人们依赖黑河水的哺育,开荒种地,建设家园。人口不断增加,经济迅速发展。半个世纪以来这里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黑河连同石羊河、疏勒河流域组成的河西走廊已经成为甘肃社会经济的重要支撑,在我国国民经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而下游的居延海周围则是烟漠广覆、风起沙扬,一派荒芜的景观。特别是近年来,生态环境继续恶化,沙尘暴肆虐,给当地人民的生存带来严重威胁,并波及西北、华北与祖国其它各地。2001年3月以来的沙尘暴,不仅影响到了北京,而且也影响了我国北方的大部分地区。气象部门资料分析,来自黑河下游额济纳旗的沙尘占到总沙量的70%,形成了横贯北方的沙尘走廊。
纵观历史,居延海也曾水美羊肥。1927年德国、瑞士和中国科考人员组织了规模为300只骆驼的队伍,从包头向西对额济纳绿洲等地进行了探险,当时的记录令人吃惊地展示了居延海曾经烟波浩淼、水天一色、群鸟飞翔、鱼游浅底,一幅田园诗画的景象。直到20世纪50年代,东居延海和西居延海尚存267km2和35km2。西居延海于1961年干涸,东居延海80年代时干时续,最后也于1992年彻底干涸。
生态环境发展到如此地步,令人触目惊心,面对这种严酷的现实,人们不
得不检讨自己。
二、黑河当前面临的问题及原因
— 28 — ★
更多写作资料+微信:nuo180914 【会员享300g最新资料/每天稳定更新】
1 . 黑河当前问题突出表现在: 上游产流近年基本正常; 中游用水过量增加;下游绿洲加速消亡,荒漠化面积进一步扩大,生态环境严重恶化,令人怵目惊心
黑河上游主要在青海境内,山区多为高寒草原,河谷滩地有一部分农田,农业开发少,以农牧业为主。上游是黑河的产流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用水量少。从1980到2000年莺落峡水文站20年系列平均来水16.5亿m3,而莺落峡有水文纪录以来的多年平均水量为15.8亿m3,可以认为上游来水基本在正常范围以内。
中游在甘肃境内,人口占全流域的88%,GDP占95%,耕地占95%,面积只占22%。黑河的开发主要集中在中游冲洪积扇上,经济总量大,水资源开发程度高,中游人口多,大量的水资源用于农业灌溉。黑河的问题主要出在中游用水量过大而且粗放。
下游除甘肃鼎新一部分灌溉农业和东风基地外,主要是内蒙额济纳旗。额
济纳旗人口1.62万人,相对稀少;其中1.0万牧民,以荒漠牧业为主,牲畜
16万头(只);生产方式粗放,植被大面积破坏,水资源极度紧缺,生态恶化严重。目前河道断流加剧,据内蒙自治区资料,下游狼心山断面从50年代每年断流约100天,延长至现在的200天。
在西部干旱地区,有水则有绿洲,无水即为沙漠,西北地区的社会经济就是在开发人工绿洲的实践中不断发展起来的。近年来,随着开发能力的较快提高,社会经济得到迅猛发展,但是,有限的水资源目前已经无法承受这种粗放的开发,因而不可避免地造成天然绿洲和人工绿洲此消彼长,上游多开一块绿洲,下游就新增一片荒漠。随着荒漠化的扩大,绿洲不断上移,不仅危及像黑河下游额济纳旗等地的生存,而且会使巴丹吉林沙漠和周边的沙漠合并,酿成更大的环境灾难。
黑河流域上下游截然不同的景象,给人天壤之别的感觉。人工绿洲不断扩大和天然绿洲急剧缩小,充分暴露出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突出矛盾。上下游各方都在积极求生存、努力促发展,竞相无节制地用水,而水资源总量本身没有增加,结果是超采地下水、牺牲生态用水,造成了如今负债累累的黑河。如果我们现在还不清醒认识,痛定思痛,最终将自食其果。这是不以人的意志而转移的。因此,客观规律要求人们恰当地处理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人们既不应单独追求某一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局部的生态环境改
★ — 29 —
更多写作资料+微信:nuo180914 【会员享300g最新资料/每天稳定更新】
善,而忽视其它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全流域的生态环境改善,也不能无视人工绿洲的存在,而片面地要求回归到没有开发前的原始生态。这是我国内陆河流域目前共同面临的突出矛盾。
2 .黑河目前是局部生态环境有所改善,整体上处在恶化的状态。生态环境的恶化是由于人为而造成的,是由于人类不合理的开发行为所致,特别是近50年来变化最显著
从汉朝时,黑河流域就有了一定规模的农业开发,由于水量时空分布不均、用水浪费,灌溉季节也出现用水矛盾,但有限的人类活动,还没有对水资源和生态环境造成大的影响。表2说明,现在的人口是汉朝时期的13.5倍,耕地面积增加了47.7倍,人口和耕地均有巨大的增长。同时,还可以看出,人口增长和灌溉面积的扩大,在汉朝以后的1000多年里并不很快,而大规模的发展只是近50年。居延海逐渐消亡,植被由原来的湿生草甸群落向荒漠草地群落演替,胡杨林面积大片减少,沙漠化面积不断扩大,这些正是从20世纪中叶开始的,说明生态环境的恶化是由人口膨胀、大量垦荒、用水粗放所造成的,是由于人类不合理的开发行为所致。
3 .经济结构不合理,发展模式粗放
黑河中游主要是张掖地区,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比例为42∶29∶29,城市化水平为17.7%,而全国平均3个产业的比例为17.6∶49.4∶33,城市化水平为24.4%,显然,第一产业比重过大、城市化水平偏低。河西地区像张掖、酒泉等城市用水均低于总用水的2%,远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根据发达地区的经验,发展第三产业是经济发展的增长点,提高城市化水平、人口集中、资源共享,是结构调整的方向。同时,中游地区第一产业内部也不合理,农业比重过大,林业、畜牧业比重较小。农民基本上只种小麦、玉米、油菜,种植结构单一,经济作物比重小。中游地区人均粮食819kg,是甘肃省的主要产粮区,按照国际公认的粮食自给的400kg的标准,粮食数量大大有余;而要真正增加农民人均收入,并不能仅仅依靠单纯的粮食生产,必须提高效益、发展农副产品加工
— 30 — ★
更多写作资料+微信:nuo180914 【会员享300g最新资料/每天稳定更新】
业、发展特色农业和优势产品。
4 .供需矛盾突出,管理体制薄弱
虽然整个黑河流域的人均水资源为2100m3,表面上相对东部一些地区高出许多,但由于蒸发量大,更主要的原因是维持的绿洲面积大,大量的来水用于维持生态,依照现在粗放式的用水,水资源的供需矛盾仍非常突出。黑河上游大量引用地表水,超采地下水。满足了上游的用水,下游用水就非常困难,特别是干旱年份的灌溉季节,用水矛盾十分尖锐,已经影响了甘蒙两省区及甘肃内部上下游之间的社会安定。黑河下游断流与当前黄河的情况相似。黄河花园口以下有94个引水闸门,引水能力大大高于河水的流量,在实施严格的统一管理之后,小浪底下泄流量曾经只有800m3/s,就能使黄河不断流;而在此之前,下泄1200m3/s甚至更大的流量,黄河下游依然出现断流。这充分说明黄河断流是个管理问题[2],是整个流域水资源的统一管理问题。
5 .三年实现国务院提出的黑河治理目标,任务非常艰巨
(1)现在采取的措施主要是靠行政命令,群众和一部分干部在思想认识上
还没有接受,而且引水闸门的控制在各用水部门手中,因此执行难度较大。
(2)据分水要求,即使正义峡下泄能够达到规定的下泄水量,也不能保证狼心山站的下泄水量;而调水的最终目的是东居延海,这是问题的关键。由于鼎新灌区和东风基地两地大量引用地表水,并且超采地下水,狼心山站以上至正义峡站180km的河道干涸,大部分来水量首先回补了地下水的欠账,因此,输水到达额济纳三角绿洲已是非常困难。
(3)地表水和地下水相互转化十分复杂,当前调水只是控制地表水。由于缺乏地下水观测资料,不知道回补地下水超采所需的水量,所以给水量调度带来困难[3]。
三、对策与建议
应贯彻国务院黑河分水计划,加强全流域的水资源的统一管理,调整经济
发展模式,合理有效地配置水资源。
1 .研究人工绿洲和天然绿洲的相互关系,确定合理的比例
人工绿洲效率较高,但没有一定数量的天然绿洲作为屏障,人工绿洲也难以维持。现有人工绿洲面积过大,应退出一定的水,恢复一部分天然绿洲。人工绿洲应控制在合理的规模,而天然绿洲则必须保持最低的限度,以实现全流域的生态环境改善为目标。国务院批准的黑河流域分水计划、恢复下游生态的
★ — 31 —
更多写作资料+微信:nuo180914 【会员享300g最新资料/每天稳定更新】
重要决策,目的就是保持下游天然绿洲的存在。建议把狼心山断面的水量,纳
入调水监控范围;并重视流域内的地下水监测,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2 .恢复生态最有效的措施首先是保护。退耕还林还草不如“退耕还草”,即通过禁牧、封育保护,恢复其固有的生态植被。盲目地还林还草,很可能引起新一轮的破坏人工植树种草所择物种的生长条件,如果不与当地的自然条件相符合,维护代价是很高的。西部的地理、气候和水决定了与其相适应的固有的生态植被,因此,在退耕还林还草时,应注意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荒则荒。根据中科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的研究,在内陆干旱区,荒漠生态是大自然的选择,生态系统最为稳定,原有的大面积荒漠植被并不需要人工来改变。内蒙准葛尔旗和陕西吴旗县等地,降雨在300mm左右,大面积退耕禁牧,植被恢复效果显著;而有些地方不顾自然条件搞大面积植树种草,甚至提出“人进沙退”,结果适得其反。因此,像降水更少的黑河下游,植被更为脆弱,尤其需要封育保护,万不可再度垦荒。
3 .调整农业结构,确定合理的经济发展模式
应减小第一产业比重,提高城市化水平;把发展第三产业作为经济的增长点,作为结构调整的方向,提高资源利用率;适当减少粮食比重,扩大经济作物,加大林草业、畜牧业比重;探索既能增加农民收入,又节约水资源的经济发展模式。实践表明大面积地安排低耗水的作物,节水效果甚至胜过先进的田间节灌,而且经济上更为合理。
4 .控制用水总量,制定耗水指标,建立合理水价,提高用水效率
控制用水总量是实现黑河恢复通水到额济纳旗的重要手段,最近黄河恢复不断流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如果不能强有力地实施控制上游超量引水,东居延海波浪滚滚的愿望根本无法实现。实际上输水到东居延海意义在于维持绿色走廊,满足大范围的生态要求,并不是为了一味地追求恢复昔日景观。对于中游地区,国家应通过政策引导,投资搞节水、调整用水方式,纠正当地把节省的水量用于继续大灌溉的错误。
水利部汪恕诚部长建议建立两套指标体系,一套是水资源的宏观控制体系,一套是水资源的微观定额体系。前者明确各行业各部门各自可以使用的水资源量,属于水权的再分配;后者规定社会的每一项产品或工作的具体用水量(通过节水)要求,从而使经济社会发展的每一个步骤都能符合水资源的承载能力,节水还能提高水资源的承载能力;另一方面,要通过提高水价,用经济杠杆调
— 32 — ★
更多写作资料+微信:nuo180914 【会员享300g最新资料/每天稳定更新】
节,建立合理的价格体制,这才是今后建成节水型经济、节水型社会的主要保
障。
5 .实施跨流域调水
解决水资源短缺的途径一是节约用水;二是从外部调水;三是迁移用水户。黑河的总用水量已经占水资源总量的95.5%,大大超过了国外合理的河道外用水应低于40%的标准,也超过国内的60%~70%的标准,因此,跨流域调水应当作为重要措施考虑。在立足于节约用水的基础上,应研究引大(同河)济黑(河)的可行性方案。
最后,黑河的问题可以在钱正英、张光斗院士主持的“21世纪中国可持续发展水资源战略研究”项目报告(引自中国工程科学,2001年第2卷,第8期,第4页)中找到总结:“我国有关水资源的许多问题,所以长期未得解决,除了认识问题外,很重要的原因是在水资源管理体制、水资源投资机制和水价政策中存在问题。因此,实现上述(8个方面的)战略建议的关键,是进行以上3方面的改革。从某种意义上说,改革才是解决我国水资源问题的根本出路。为此提出的8个方面战略性转变,其核心是真正提高用水效率,建成节水防污型的社会。这个问题在我国虽已提出多年,但至今未能全面贯彻,其根本原因是:提高用水效率不单纯是水资源本身的问题,而是一场涉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革命。”
21世纪已经到来,黑河治理是我们面临的发展机遇和严峻挑战。如果我们抓紧时机,不断探索,以水资源的开发适应新形式下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黑河将会为我国内陆河治理创造成功的范例。
★ — 33 —
更多写作资料+微信:nuo180914 【会员享300g最新资料/每天稳定更新】
西部生态需水问题之我见
(2003年8月18日)
近20年来,生态学家们愈来愈意识到水文过程对生态系统功能的重要影响。但是,缺乏了解水文过程与生态系统植物群落变化与相互制约的内在联系。同样,过去水文学家关心最多的是洪水与干旱的成因、工程水文的实际设计应用等。但是,随着对生态与环境问题的重视与提出,愈来愈多的水文学家开始关注与水相关的生态问题。例如:流速如何影响河道内的植物生长?河川径流的情势与滨岸生态环境过程之间是如何相互作用与联系的?由于水文循环联系地球系统地圈—生物圈—大气圈的纽带作用,水文循环过程的变化与其相关的生态环境的变化交叉研究与社会需求,产生了新的学科生长点,即生态水文学。
生态水文学是现代水文科学与生态科学交叉中发展的一个亮度,它以生态过程和生态格局的水文学机制为研究核心,以植物与水分关系为基础理论,将尺度问题贯穿于整个研究之中,研究对象涉及旱地、湿地、森林、草地、山地、湖泊、河流等。因此,生态水文学的发展对我国生态环境建设,将会有重要的促进和推动作用。
一、西部地区生态需水面临挑战
生态需水是生态水文学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凡是联系到与水相关的生态系统自然发育、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干预下的生态系统退化等问题,都需要回答维系生态系统所需求的水或者河川径流等问题。在国际上提出生态需水的概念与研究生态需水的理论及方法,已经有一段历史。在我国,生态水文学的研究刚刚起步,生态需水理论与方法还有待于发展与完善。
我国是一个降水时间空间分布非常不均匀、人口压力大的发展中国家。人口、资源与环境的矛盾比较突出。就西部地区而论,20世纪90年代以前的水资源规划与配置管理中,很少涉及生态环境建设与生态需水问题。
生态需水是指维系一定环境功能状况或目标(现状、恢复或发展)下客观需求的水资源量。对我国西部生态环境建设研究工作的目标,生态需水可以理解为维系一定生态功能的环境目标(例如维系现状生态系统不再退化、恢复某个时期的生态景观,或者具体目标如黑河水必须要到东居延海等)下科学意义的生态系统需求的水资源。它是生态环境建设重要的科学依据。
生态耗水是指现状多个水资源用户(生产、生活和生态)或者未来水资源
— 34 — ★
更多写作资料+微信:nuo180914 【会员享300g最新资料/每天稳定更新】
配置(生产、生活和生态)后,生态系统实际消耗的水量。
生态需水与生态耗水有不同的含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因此,生态需水与生态耗水的概念在西部地区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通过生态需水的估算,能够提供维系一定的生态系统与环境功能所不应该被人所挤占的水资源量的基本信息,它是西部地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的基础,也是估计在一定的目的、生态环境建设目标或配置条件下,生态环境耗水大小的基础。通过对生态需水和生态耗水的估计,能够分析人对生态需水挤占的程度,决策生态环境建设对生态环境用水的合理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