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 调研荟” 系列№ 4 2
2024年5月
目 录
国家统计局四川调查总队罗鹏:30-39岁间的中青年最能买买买 2023年
四川居民网购消费调查报告 1
城镇居民购房意愿调查联合研究组:
2024年中国城镇居民购房意愿调查报告 4
金惠:
成都市中等职业学校装备制造大类专业课教师实操技能调研报告 11
光明日报调研组:创新,一座工业老城的蝶变之路 辽宁沈阳打造现代化
产业体系的实践与探索 16 5.安徽日报报业集团调研组:
从凤阳看滁州:突围者的“势、局、事”… 23
广东医科大学人文与管理学院张睿佳:
大学生网络成瘾问题现状及对策 35
张睿佳:
大学生网络成瘾问题现状及对策 47
杨绕才:
迪庆州农村妇女在乡村振兴中作用发挥的调研报告 53
上海市农业农村委员会秘书处:
对本市四个特色典型示范村建设运营情况的调研报告 60
长春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学院冯竞慧:
高职毕业生就业问题与对策研究 62
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审计厅X组:更好发挥审计在推进X的自我革命中
的独特作用不断推动新时代新征程广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69 12.刘姝彤:
公立医院非经济性激励的实践探索 74
巩留县农业技术推广站赵亮:
巩留县农业发展存在问题及下一步对策 79
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课题组:
关于加强“枫桥式人民法庭”建设助推基层治理现代化的调研 84
陕西省社:
关于陕西省供销合作社流通服务体系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121
百色市农业农村项目和农田规划建设服务站马文雅:
广西百色高标准农田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126
中铁十五局集团济阳迎宾黄河大桥有限公司陈鹏:
国有企业政工宣传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131
中色矿业香港控股有限公司葛冰心:
海外X建融合的探索与实践 136
河南工业大学法学院陈璐珂:
河南省农产品出口问题及对策分析 139
河南开封科技传媒学院商学院赵爽:
河南省农村基层X组织建设问题与对策研究 145
西安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陈俊辉:
河南省数字经济发展问题与对策 152
中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X组、中央区域协调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
坚定不移推进长江十年禁渔奋力谱写长江大保护新篇章 159 23.农业农村部对外经济合作中心调研组:
柬埔寨农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163
江苏省战略与发展研究中心冯树春:
江苏海洋经济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167
吉首大学张家界学院王浚川:
经济新常态下本科生就业问题与对策 184
商丘市梁园区社会保险中心王巧菊:
农村人力资源问题及对策 188
上海财经大学浙江学院黄于幸:
浅析中国农村金融市场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91
山东省滨州市沾化区政协主席郭俊峰:
全面加强政协X的建设的基层探索与实践 198
云南农业大学国际学院钱炜杉:
泉州金融综合改革服务 民营经济发展问题与对策探讨 201
张家口市委办政研处课题组:让大数据跑出“加速度” 张家口市推动
大数据产业快速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209
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检察院课题组:
上海市行政执法现状与规范化路径研究 213
民政部政策研究中心刘丽娟:
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现状、问题与对策 226
周丹:
深化预算绩效管理改革实践与探索创新 以湖南省辰溪县为例 237
邓春晖:
沈阳县域经济发展问题与对策初探 244
经济日报本报调研组:
松原可期 248
珠海市政协文史资料委调研组:
突破瓶颈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261
中共南充市委政研室课题组:
推动南充由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跨越 266
经济日报调研组:
网红城市现象调查 271
中国县域经济报调研组:
为“晋江经验”注入金融新动能 282
光明日报联合调研组:
为青春插上圆梦的翅膀 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调查与思考 285
淮北市委政研室:
问渠哪得清水来 关于推广相山区程阁村黑臭水体治理的调研报告…292 42.舒国宋:
我国基本医疗保障制度高质量发展面临的关键问题及对策 296
黑龙江科技学院管理学院张露露:
我国上市公司股利分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304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孙家正:
我国智慧农业发展问题与对策 310
含山县融媒体中心张文智:
县级融媒体中心 做好营商环境工作的探索和实践 315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洪润:
乡村人才队伍建设的问题与对策 321
哈尔滨商业大学会计学院宋永和:
乡村振兴背景下黑龙江省农村三产融合发展问题与对策 326
江西财经大学、江西省修水县财政局黄竞帆:乡镇财政机构改革面临的
问题及对策建议 基于对江西省修水县的调查研究 332 49.泗湖山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李进:
乡镇防止耕地“非粮化”存在的问题、成因与对策 340
甄珍:
新时代大学生高质量就业问题及对策 344
北京邮电大学肖夏:
新时代高校学生X员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349
黄冈师范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孙喜杰:
新时代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调查报告 以武汉市大学生为例………354 53.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X委组织部王真卓:
新时代高职院校X外知识分子工作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361
中国石化国际石油化工联合有限责任公司X群工作部主任秦泰峰:
新形势下做好员工思想动态调研的实践与思考 367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调研组: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调研报告 370
金华市中心医院王丹:
依托清廉文化宣传推进医院清廉科室创建的实践与探索 380
中共易门县委X校高级讲师杨永泽:
易门县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386
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农村电气化专业委员会孔繁钢:
云南昆明、贵州盘州分布式光伏与农村智能配电网调研报告 392
浙江省统计局(310007)钟彦琰严诚霞:
浙江农村三产融合发展成效及问题对策 400
广西安全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冯正茂:
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建设模式和实践探索 405
中国县域经济报调研组:
助力民营经济构建命运共同体 412
30-39岁间的中青年最能买买买 2023年四川居民网购消费调查报告
国家统计局四川调查总队 罗鹏
商务部门数据显示,2023年四川全省实现网络交易额达47072.1亿元,比上年增长13.4%,显示出四川电商市场的活力和潜力。为了解四川城乡居民参与网购的总体情况及特点,探究影响居民网购体验的各项因素,引导网购更好更快发展,国家统计局四川调查总队在全省21个市(州)抽取260位有网购行为的居民作为调查对象,开展了2023年四川居民网购消费专项调查。调查显示,受访居民对网购消费总体评价较好,网购正在重塑人们的消费习惯。
网购消费总体评价较好
对网购商品种类和购物时间较满意
调查显示,2023年受访居民对网购的满意度综合得分为4.0分(总分5分), 总体水平良好。其中,“网购商品种类丰富”“节约购物时间,随时随地可以购物”两项指标均达到4.5分的高分;而网购用户满意度中的主要短板是网购商品质量,得分最低仅3.5分;另外,网购中的“介绍详细真实,能够实际了解商品情况”(3.6分),“网购商品价格实惠”“及时发货、配送速度快”“送货上门、取货方便”“售后服务有保障、退换货方便”(均为3.9分)都低于综合得分平均水平,成为居民网购体验中最期待加强的主要方面(见图1)。
近五成消费者每月网购 2-5 次
调查显示,2023年,受访居民网购频次达到“每月2-5次”的占46.2%,占比最高;“每月6-10次”和“每月10次及以上”居二、三位,分别占23.8%和23.5%。其中,“每月10次及以上”的占比较上年提高了6.6个百分点,提高最快(见图2)。
网购商品价格实惠推高消费支出
与传统零售相比,网络销售大幅度减少了商品流通环节,节省了传统零售模式下高昂的进场费、服务费、店铺租金、水电费等固定费用;同时,电商平台依托互联网平台,商品种类较多,价格竞争激烈,基于以上两个因素,网购模式下的商品价格相对较低。调查显示,有七成受访的网购用户表示“网购商品价格实惠度较高”。
但是,据部分受访居民表示,网络的促销及价格的优惠,促使自己支出了更多的费用,甚至出现“非理性”消费,有人当成释放压力的渠道,有人觉得
不买会吃亏。调查显示,51.2%的网购用户表示有网购后生活消费支出增加了, 其中,36.2%表示“有所增加”,15.0%表示“明显增加”;只有16.9%的用户表示生活消费支出减少了,仅有2.3%的用户表示“明显减少”。
实用型商品(服务)消费占比较高
调查发现,居民对于不同品类的商品已经建立了相对稳定的消费习惯,尽管整体市场受到经济下行压力的影响,但大多数品类尤其“实用商品”线上渗透率仍持续增长。从18类商品(服务)网购结构调查显示,实用型商品(服务) 受到消费者热捧,消费占比较高,消费行为偏于理性。如“服装、鞋帽、家用纺织品”为17.5%,“餐饮、旅游、住宿”为11.5%,“家用电器”为9.4%,“食品、饮料、烟酒、保健品”为8.5%;而发展型商品(服务)消费占比较低,如“书报杂志及音像制品”为1.5%,“家政、家教、保姆等生活服务”为0.4%, “工艺品、收藏品”最低,仅为0.2%(见图3)。
网络零售催生新型消费方式
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不断融合,电子商务也在飞速迭代中孕育出了“直播购物”“即时零售”等新型消费方式。调查显示,近八成的受访网购用户参与过直播购物和即时零售。
中青年群体是网购主力军
中青年对网购接受度高,购买力强,容易受社交、短视频、直播等影响, 是网购消费的主力军。调查显示,20岁以下的网购用户占4.2%,月人均消费额1603.0元;20-29岁的占31.5%,月人均消费额2258.6元;30-39岁的占32.7%, 月人均消费额4332.7元;40-49岁的占23.1%,月人均消费额1971.4元;50岁以上的占8.5%,月人均消费额1644.0元。30-39岁之间的中青年是网购主力,不仅在网购人数中占比最高,而且月均网购消费额也最多,其次是20-29岁之间的年轻人,月均网购消费额位列第二,20岁以下年龄的月均网购消费支出最少。
多方发力共促网购健康发展
调查了解到,随着网购的发展和普及,消费者在享受低价和便利的同时, 也存在部分商品质量参差不齐、虚假宣传和线下体验欠缺等问题。
建议加强平台监管,保护用户权益。有关职能部门应督促平台加强网店准入和资质审核,完善电商平台定价与保价机制,依法打击虚假宣传、以次充好、大数据杀熟、刷单炒作、明降暗升等欺骗消费者和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倡导诚信经营,促进良性发展。建立健全举报惩戒机制,畅通消费者维权申诉渠道。
创新经营思路,提升消费体验。可鼓励电商开设线下体验店,向消费者提供更好的互动性,同时制定相应的鼓励政策,建立电子商务示范企业或基地,引导传统实体店自建网站或依托第三方电商平台开展网上销售业务,双管齐下推动线上线下优势互补、融合发展。增强风险意识,鼓励理性消费。引导消费者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注意留存依据,遇到虚假宣传、欺骗等行为,及时向电商平台或者监管部门反映。
2024年中国城镇居民购房意愿调查报告
城镇居民购房意愿调查联合研究组
2024年1月底至2月初,由清华大学恒隆房地产研究中心、抖音集团房产业务平台旗下幸福里研究院和《中国房地产金融》杂志组成的联合研究组,依托抖音平台,在全国范围内开展“2024年中国城镇居民购房意愿”问卷调查。调查针对年龄在18~60岁、当前位置处于选定城市城区范围的抖音用户随机发放, 共回收有效问卷5085份。受访者共来自252个城市,涵盖一、二线及三四线①不同能级(图1),同时对不同年龄段(图2)和不同户籍状态(图3)也均具有较好的覆盖度。
基于该问卷,本报告重点对问卷数据反映的受访者当前居住状况、未来一年购房意愿、拟购房者购房偏好三方面情况展开分析,以期丰富和深化对当前住房市场中需求状况的认识。
一、受访者当前居住状况
(一)受访者住房满意度整体较高,居住水平良好,但一线城市中对居住现状不满意的受访者比例相对较高
就受访者整体情况看,近半受访者(47.3%)对居住现状表示比较满意或非常满意,表示比较不满意或非常不满意的则仅有13.7%(图4)。就居室数量和居住面积来看,大多数受访者(68.4%)居住在两居室和三居室中,另有16.5% 的受访者居住在四居室及以上的房子里(图5);受访居民家庭户均住房面积约92.6m2,人均住房面积约29.5m2。值得关注的是,仍有33.0%的受访者家庭居住在70m2以下的房屋内,其中有13.6%的受访者居住在分租的单间中(图6),这部分家庭将是居住状况改善的重点对象。分城市能级看,一线城市受访者居住状况存在更大的改善空间,居住在分租的单间(22.0%)、总居住面积70m2以下
(46.5%)的受访者比例均显著高于其他城市(图7),同时住房居室数显著低于其他城市(图8);与之相应,一线城市受访者对住房不满意的比例(16.6%) 明显高于其他能级城市(图9)。
(二)受访者住房自有率较高,租房群体居住满意度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61.4%的受访者目前居住在自有住房(包括自己/配偶、父母或子女的房子) 中,即使是占比最低的一线城市比例也达到49.3%。此外,27.7%的受访者目前租房居住,11.0%的受访者租住在宿舍;值得一提的是,有7.0%的受访者在租房
居住的同时已另拥有自有住房,占到租房群体的约四分之一(图10,图11)。调查数据同时显示,租房群体和自有住房群体的居住满意度仍存在较大差距: 租房群体中超过20%(21.1%)的受访者对当前居住条件表示比较不满意或非常不满意,表示非常满意的仅有8.4%;自有住房群体中则有超过20%(22.2%)对当前居住条件表示非常满意,仅有不足10%(9.4%)表示比较不满意或非常不满意(图12)。着力提升租房群体的居住满意度仍应是未来一段时间内的重点目标。
(三)多项保障性住房政策共同发挥作用,对居住现状满意度的提升效果显著
超过20%的受访者(21.1%)当前住房在不同程度上得到过保障性住房政策的支持,其中占比最大的依次为购买经济适用房(6.2%)、购买共有产权房
(6.1%)、租住廉租房/公租房(4.2%)和租住保障性租赁住房(3.5%),这体现出多层次保障的住房政策体系的积极作用(图13)。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调查数据显示保障性住房政策支持对提升居民居住满意度具有显著的积极影响: 受到政策支持的受访者中,仅有9.9%对居住现状比较不满意或者非常不满意, 显著低于未受到政策支持的群体(13.8%);相反,19.9%曾受到政策支持的受访者对居住现状非常满意,高于未受到住房政策支持的受访者
(四)通勤时间显著影响居住现状满意度,职住平衡问题需要更多关注
受访者的平均通勤时间约为30分钟,其中约5%的受访者(5.2%)通勤时间达到2小时及以上(图15)。整体而言,通勤时间越长,对当前居住条件的满意度越低;特别是对于通勤时间达2小时以上的群体,对当前居住条件非常不满意的比例高达15.6%(图16)。这突显了促进职住平衡在进一步提升居住水平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二、受访者未来一年购房意愿
(一)15%受访者有购房意向,二线城市受访者和高收入群体的购房意愿相对更强烈
本次调查中,14.9%的受访者在未来一年中有明确的购房意向,68.3%受访者无购房意向,16.8%受访者不确定(图17)。与中国人民银行城镇储户调查中的结果相比,本次调查反映的购房意愿与其2023年四个季度的水平基本相当, 同时高于其四季度14.3%的水平,体现出购房意愿回升的势头(图18)。分城市能级看,相较于一线(14.6%)和三四线城市(13.0%),二线城市受访者(16.6%)
的购房意愿最强烈(图19)。分收入群体看,高收入群体(家庭月收入超过2万元,下同)购房意愿更强烈,有22.1%的高收入群体在未来一年内有意向购房, 相反仅有9.9%的低收入群体(家庭月收入不超过5千元,下同)表示有意向购房
(图20)。
(二)改善住房成为首要购房目的,同时一线城市受访者与中低收入群体仍存在较大规模首次置业需求
对于未来一年有购房意愿的受访者,本次调查进一步请其列举三项购房主要目的并按重要程度排序。调查结果显示,未来一年有购房意愿的受访者中, 49.9%的受访者主要购房目的之一为改善住房,其中30.2%的受访者将改善住房视为其首要目的。上述两项比例在各项购房目的中均排名第一,再次呼应了2023 年7月中共中央ZZ局会议作出的“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的重要论断。分城市能级看,相较于一线(44.8%)和三四线(48.4%)城市受访者, 二线城市受访者的改善性需求更为强烈,有54.4%的二线城市受访者将改善住房视为自己购房的重要目的之一(图21,图22)。
与此同时,首次置业依旧是有购房意愿群体的重要购房目的之一。35.9%的受访者依旧存在首次置业需求,其中26.8%的受访者将首次置业作为第一购房目的,重要性仅次于改善住房。值得关注的是,一线城市居民首次置业需求更为强烈,有39.4%的一线城市居民在购房目的中
提及首次置业,并有29.0%受访者将首次置业作为首要购房原因,其在重要程度上几乎与改善住房持平,而二线及三四线城市中均有约34.0%居民提及首次置业。另一方面,中低收入群体中有约41.4%具有首次置业需求,大幅高于高收入群体26.8%的水平(图23,图24)。综合上述分析,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满足居民刚性住房需求和多样化改善性住房需求”切中肯綮,精确对准了当前住房消费的两大需求。
除改善住房和首次置业外,28.6%的受访者购房目的中包括孩子上学,其中有17.3%将孩子上学视为最重要的购房因素。无论按出现频率还是按作为首要因素出现频率的排序,“孩子上学”在各类群体中(各能级城市、各收入水平) 均可排到前三。住房需求与教育需求的深度融合值得关注。
(三)增强首付能力与提振经济信心是提升购房意愿的关键着力点,同时租购观念发生转变并已成为购房意愿重要影响因素
对于表示未来一年内无购房意向或者尚不确定的受访者,本次调研同样进
一步询问其不购房的主要原因并按重要程度排序。调查结果显示,未来一年无意愿购房的群体中,有39.4%的受访者将“付不起首付”列为主要原因,其中29.1% 将其列为首要原因;同时,有41.0%的受访者将“经济形势不太乐观”作为
其主要原因,其中19.7%将其列为首要原因(图25,图26)。这表明,着力增强居民对首付款的支付能力和稳定乃至提振居民对宏观经济形势的信心,是当前提升居民购房意愿的关键突破口。此外,此前提及的较高的住房自有化水平和居住现状满意度也导致“有自己的房子”成为另一项最经常被提及的不购房原因。
调查还着重关注居住状况提升潜力较高的两大群体:低居住现状满意度群体(居住现状满意度为非常不满意和不满意)和租房群体。除首付能力和经济形势判断外,住房满意度较低的受访者还因担忧“未来房价继续下跌”和认为“租房可以解决居住问题,没必要买房”而选择推迟购房,分别有20.9%和19.6% 的低居住现状满意度受访者受上述因素影响。在租房群体中,27.7%的受访者因认为“租房可以解决居住问题,没必要买房”而无购房意愿(图27)。上述结果表明租购观念的转变已然成为部分群体不购房的关键因素。在对全样本进行的租购观念调查中,结果也显示有将近一半(48.3%)的受访者对“买房不是必选,租房也是一种生活方式”表示赞同(图28),说明“重购买,轻租赁”的传统观念正在逐步被打破,其对住房市场的多方面影响值得高度关注。
(四)市场预期趋于稳定,受访者相对看好一线城市房价走势
在被问及房价预期(对所在城市未来一年房价走势的判断)时,36.7%的受访者认为所在城市未来一年房价将“整体平稳,浮动不超过5%”,另有20.7%的受访者已预期所在城市未来一年出现不同程度的房价上涨(图29)。分城市能级看,一线城市受访者对市场前景最为乐观,有24.3%的受访者看好未来一年房价将至少出现5%的涨幅,该数字在二线和三四线城市中则分别为17.4%和20.9%
(图30)。
三、拟购房者的购房偏好
对于未来一年有购房意愿的受访者,本次调查进一步细致询问了其理想住房面积、理想住房因素、购房途径等方面的偏好情况。
(一)拟购房者对“大房子”向往强烈,理想居住面积存在收入效应
拟购房受访者对“大房子”具有更强的偏好,有超过一半(50.5%)的拟购房者的理想居住面积大于130m2。90~180m2仍是市场主体,有72.7%的拟购房者
的理想住房面积在上述区间内,但值得关注的是,已有14.4%的拟购房者理想住房面积大于180m2(图31)。分城市能级看,一线城市理想住宅面积在90m2以下和180m2以上的拟购房者均明显更多,分别占到了17.4%和19.1%(图32)。分收入群体看,理想住房面积随收入增加而增大。尤其是月收入5万元以上的群体, 其理想住房面积显著高于其他群体,有42.9%的高收入拟购房者理想居住面积大于180m2,呈现明显的收入效应(图33)。
(二)周边配套、小区环境和户型是否合理是拟购房者最关注的三项因素
本次调研请未来一年有购房意愿的受访者列举了其在挑选住房时最看重的三项因素并按重要性排序。结果显示,周边配套、小区环境和户型是否合理依次是出现频率最高的三项因素,52.6%的拟购房者认为周边配套是其挑选住房时的前三项考虑因素之一,小区环境和户型合理则分别占46.8%和35.1%。在不同能级城市和不同收入群体中,这三项因素也都是拟购房者最为看重的因素,仅数据表现略有不同(图34,图35)。
值得一提的是,住房的绿色节能性能得到了拟购房者的普遍认可,但支付意愿较低。有82.2%的拟购房者认为住房的绿色节能性能很重要,但愿意为此额外支付的仅有30.2%,其中愿意为绿色节能性能支付大幅度租金和价格的拟购房者仅占8.6%(图36)。推广绿色节能建筑还需要在使用过程中体现经济效益, 从而提高居民
支付意愿,促进行业发展。
(三)新房和二手房兼顾是当前购房者的主流选择;线下售楼处和中介门店仍是获取房源的主要渠道,社交媒体取代挂牌网站跃居第三
49.2%的拟购房者在购房时会兼顾新房和二手房,是目前选择最多的一类。 只看新房的群体占比仍达到38.7%,紧随其后(图37)。相较于其他能级城市, 三四线城市的拟购房者更偏好新房,有50%的受访者表示仅考虑新房(图38)。
线下售楼处和中介门店仍是拟购房者当前获取房源信息的主要渠道,有52.2%的拟购房者将线下售楼处列入其房源信息来源的前三名,同时中介门店的占比也达到38.1%。线上渠道方面,抖音、小红书等社交媒体(34.8%)已经取代挂牌网站(28.5%),成为最主要的线上信息来源渠道,但这一结果与本次调查基于抖音平台开展所导致的样本自选择性可能存在一定程度关联。在不同能级城市和不同收入群体中,三四线城市和高收入群体更倾向通过线下方式获取房源信息(图39,图40)。
四、重点人群分析
(一)潜在首次置业人群
本次调查将30岁以下、无房且租住的人群视为潜在首次置业人群。调查结果显示,该部分人群中仅6.4%对当前居住条件非常满意,18.5%对当前居住条件比较不满意或非常不满意,整体住房满意度显著低于全体受访者,存在很大的改进空间(图41)。但是这部分人群受到保障性住房政策支持的比例与全体受访者无显著差异,甚至略低于全体受访者,值得重点关注(图42)。
潜在首次置业人群中14.4%在未来一年有意向购房,比全样本低0.5个百分点,其中有68.8%为满足首次置业需求而买房,并有58.4%将首次置业视为首要的购房目的,证实了将具备该特征人群作为具有潜在首次置业需求人群的假设
(图43,图44)。此外,其余85.6%无购房意向或不确定的潜在首次置业人群中, 首付能力依旧是其不购房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对此,2023年我国各地方积极调降首付比例下限,两部门也将住房商贷最低首付比统一调整为20%,不再按限购情况区分地区,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潜在首次置业人群的首付能力。值得注意的是,租购观念导致一部分潜在首次置业人群失去购房意愿,
32.6%的无意愿购房人群认为观念转变是其不买房的原因之一,其中14.8% 将其归结为首要因素(图45,图46)。潜在首次置业人群中有55.6%同意“买房不是必选,租房也是一种选择方式”,而全样本中只有48.3%。进一步地,在支付能力、租购观念等因素的作用下,潜在首次置业人群更倾向在政府的支持下解决自身的住房需求,仅有24.9%同意“解决住房问题是自己的事情,不能靠政府”,这也凸显了在当前条件下加快推进配售型保障性住房建设和供应的必要性(图47)。
在购房偏好方面,潜在首次置业人群的理想住房面积主要在90~130m2
(49.4%),对大面积住房的需求更少(图48)。潜在首次置业人群在考虑理想住房因素时,通勤距离占比为44.2%,远超全样本的29.3%,成为第三大重要因素(图49)。购房选择时,潜在首次置业人群更倾向通过社交媒体和二手房挂牌网站获取房源信息(图50)。
(二)潜在改善性需求人群
本次调查将月收入高于2万元且拥有至少一套住房的人群视为潜在改善性需求人群。该部分人群中26.7%对当前居住条件非常满意,仅6.1%对当前居住条件比较不满意或非常不满意,整体住房满意度显著高于全体受访者(图51)。
该部分人群中有21.7%在未来一年有意向购房,高出全样本6.8个百分点, 其中有56.6%为满足改善性需求而买房,并有37.2%将其视为首要的购房目的, 证实了将具有该特征人群作为具有改善性需求人群的假设(图52,图53)。其余78.3%无购房意向或不确定的潜在改善性需求人群中,有超过一半(55.7%) 无改善需求的原因是当前住房条件已能满足其要求。此外,对房价和经济形势的判断也是导致此类人群暂无改善需求的重要原因,有35.3%因担心现在买房可能引起的亏损而推迟购房(图54)。在进行价格预期调研时,研究也发现潜在改善性需求人群对房价的预期相较于全样本而言较为保守,有
42.3 %预期未来一年房价将“整体平稳,浮动不超过5%”,比全样本高5.6%。在购房偏好方面,潜在改善性需求人群的理想住房面积明显高于全样本,
特别是在180m2以上的占比27.4%,接近全样本14.4%的两倍。
成都市中等职业学校装备制造大类专业课教师实操技能调研报告
金惠
一、调研背景
教师队伍是职业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是新时代国家职业教育改革的关键支撑力量。建设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加快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基础性工作。2019年8月,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四部门联合印发了《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方案中明确提出要“大力提升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水平,为实现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化、培养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提供有力的师资保障”。2022年10月,教育部出台了《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基本标准(试行)》,对中职、高职不同层级“双师型”教师应具备的条件提出了要求,其中对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知识和技能方面的要求为“中等职业学校初级‘双师型’教师应具有较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中级‘双师型’教师应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专业知识和精湛的操作技能;高级‘双师型’教师应深入系统地掌握本专业基础理论,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精湛的操作技能”。成都市机械制造职业教育集团为摸清集团内成员学校装备制造大类专业课教师的操作技能水平,深入成员学校、区域内装备制造企业,开展装备制造大类专业课教师实操技能水平调研,期望对“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工作提供参考和建议。
二、调研方法与过程
本次调研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选取成都市域内中职学校装备制造类专业教学一线专业课教师、中职学校教学管理部门领导和装备制造类企业管理者三类人员作为调研对象。针对不同调研对象设计不同的问题。对一线任课教师设置了19道题,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装备制造类专业课教师技能现状的调查;第二部分是对装备制造类专业课教师的能力需求调查。对学校教学管理部门人员(校长、副校长、中层管理干部、教研组长)设置了13道题, 包括被调查者基本信息(职务、分管工作、文化程度、任教学科等)、学校基本信息、机械专业基本情况、机械专业教师技能水平、对教师技能标准的认识和重视程度等。主要利用问卷星实施调研数据收集,共收回118份有效问卷。调研组深入14所学校进行调研,通过整群抽样随机对15名一线教师、5名学校管理者进行访谈,深入了解装备制造大类专业课教师实操技能现状和对教师实操技
能水平的期望。
三、调研结果与分析
(一)被调研教师的基本情况分析
从年龄结构看,35~44岁的教师人数最多,占比约42.37%;其次是25~34 岁和45~54岁年龄段,分别占比约27.12%和20.34%,整体呈单峰式分布,且峰值处于青壮年年龄段,该年龄段教师的专业知识和实操技能扎实,具有较为丰富的教学经验,整体年龄结构合理,有利于机械专业向好发展。
从工作年限来看,工龄为11~20年的教师人数最多,占比约为44.92%,工龄20年以上的教师占比约为26.27%,工龄6~10年的教师占比约为19.49%,工龄与年龄结构分布大致相同,结构合理,有利于机械专业向好发展。
从职称来看,正高级教师1人,高级教师34人,中级教师54人,初级教师29 人,中级和初级教师占比约70%,整体教师的职称水平较低,需改善。从教师技能等级来看,有近50%的教师技能等级在二级以下。从企业工作经验来看,约55.08%的专业教师无企业工作经历,不利于“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需改善。从教师专业对口情况来看,专业对口率达超过93%,有利于机械专业向好发展。
(二)教师专业能力调研结果分析
对装备制造大类专业课教师专业能力的调研结果如表2所示。从教师具备的专业基本能力来看,大部分教师具备正确的语言文字表达及识图绘图能力;掌握金属和非金属材料、机械加工、钳工、电工等职业基本知识,机械类专业基本理论和知识,常规机械加工及装配能力。而熟练掌握数控设备的安装、调试、使用维护和故障诊断与排除能力的教师比例不高。
从教师对自己专业技能水平的满意度来看,教师选择“十分满意”的占比约为13.56%,“比较满意”占比约为51.69%,“基本满意”占比约为22.88%, “不满意”占比约为11.86%。从教师内部需求来看,教师对技能水平提高的需求度较高。
从教师比较擅长的专业领域来看,大部分教师擅长专业理论方面,擅长技能课程的教师比例较低。因而,从教师专业技能提升需求方面来看,专业技能比专业理论培训需求更强。
从学校管理层对本校专业教师技能水平的评价来看,认为专业教师技能水平不高、还需培训的学校占比约为71.43%,学校普遍认为提高专业教师技能水平非常重要,同时也十分重视此问题。
(三)专业课教师实操技能存在的问题
掌握的实操技能单一从调研结果来看,专业课教师技能单一,大多数老 师只具备某一个工种的技能等级证书,很少有老师具备两个工种以上的技能等级证书。中职学校的学生除顶岗实习在校外完成之外,其余课程一般在校内完成学习,很多专业课教师需要教授两门相关专业课程,这就要求专业课教师需要具备宽泛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不能仅局限于某个职业工种的知识和技能。
实操技能水平亟待提高
教师和学校管理者都表示专业课教师的实操技能水平亟待提高。有的教师尽管具备高级工程师证书或者技师证书,但在访谈中也坦言自己的实际技能水平还不能与证书要求的能力层次匹配。这与专业课教师队伍人员的组成及工作经历有很大关系。根据调查,专业课教师主要是普通高校毕业生,他们学历高、基础理论知识比较扎实,但在大学就读期间的实训课程较少,普遍缺乏企业生产一线的实践工作经验,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实操技能水平。而老教师虽然教学经验丰富、实训技能强,但他们大多未随产业的升级需要及时跟进、补充新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新的实操知识。
缺乏相应的技能标准
以往针对专业课教师开展的各级各类培训,往往因培训理念、培训内容、培训方式缺乏职教特色,缺少行业参与等原因,培训质量与效果难以满足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更难以适应行业发展对专业课教师专业技能的要求。更为重要的是,缺少一个统一的、科学的技能标准去鉴定、评估和指导专业课教师的实操能力水平及发展方向。
提升技能的动力不足
一部分教师虽然认为自身的实操技能水平亟须提升,但是,当机会真正来临时又想逃避,特别是年龄越大、教龄越长的教师,继续学习愿望越低;其次, 专业课教师培训的时间和内容安排也会影响到教师参培的兴趣和动力。由于学校教师平时除了上课,往往还有教务、学生工作等其他事务需要处理,时间比较紧张,难有时间参加培训;另外,还有一个关键原因是,目前缺乏教师参与技能培训的激励机制,造成教师提升技能的动力不足。
四、对策与建议
(一)建立专业课教师实操技能标准
教育部等四部门关于印发《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明确提出“建设分层分类的教师专业标准体系,教师标准是对教师素养的基本要求。没有标准就没有质量。适应以智能制造技术为核心的产业转型升级需要,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效衔接。建立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层次分明,覆盖公共课、专业课、实践课等各类课程的教师专业标准体系”。研制机械类专业课教师实操技能标准,应以中职学校机械类专业课教师为研究对象,通过本土调研和参考国内外相关研究,立足于中职装备制造大类专业中的机械制造技术、机械加工技术、数控技术应用、模具制造技术等专业的技能课程教学要求,借鉴相关职业资格工种的国家标准,结合成都市中职装备制造大类专业“双师型”教师评审条件,提炼出中职学校机械类专业课教师实操技能标准,作为衡量机械类专业课教师在实践动手操作技能以及应具备相关专业理论知识和职业素养方面应达到的标尺。机械类专业课教师以此标准来制定个人职业发展规划,进行自我评价,查找差距和不足,激发提升专业技能的内驱力,积极主动参加技能培训和自主研修,不断提升其专业实操能力。
(二)推行专业课教师实操技能水平量化考核制度
《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基本标准(试行)》将“双师型”教师分为了初、中、高三个层级,据此,建议针对专业课教师实操技能建立检测评估机制, 探索并实践专业课教师技术技能的分级考核,完善职业教育专业课教师评价标准体系,同时按照这个标准体系引领并指导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完善教师培养培训方案,科学设置培训课程,改革教育教学方式,科学有效地开展专业教师培训和教学评价工作,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推动中职学校专业教师队伍素质整体提升。
(三)健全专业课教师实操技能提升培训制度
严格新教师入职培训
对于刚大学毕业即将入校任教专业课的新教师,要求入职前首先到与任教专业相关的企业进行顶岗实习,以提升其专业实操技能。
加强在职教师实操技能培训
为满足专业课教师的培训需求,应组织专家对在职专业课教师实操技能开展分析研究,分层次制定培训项目和培训内容,依托职业教育集团,开展形式多样、针对性强、实效性高的专业技能培训。
建立专业课教师系统化培训机制
根据2021年最新修订的专业目录,中职学校机械设计制造类含有九个相关专业,成都市的中职学校主要开设了其中四个专业,包括机械加工技术、数控技术应用等,这些专业所涉及的实操技能领域较多,技术含量也较高,不是在简短的几天或者一、两次培训中就能解决的,需要建立长效持久的培训机制。此外,由于制造业升级换代的速度很快,专业课教师应与时俱进,及时了解和学习本专业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及时掌握专业前沿技术,以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
(四)建立教师技能大赛长效机制
“普教有高考,职教有大赛”。当前国家和省市都高度重视职业学校专业技能教学,几乎每年都要组织国家级、省级、市级职业院校学生技能大赛,实现以赛促评、以赛促改、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目的。以学生技能大赛为契机, 省、市、县、校应每年定期组织开展专业课教师技能大赛,建立参赛教师成绩档案,增强教师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综合运用,提高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实践证明,教师经过技能竞赛的锤炼,比起常规教学,能更快速有效地提升其专业技能。应探索建立教师技能大赛激励机制,对技能大赛获奖的教师,在评优评先、职称评定、职务晋级等方面给予加分,营造教师比学赶超、争先创优的良好氛围,有效推动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创新,一座工业老城的蝶变之路 辽宁沈阳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实践与探索
光明日报调研组
(2024 年 4 月 26 日)
2022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辽宁考察时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必须走自主创新之路。要时不我待推进科技自立自强,只争朝夕突破‘卡脖子’问题,努力把关键核心技术和装备制造业掌握在我们自己手里。”
9个全国重点实验室、76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超过5000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2.1万家科技型企业曾经的老工业基地辽宁,如今正焕发出科技创新的熠熠光芒,展现出一幅从传统制造业向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转型的壮丽画卷。
2022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辽宁考察时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必须走自主创新之路。要时不我待推进科技自立自强,只争朝夕突破‘卡脖子’问题,努力把关键核心技术和装备制造业掌握在我们自己手里。”
沈阳市干部群众始终牢记嘱托,坚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因地制宜培育新质生产力,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促进社会生产力实现新的跃升,向打造“东北数字第一城”发力奔跑。
如何以建设数字沈阳、智造强市为目标,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出更多体现中国速度、中国水平的“沈阳制造”,日前,光明日报调研组一行走进沈阳的企业车间,对沈阳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状况展开调研。
一、“好钢”用在“刀刃”上
“过去,我国大型盾构机的主轴承长期依赖进口,不仅要承受高昂的价格、漫长的等待,且质量还不能完全保证。”北方重工隧道工程技术公司总经理许成发说。
国产化主轴承难在哪?许成发说,那时,材料研发难、大型滚子的加工精度控制难,而且敢于使用国产主轴承还需要极大的勇气和担当。大型盾构机只能前进,不能倒退,国产主轴承一旦出现问题,只能从地下挖上来,不仅耽误工期,还需要承担重大责任。
“我们将攻关方向瞄准了稀土轴承钢研究,从源头解决主轴承的材料问题。”与北方重工协同攻关的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李殿中介绍,通过控制氧含量,成功研制出的稀土轴承钢拉压疲劳寿命提高40多倍,滚动接触疲劳寿命提升40%。
“一定要把‘好钢’用在‘刀刃’上。为此,我们通过搭建平台,把科研机构、制造企业以及用户单位联合在一起,形成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联合攻关的工作体系。”沈阳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装备处处长穆娜说。
机床产业是技术密集型产业,过去,研发体系不健全、研发资源碎片化等问题,让我国机床产业长期面临着“大而不强”的窘境。“作为工业母机,我国高端机床进口比重仍较大,这是我国机床企业长期面临的挑战,但同时也是我们进行科技创新、解决核心技术难题的机遇。”通用技术集团沈阳机床有限责任公司副董事长孙纯君表示,目前企业正通过技术改造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不仅要提高技术,更要升级生产工艺。
“导轨作为高端数控机床的关键功能件,对保障高精度加工起到关键作用。”走进中捷友谊厂的生产车间,龙门机床系列产品的项目总师严昊明正带领团队测试经新一轮优化的导轨部件,“我们采用高硬度、一体式导轨感应淬火成套技术,成功实现全长近11米的超长一体式导轨感应淬火,为国产高精度龙门机床生产制造提供了保障。”
不远处,由4台“巨无霸”卧式加工中心组成的箱体类零件数字化柔性生产线,吸引了调研组的目光。“利用大数据、软件仿真技术等创新工艺方法,现在我们不仅大大压缩加工时间和产前准备时间,整体加工效率提升了60%以上, 还将多孔箱体类零件同轴精度提高了30%以上。”沈阳机床中捷友谊厂有限公司总经理陈涛表示,如今不仅产品的性能有了显著提升,企业的制造成本也降低了,对于市场需要的响应也更快了!
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的科技创新成果,是沈阳市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生动体现。目前,沈阳市已落实科技创新专项资金8353万元,支持17个项目,总投资2亿元,集聚科技人员491人,
将开发形成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及转化应用新成果100余项,在五轴机床、工业机器人、压缩空气储能、薄膜沉积设备、真空干泵等领域实现突破。
二、改造升级“老字号”
面对传统产品占大头、“初”字号产品居多等问题,近年来,沈阳下大气力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改造升级“老字号”。
走进位于沈阳市铁西区的沈鼓集团透平公司转子车间,只见工人马长好轻点几次屏幕,没用多长时间,一个工件就将完成从派工、开工到完工。
“以前都是班组长派活、师傅领着干活、盯着机器忙活,现在则是从屏幕端或者手机端领活,只需要动动手指,机器就能完成零部件的生产。”马长好向调研组介绍,有了工业互联网平台,产品平均设计周期缩短近30%,制造成本降低了15%。
“数字化转型是传统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沈鼓集团董事长戴继双表示,通过数字赋能、绿色转型,传统产业正在焕发新生、赢得未来。
“我们正在和大连理工大学共同推进透平机械数字孪生的智慧运维项目,” 沈鼓集团研究院院长杨树华介绍,等到项目完成后,将具备对压缩机关键部位的数字化映射、运行监测、故障诊断、寿命预测等全面感知管控能力,从而实现透平机械设计—制造—运维的全生命周期数字化管理。
时而是快速旋转的红色手绢,时而是轻盈舞动的晶莹雪花 亮相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4年春节联欢晚会沈阳分会场的8台重载工业机器人,在光影交错中,以其精准的动作控制、流畅的舞蹈编排,成功演绎了一场工业与艺术的跨界对话。
“这不是我们第一次‘跨界’演出了。”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事业部营销中心总经理刘一恒介绍,每一次“跨界”的背后,都是科研团队对机器人后台程序的全新定制,也是对国产机器人的可靠性、精准性和智能性的全新考验。
刘一恒说:“我们要把握机器人行业新一轮的变革机遇期,将机器人与以人工智能、数字孪生、结构仿生为代表的新技术交叉融合,使机器人的稳定性、智能性大幅提升,不断拓展应用边界。”
据了解,当前,沈阳以新松为代表的机器人产业链条已基本形成,能够提供工业、协作、移动、特种、服务五大类近百种机器人产品,搭建起国内领先的产品线。
“从最基础的细胞株构建与筛选工作开始,直至制剂配方的精细化研究与生产工艺的优化开发,我们都实现了全程数据追踪与追溯。”北方药谷德生(沈阳)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苏冬梅向调研组介绍,沈阳生物医药科技资
源丰富,产业基础扎实,发展生物医药产业优势明显、潜力巨大。
“我们的数字化车间从原材料进厂到成品出库,每一个环节的数据都被准确记录并存储于云端,不仅符合严格的法规要求,也为未来的持续改进、故障排查以及产品召回提供了强有力的数据支持。”苏冬梅表示,这种透明化、信息化的生产管理模式,不仅增强了客户对企业服务能力的信任,也提升了整个产业链的协同效率。
沈阳坚持以“智改数转”为重要抓手,已建立涵盖18大类、60小类的数字化转型应用场景分类标准,每年滚动实施涵盖100个智能升级项目、100个数字化应用场景项目的“双百工程”。截至目前,全市拥有智能工厂45个、数字化车间73个,重点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和关键工序数控化率分别达80%、68.2%。
三、“重大沉”变为“高精尖”
“重、大、沉,缺少未来感”是很多人对沈阳制造业的印象。如今的沈阳, 通过用好用足丰富的科教资源和扎实的装备制造业基础,很多企业摇身一变成了“高精尖”。
调研组来到沈阳微控公司的测试区,一只重达300公斤的金属飞轮,正以每分钟最高4万转的速度旋转在一个真空容器内,通过对飞轮快速稳定地加减速控制,实现电能与机械能之间的能量快速转换。
像沈阳微控公司一样,一批体量大、质量优的储能项目相继选择在沈阳落地,锂离子、钠离子、液流电池、飞轮储能、空气储能、热储能、氢储能等先进储能技术百花齐放,沈阳市储能产业正呈现出聚链成群、蓄能成势的强劲态势。
“新型储能产业市场广阔、发展潜力巨大,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绿色转型具有重要意义。”沈阳市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正在围绕打造‘全国重要的储能装备制造基地’‘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储能产业技术创新先行区’‘北方大规模低成本高安全储能产业示范区’的产业定位,持续在重大项目、技术研发、产业投资等方面扎实开展工作,努力早日将沈阳建成‘储能之都’。”
一路向北,调研组一行来到了沈阳市大东区,这里是沈阳汽车产业的核心地带,也是智能网联汽车创新发展的热土。
在沈阳沈北路、蒲平路、大望街、虎石台南大街合围形成的“四横五纵”
路网区域道路上,不经意间错过的可能就是一辆无人驾驶车辆。
轻触车载屏幕确认行程,车辆即刻启动,平稳地融入下班高峰的车流中。变道、侧方位停车,丝滑得如同一位驾龄多年的老司机。调研组感叹着无人驾驶车辆的神奇。
“这都得益于我们的‘车路云一体化’。”大东区工信局局长周红介绍, 通过识别道路交通全要素感知信息,无人驾驶车辆不仅能“看”到眼前的情况, 还能知晓前方数百米乃至更远距离的道路状态。
“大东区因车而兴,产业底蕴深厚,我国第一辆国产民生牌载重汽车就是从大东区驶出。”周红表示,作为沈阳市智能网联汽车商用区核心承载区,目前大东区已完成113公里智慧路网建设,累计接入网联及自动驾驶车辆75台,累计记录运行里程90余万公里。
不仅有产业有场景,而且有创新有生态。当前,沈阳市浑南区(沈阳高新区)正致力于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区域科技创新中心。“辽宁举全省之力建设沈阳浑南科技城,正是围绕国家战略需求超前规划、科学布局,让这里成为科技创新策源地、新旧动能转换发动机、新质生产力发展示范区。”浑南区委书记、沈阳高新区X工委书记闫占峰表示。
“我们针对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创新团队三类不同主体,以‘新东拓+央企’‘新东拓+园区’‘新东拓+要素保障’为支撑,实现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沈阳高新区X工委委员胡忠君介绍,今年以来,高新区已对接重点项目98个,洽谈领军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81个,特种金属及高端部件科技创新中心、浑南科技城材料分析测试服务平台、人工智能(AI)智眸病理图像分析系统关键技术研发与产业化等33个项目签约落地,首批入驻浑南科技城核心启动区。
四、经验与启示
产业兴则经济兴,产业优则动能足。现代化产业体系是现代化国家的物质技术基础。没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为国家重要工业基地和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沈阳的产业结构日趋合理,产业发展稳步推进,但也面临着产业链大而不优、多而不精等问题。对此,沈阳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加快构建体现沈阳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不断为本地区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物质技术支撑。
坚持充分发挥政府作用,以有组织的科技攻关助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不是某一个部门、某一个企业自己的事, 而是需要政府、企业、科研机构等多个主体协同联动,其中关键在于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近年来,沈阳市通过成立政府工作专班、搭建“政产学研用”协作平台、联合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充分激发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创新主体的内生动能,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的协同攻关;建设体系化的科技创新布局,实现自主研发、联合攻关、“揭榜挂帅”、“带土移植”和支持基础理论研究五项举措齐头并进,引导科技力量和创新资源不断向重要产业、核心领域聚合。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需要政府发挥组织作用,加强科学统筹,实现对核心技术与前沿产业的超前布局与长远投资,明确主攻方向和核心技术突破口。同时,健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形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整体优势,以此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动能。
坚持立足本地产业基础,加快构建具有地方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既要有雄心壮志,又要立足实际、因地制宜,将国家战略需求与本地资源禀赋、产业基础、民生期盼深度融合。近年来,沈阳以数字赋能为牵引,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北方重工、沈阳机床、沈鼓集团等地方优势传统制造业迈向“高智绿”;主动对接、融入国家发展战略,培育壮大微控、新松等新兴产业,打造“北方储能之都”“中国最大的机器人产业化基地”等城市名片;超前布局建设未来产业,紧抓“现有优势产业未来化”“前沿颠覆技术产业化”两条发展主线。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必须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来谋划和部署本地区的产业定位、产业布局与产业发展,要根据本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推动传统产业“向高攀登”、新兴产业“向新发力”、未来产业“向前而行”,持续增强本地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强劲内驱力、前瞻引领力和发展持久力。
坚持全面激活科技创新动能,开创现代化产业体系高质量发展新局面。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战略支撑。近年来,沈阳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融通的创新模式,建设形成新松集团机器人及智能制造集群等各类产业集群、示范园区;积极构建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自主创新体系,推动建设沈阳浑南科技城等技术创新教育中心,以一体化人才培养赋能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建立健全了容错促新的管理机制,以管理创新赋能产业自主创新。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高质量发展,要加快建立国家实验室、研究型大学、一流科研院所和创新型领军企
业共同参与的高效协同创新体系,加强产学研用协同攻关;推进教育、科技、人才融合发展,培养引进高技能人才和创新团队,夯实产业发展的人才支撑, 加快推动科技成果孵化转化产业化。
从凤阳看滁州:突围者的“势、局、事”
安徽日报报业集团调研组
(2024年4月15日)
中国,有2800多个县级行政区。
一头连城市、一头连乡村,作为国民经济的基本发展单元,县域兴衰直接关系着发展全局。对于仍未摆脱发展不足、发展不优、发展不平衡基本省情的安徽来说,县域经济的振兴更是举足轻重。2023年,县域生产总值占安徽全省比重超过47%。
放眼全国县域经济发展大潮,有的县,在高质量发展之路上加速突围;有的县,则徘徊不前、陷入困局。
“发展慢—实干难—人心散”,这是一些县域发展陷入停滞的常见困局。那么,破局的关键在哪里,发展突围的密码是什么?
带着这些问题,安徽日报报业集团调研组来到滁州市凤阳县,探寻该县发展突围的经验。为什么是凤阳?
历史上的定远、凤阳、嘉山(今明光市)都是安徽沿淮地区出了名的“穷县”——当地民谣“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道尽了这里曾饱经的沧桑忧患。
可就是这么一个曾经的“穷县”,随着安徽“第三城”滁州市的异军突起, 立足资源禀赋,抢抓新兴产业“现象级”成长的产业变革战略机遇,一任接着一任干,近年来发展速度尤为迅猛,2017年以来生产总值连跨四个百亿元台阶, 地区生产总值超过500亿元,跻身全国投资潜力百强县、全国营商环境百强县。
从凤阳看滁州。
县域突围离不开市域带动,而市域整体向上更离不开县域支撑。这条县市联动、向新向上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其深刻的启示意义就在于:
谋势是起点。看准大势,顺势而为,乘势而上,才能迎风起舞。
谋局是关键。以势造局,以局引流,县市联动,一体构筑人才、资本、技术等要素的发展平台。
谋事是支撑。凡突围,必聚力。干成几件大事,抓实几个产业,就能撑起发展之“局”,崭露腾飞之势。
那么,凤阳是怎么做的?
识势:投身产业变革,向“光”而行
县域经济突围,不易。
相比城市,县域经济体量偏小,基础设施偏弱,招商引资上没有地级市的优势条件,又面临大城市的虹吸效应,较难留住人才,在白热化的区域经济竞争中,迫切需要找出一条适宜自身的发展之道。
而难就难在这里。很多县域陷入发展困局,不是没有发展意愿,也不是缺乏行动力,但一些地方到头来却是“打了一通乱仗”。
究其根源,有的是“势”上踏空,错过发展大势,没能结合自身优势,产业规划不科学,招商引资只看眼前,“捡到篮子都是菜”,招来的项目产业层次不高、效益不好;
有的是“局”上受限,缺乏科学的方式方法,发展格局打不开,留不住大项目、好项目;有的是“事”上失序,产业布局、发展大环境一旦受挫,干部心气神便难以提起来,有的不作为,追求安逸舒适、“佛系”“躺平”;有的乱作为,违法乱纪,这些又会给发展环境带来负面影响。
势、局、事。谋划全域发展,这三条“线”互相促进、互为因果,形成一个底层逻辑上的体系化循环。
如何形成正向循环?这既取决于发展大势,更决定于干事的路径和方法, 是否谋得准、谋得科学。
而凤阳的突围,正得益于此。
摊开凤阳的“手握的牌”,矿产资源,算是一张“好牌”。
凤阳石英砂、石灰石“两石”资源丰富,特别是石英砂资源,远景储量达100亿吨,岩矿中的二氧化硅含量达到了99%以上,储量、品位和综合利用价值均居全国第一。
但在以往,凤阳的“资源牌”没有打好,发展也经历过“阵痛”。
由于企业技术门槛不高、产品附加值低,凤阳的石英砂主要作为建材辅料、家居装饰材料以及日用玻璃生产原材料等。
这些砂子,一吨甚至卖不到百元,“白菜价”都没人要。
背靠优质石英砂资源的凤阳人没享受到多少“靠山吃山”的红利,却饱受环境污染之苦。污染到什么地步?
当地群众家家户户不敢开窗晾衣,马路牙子堆着半尺高的白色尾泥。住在矿区周边的女孩子,都不敢穿白衣,否则出门不久就变成了“灰衣”。
怎么办?
凤阳人一直在苦苦思索。
前些年,国家大力治理产能过剩,凤阳县关闭了水泥生产线,却也敏锐地意识到,以光伏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契合新发展理念导向、符合绿色发展要求, 是另一块广阔天地。
石英砂,是生产光伏玻璃的主要原料之一,变以往的挣“低附加值又污染” 的小钱,为赚“高附加值又环保”的大钱,岂不是双赢?
2018年,凤阳关停了200多家“小散乱污”企业,规划建设了大庙石英产业园,实施石英砂行业退田入园、退河入园、退林入园。
关掉“偏门”,但怎么才能迈上通向高质量发展的“正途”?
“双碳”战略的落地,特别是以太阳光伏产业为代表的清洁能源产业方兴未艾,让凤阳有了顺应大势、谋定而后动的“笃定”:在战略规划上,凤阳下定决心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光伏产业。
翻开凤阳县“十二五”“十三五”“十四五”规划,可以看到凤阳县连续三次将发展硅产业写入其中。十多年间,正是秉持着“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坚定决心,从“初步形成全国性日用玻璃集散中心”,到“打造‘千亿硅谷智汇大基地’”,凤阳产业发展向“高”攀爬,向“新”而行。
紧跟产业变革大势,以资源换产业,这一次,凤阳乘上了“东风”。
这几年,作为“新三样”之一的光伏行业发展势头迅猛,依托资源优势, 凤阳光伏产业加速崛起。
凤阳把光伏产业作为支柱产业,县领导“逢会必讲光伏、逢人必谈光伏”, 利用一切契机推进凤阳光伏产业、招引光伏项目。
随着福莱特、南玻、正泰等一批龙头企业入驻,百亿产业强势崛起。
2016年,福莱特作为首家光伏玻璃龙头企业落户凤阳,先后签约4期项目, 完成投资超200亿元;
2021年,签约总投资220亿元凤阳县海螺光伏绿色产业园项目;
2022年签约总投资100亿元尚德20GW高效组件产业园项目;
……
2023年,凤阳县光伏产业链产值327.5亿元,同比增长104.8%。光伏玻璃产能接近全国1/4规模,成为全球最重要的光伏玻璃生产基地。曾经不值钱的砂子, 变成了“金砂”。
光伏砂,即使在行情不太好时,也卖到每吨400元左右。随着提纯技术再提升,砂子的价格可能还会翻一倍。
更重要的是,龙头企业的入驻,规范了采砂工序,一举解决了污染问题。比如,尾泥尾砂的乱排乱放,一直是矿区整治难点,凤阳曾因此花15亿元
为“母亲河”濠河“通肠洗胃”,治理成本不可谓不高。
如今,随着加工工艺的提升,尾泥尾砂也变成了“香饽饽”。
有了大企业的技术加持,大庙镇X委副书记孙威不再神经紧绷:“昨天, 一家水泥厂联系我想要购买园区企业100万吨尾泥尾砂,一吨20元,就是2000万元的销售额。”
生产中提取的白炭黑产品每公斤也能卖到40元左右。园区企业正在将原料“吃干榨尽”。现在的园区,蓝天绿水、白云飘飘,道路两旁种满绿植,路边的小花,趁着春风摇曳。大庙镇副镇长刘璇身穿一件纯白大衣,格外亮眼。现在,女孩子在矿区穿白衣,再也不是什么奢望。
凤阳,就像她的名字“丹凤朝阳”一样,向“光”而行。凤阳“落子”光伏,滁州满盘皆活。
站上产业变革大势“风口”,滁州吸引全球光伏20强企业中9家落户,光伏玻璃、光伏电池片、光伏组件产能均占安徽全省一半以上,正向着建设“世界光伏之都”的目标渐行渐近。
乘势:“最大的品牌”撬动最大红利
县级行政区,光靠自身力量“闷着头干”是不够的,顺应国家大势,巧借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外力”,是一条捷径。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安徽最大的“势”,对于和南京“打得火热”的近邻——滁州来说,紧扣这个“大势”,尤为重要。
相比来安、全椒等县市,凤阳距离江苏还有一定距离,缺少省际毗邻区的“近水楼台”之便,但凤阳的“融长”之路,有着自己的一套打法。
改革,是凤阳最深的基因;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凤阳最大的“势”。全国闻名的小岗村,便成了“桥头堡”。
崔正行,出生于邻居叔叔们摁“红手印”的1978年。
“我很早就出去打工挣钱,在江苏一家工厂学机器维修,2016年回家时, 我看村里起了老大一片工地,一打听才知道,小岗要建一个很大的厂,我想这么大的厂,肯定有很多设备要维修,后来工厂开始招工,我就办好了离职手续,
总算回家来了!”
崔正行看到的“老大一片工地”,就是小岗招商来的老牌农产品深加工企业盼盼食品。2017年,怀着在“农村改革第一村”推动乡村振兴的愿望,盼盼落户小岗。
“我们的食品、饮料,是做给我们的亲人吃的,做给我们的亲人喝的”, 一进厂区,四行大字十分醒目。2023年该公司产值达到4.5亿元,员工约500人。
就像“盼盼”的名字一样,以改革思维发展智慧农业,推进农工旅的新融合,给当地带来了新盼头。
凯盛浩丰(小岗)智慧农业产业园里,番茄果实竟然一样红、一样大,就像工业生产线上出来的。
这是怎么做到的?凯盛浩丰小岗村基地副经理高宏伟解释说,园区的智慧玻璃温室采用了中建材集团自主研发的4毫米超白减反无影玻璃,透光率高达91%,高散射率确保每一棵植株均匀享受阳光,该技术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用工业化思维提升了农业发展质量。
这个项目,已成全省、全国的现代设施农业样板。
4月的凤阳街头,不时可见长三角绿色食品加工业(小岗)大会的宣传标语, 这个大会已成功举办了两届,累计签约绿色产品项目12个,总投资63.4亿元。凯盛浩丰和盼盼食品都是展会上的“宠儿”,连带去的展品都被“一扫而空”。
背靠长三角巨大市场,凤阳的绿色食品销路打开了。同时打开的,还有明中都皇故城旅游区、大包干纪念馆、小岗村宿、韭山国家森林公园等一条条乡村旅游线路。在这些线路中,操着上海、江苏、浙江以及全国多地方言的游客纷至沓来,购买农产品、住宿、餐饮等消费,带旺了文旅产业。
如今,乐享晚年的“岗一代”不再担心小孩能不能养活,“岗二代”们忙于打拼事业,“岗三代”们学成归来,成为建设小岗的新力量。
当年,小岗人用摁“红手印”的方式拉开中国农村改革的大幕,如今的新小岗人,正乘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大势”,传承着小岗的改革基因,发展有小岗特色的新质生产力。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是安徽发展的最大红利、最大动能。
地处沿淮的凤阳,虽未占地利之便,但却以小岗村这个最大的品牌,撬动了最大红利,为当地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县域如何乘势而上?紧要之处就在以洞明果敢的明势之智找准支点。
从凤阳看滁州,更足以凸显出,全面主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滁州上下最大的共识和果决的发展行动。
乘势之要,既重在看准方向,更贵在行动坚毅。
组局:小城百亿的项目“名场面”
小县资源少。
招商,几乎成县域经济发展的“生命线”。
然而,招商竞争早已是一片“红海”,“个头小”的县级行政区,怎么在一群“大个子”的竞争对手里“抢到球”,如何让眼光高的龙头企业“看上自己”,大家都在绞尽脑汁。
当下,一个县能落户一个实打实的百亿元级投资的制造业项目,往往就是享誉一时的“名场面”。
在凤阳,这种小城百亿的项目“名场面”近年来持续登场。
凤阳做的,就两个字:“谋局”,将招商、调度、服务等全部融入“局” 中,贯穿整个项目的全生命周期。
光伏龙头企业——正泰的落户,堪称典范。
早些年,凤阳招商干部就“盯”上了正泰,一位干部加了正泰中层干部的微信,在微信里聊了整整两年都没见面。对方态度有点不冷不热,一副“县里接不住我们的大项目”的意思。
2021年,因一个契机,凤阳招商干部终于约到了他,请人家吃饭,对方称有饭局,一直等到他饭局结束才有机会见面聊了几句。正泰的干部坦言,感受到凤阳的诚意,但对县里的条件和能力还不够信任。
此时,浙江义乌、嘉兴、海宁等地都在争取该项目,竞争非常激烈。
几经辗转,对方终于牵线双方的主要领导见面。2022年5月底,滁州市主要领导率队在杭州拜访了正泰集团一把手,促成了在凤阳的投资,正泰投资80亿元。
项目进驻的过程,也是充满曲折。
正泰一开始对土地不满意,临时又换了块更大的地;
正泰项目2023年6月要投产,企业反映需要建变电站,由于凤阳县供电归属蚌埠供电公司,凤阳县主要领导和工作专班轮番前往蚌埠沟通对接,最终在4月底完成变电站建设。
2个多月时间,不要说建一座变电站,连设计、招投标都完不成。凤阳的惊
人速度,让正泰上上下下大吃一惊。
2023年6月3日,正泰一期产品下线。正泰集团一把手专程赶到凤阳县,那天他笑得格外开心,并在活动现场签订投资100亿元的二期项目。
论产业基础、基础设施、人才规模,县级行政区比不过地级市,要留住好项目,只能拼诚意、拼服务。不怕被拒绝、不怕麻烦,“热脸遇冷脸”更被招商干部视作常态。
在他们看来,开始时对你冷脸以待的,往往恰是实打实干项目、做产业的, 而那种过分热情、把百亿挂在嘴上的人却是最该防范的“坑”。
凤阳有执着的招商劲头,也有高效的招商打法。
为了招商,凤阳各级干部几乎全员上阵,该县组建了六大产业链专班,县领导带头,四大班子人人有任务、个个定目标、一级带着一级干。
再看服务,凤阳的扁平化调度,是项目提速提质的关键。
从2020年每一周一次的千亿硅谷指挥部工作调度会,到近年来每两周一次, 至今已坚持开了110多次。
每次调度会不只是研究征地拆迁、营商环境,而是调度各种保障要素,细化到所有重点项目。调度会不讲成绩,就讲今天干什么、下周干什么;不搞交流发言、表态发言,只找差距,说怎么干。
“首问负责”“即申即享”这些做法在凤阳已经成为常态,现在凤阳干部想的最多的是“你能提前为这个项目做什么”。
就像凤阳县委书记朱林的一句口头禅:“我是‘理工男’,不晓得怎么说得好,只晓得怎么好好做。”
这种实实在在的干事创业态度以及高效的工作布局,创造了百亿元级投资大项目落户小县城的一个个“名场面”:近三年平均每年凤阳都有一个光伏行业百亿元以上项目签约落地。
大项目对县域为什么重要?
引进一个百亿元级投资规模的制造业项目,等于就是造一个汇聚发展资源要素的“局”:项目带来资金、带来人才、带来更先进的技术、带来成熟的经营管理模式,更重要的是,带来了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产业发展思维。
对于一个县域而言,这些都抬高了发展水位,由此也能练就更高的“游泳技能”,锤炼推动发展的更加专业化本领和能力。
这也是滁州近年来快速发展的重要“心得”。由于近年来不断有百亿级体
量大项目落户,如今,滁州已经能对一个重大制造业项目从落地到投产各个环节进行更加清晰的节点安排,通过专业化的工作流程,最大程度实现快速投产。
“那种需要建设50万至60万平方米厂房的制造业大项目,半年多建成投产, 完全有把握能做到。”滁州的负责同志曾信心满满地说。
破局:实干者的“破立之策”
高质量发展是绿色成为普遍形态的发展。
但不得不说,这也是县域发展中很难过的“坎”。
一些县级行政区难以适应转型,摆脱不了“放任不管或一关了之”的“二极管”思维,要么环境脏了,要么产业“黄”了,有的资源县一直没有过绿色转型这道关。
但凤阳,跨过去了。
2021年4月,时任凤阳县委副书记、县长朱林正为中央环保督察“回头看” 通报而急得彻夜难眠,用他的话来说:“压力巨大,睡不着觉,一心想着怎么整改和发展。”
当年4月,中央第三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进驻安徽当天就收到群众举报,反映凤阳县机动车拆解行业环境污染严重。
通报指出当地存在“督察转办信访件查处不彻底”“非法机动车拆解点环境污染严重”“非法拆解问题始终整而不治”3类问题。
上世纪90年代,凤阳县刘府镇逐渐发展成为远近闻名的报废汽车拆解利用集散地,但由于当时市场多是自发、无序、小作坊式个体经营,废旧汽车拆解不规范、不科学,给生态环境带来了较大影响。
中央环保督察通报“点名”、限期整改通知,无异于对当地X委政府的“当头一棒”。巨大的压力下,怎么整改?废旧机动车拆解行业还要不要了?
既堵,也疏,污染绝不容忍,产业还是要发展,凤阳做的就是“整改+转型”。整改期间,凤阳县依法取缔非法机动车拆解点,由有资质的报废汽车回收
拆解公司进行处置,清理各类废铁废钢、污土废渣等1.1万余吨,已全部转运并规范处置等。
目前,当地仅由玉成洪武报废汽车拆解回收利用公司一家大型企业负责废旧汽车处置,该企业操作流程规范、有序、精细,成为凤阳经开区循环经济园片区的龙头企业。
下一步,就是转型了。
破铜烂铁、废旧汽车,如果合理利用,都是“金疙瘩”,皆是大产业,这在发达国家早有先例。
园区里,安徽拓美威铜业集团有限公司专门做废旧铜铝的再加工,将回收来的“破铜烂铁”,加工成汽车零部件、水龙头、电线电缆制品等。投产后去年产值达到112亿元,产品出口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
拓美威的引进,是一个“无心插柳”的故事。
当时,园区招商的同志原本是与另一家常州企业老总谈合作的,这家企业老总与拓美威老总是好友,路上偶遇便一同前往。结果,这个企业老总没和凤阳谈成,拓美威老总却与凤阳签了约,将公司从江苏常州迁了过来。
几年过去,差别显现出来了。原本那家企业因外贸形势,生意大受影响; 这边的拓美威却发展得如日中天,产值年年翻番。
如今,拓美威三期项目开建,他也注资进来,一起做铜铝全产业链。
和拓美威一样,如今的循环产业园蒸蒸日上,实现经营收入、工业总产值、税收收入“三个翻番”,2023年产值做到了270多亿元。
面对当前新能源汽车、光伏产业的新风口,该园区延伸产业链,将铜铝制品再加工成附加值更高的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光伏组件边框等产品,从废料里淘出更多“金元宝”。
从废旧机动车拆解、破铜烂铁回收,到循环经济园区,从“小散乱污”, 到集中规范,一套组合拳下来,凤阳顺应转型大势,正确地处理了发展与环保的关系,顺利度过了绿色转型的“大考”,实现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双丰收。
高质量发展的一道“必答题”,就是产业转型升级。
转型,一定程度上就是“破立之策”。高明的“破局者”,首要的思维取向是立,以千方百计引入先进发展要素为导向,“破”往往就是有效的“立”。
于凤阳,于滁州,这都是发展活力、发展口碑背后的重要底层逻辑。谋事: “干成几件大事”拉满氛围感是好的发展环境,提振了干部作风,还是好的干部作风优化了发展环境?这就如同“先有鸡还是先有蛋”,很难说清。
事实上,一些县级行政区的干部作风问题,一直“卡”在这条发展循环链上。
凤阳虽在滁州,但凤阳人的性格更偏北方一点。从古代的朱元璋搞农民起义,到45年前小岗人按“红手印”搞“大包干”。胆子大、敢想敢干,是凤阳
人骨子里的基因。
在凤阳采访调研时,很多干部和企业家都有这样的体会:凤阳人的这种“地域性格”用来抓发展、搞建设,是能“成大事”的一大优势;反之,也可能“出大事”。
凤阳的做法,就在于“谋事”:县里几大班子负责同志率先垂范,努力干成几件大事,以“事”撑“局”、以“局”成“势”,造就生机蓬勃、向上向新的县域高质量发展火热氛围。
事业始终是干部成长的舞台。在这种“热锅热灶”的氛围下,想干事、干成事、不出事,就会成为更加自觉的追求和行动。
如果你和凤阳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史学军聊几句,你绝猜不到他是1965年出生、快退休的人大干部。
他总是一脸笑容、语速很快,谈循环经济产业更是如数家珍,对产业大势分析得头头是道,说话时眼神中流露出热忱与自信。
同样,当你和凤阳县政协副主席、光伏产业链常务副链长曹启兵聊后,你也会惊诧这个儒雅的政协干部为何对光伏产业这么精通。他记忆力很好,过去招商的时间、地点、细节都能回忆得一清二楚。
这些得益于凤阳的“链长制”,将四大班子全部容纳进去。也就是说,人大、政协不是所谓的“二线”,反倒是冲在抓项目、抓经济的“第一线”。
其实,对于像史学军、曹启兵这样的干部,他们都曾身经百战,之前都从事过具体的经济工作,有的是开发区一把手,有的是县直部门负责人。
曹启兵坦言:“凤阳发展势头很好,我们这些凤阳县土生土长的干部,退休了也在凤阳,即使为自己的未来,现在也要努力啊。”
走路有风,眼里有光,已然成为凤阳很多干部状态的真实写照。在他们心里,自己虽身在县域,但决不能甘当“咸鱼”。
坚韧与干练,写在凤阳经开区X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刘军义的脸上,1969 年出生的刘军义在农村中学教书多年,此后凭借勤奋好学考上公务员从事文字工作,后进入经济工作一线。每天早上5∶30起床,晚上10点之后离开办公室, 这一习惯他坚持了很多年。
2021年,刘军义任凤宁产业园管委会副主任,正着手全县开发区整合,此时,爱人查出患有乳腺癌在上海手术。
刘军义仅在爱人手术那几天请假赴上海陪伴,而爱人后期的化疗阶段严重
失眠,刘军义整夜陪伴,第二天还得正常上班。
“只要到了单位,就要忘掉家里的事;回到家,就不要去想单位的事。凤阳的干部,就得学会在这些身份里转换。”刘军义说。
年轻一代,就如同处在“快速的跑步机”上,在锻炼中迅速成长。
2019年,淮南小伙黄友好收到凤阳同学发来的一条信息,我们县在搞人才引进,你要不要试试?每月4000元的人才补贴,还有一次性15万元的购房补贴, 心动之下他投出了简历,如今已成为县科创中心副主任。
2018年3月,在北京读外语专业的刘璇通过省考回到老家大庙镇,一个曾经遍地是小矿厂的石英砂之乡,她印象中的小镇还停留在不敢开窗晾衣、马路牙子堆着半尺高的白色尾泥,如今微信上的“旋风少女”刘璇已任职大庙镇副镇长。
2019年毕业的凤阳板桥镇小镇青年张永杰,大学一毕业,就入职福莱特。看着初中玩耍过的地方变成一个个大项目,他自己也由职场“小白”成长为公司行政副主任,如今张永杰发自内心地感到回乡就业是他做出的最正确的选择。
当区域经济处在“发展快车道”,老、中、青,一代代的凤阳人,他们专注在“车道”上奋力奔跑。
谋事、干事、成事,汇聚成凤阳突围的强大力量。
有人说,凤阳,是滁州的缩影,是区域经济增长“新势力”的代表。
确实,从产业规划、发展布局,到手法、步法、打法,均如出一辙,即以国家大势、产业大势、转型大势为宏观牵引,进行全局谋划;以聚集要素、招商引资和政务服务为中观路径,进行整体推进;以干部作风建设和解决实际问题为微观打法,取得最大效益。
这些,一举逆转了曾经的发展困局,成就了突围的逆袭佳话。
979年前,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的一句“环滁皆山也”,让世人记住滁州。
如今,滁州已成为“环滁皆产业”的光伏之都、中国发展最快的城市之一。无论是凤阳的“逆袭”,还是滁州的“出圈”,归根到底得益于在谋势、
谋局、谋事上摸索出一套环环相扣的体系性“打法”。这,是属于实干者的“大时代”。
新发展格局之下,小城、县域不再是甘于寂寞的“配角”。
站在大势一边,用好资源优势,外聚要素、内塑斗志,就会如凤阳、如滁
州,勇立高质量发展潮头,破浪前行,绽放别样精彩。
大学生网络成瘾问题现状及对策
广东医科大学人文与管理学院 张睿佳
中国,有2800多个县级行政区。
一头连城市、一头连乡村,作为国民经济的基本发展单元,县域兴衰直接关系着发展全局。对于仍未摆脱发展不足、发展不优、发展不平衡基本省情的安徽来说,县域经济的振兴更是举足轻重。2023年,县域生产总值占安徽全省比重超过47%。
放眼全国县域经济发展大潮,有的县,在高质量发展之路上加速突围;有的县,则徘徊不前、陷入困局。
“发展慢—实干难—人心散”,这是一些县域发展陷入停滞的常见困局。那么,破局的关键在哪里,发展突围的密码是什么?
带着这些问题,安徽日报报业集团调研组来到滁州市凤阳县,探寻该县发展突围的经验。为什么是凤阳?
历史上的定远、凤阳、嘉山(今明光市)都是安徽沿淮地区出了名的“穷县”——当地民谣“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道尽了这里曾饱经的沧桑忧患。
可就是这么一个曾经的“穷县”,随着安徽“第三城”滁州市的异军突起, 立足资源禀赋,抢抓新兴产业“现象级”成长的产业变革战略机遇,一任接着一任干,近年来发展速度尤为迅猛,2017年以来生产总值连跨四个百亿元台阶, 地区生产总值超过500亿元,跻身全国投资潜力百强县、全国营商环境百强县。
从凤阳看滁州。
县域突围离不开市域带动,而市域整体向上更离不开县域支撑。这条县市联动、向新向上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其深刻的启示意义就在于:
谋势是起点。看准大势,顺势而为,乘势而上,才能迎风起舞。
谋局是关键。以势造局,以局引流,县市联动,一体构筑人才、资本、技术等要素的发展平台。
谋事是支撑。凡突围,必聚力。干成几件大事,抓实几个产业,就能撑起发展之“局”,崭露腾飞之势。
那么,凤阳是怎么做的?
识势:投身产业变革,向“光”而行
县域经济突围,不易。
相比城市,县域经济体量偏小,基础设施偏弱,招商引资上没有地级市的优势条件,又面临大城市的虹吸效应,较难留住人才,在白热化的区域经济竞争中,迫切需要找出一条适宜自身的发展之道。
而难就难在这里。很多县域陷入发展困局,不是没有发展意愿,也不是缺乏行动力,但一些地方到头来却是“打了一通乱仗”。
究其根源,有的是“势”上踏空,错过发展大势,没能结合自身优势,产业规划不科学,招商引资只看眼前,“捡到篮子都是菜”,招来的项目产业层次不高、效益不好;
有的是“局”上受限,缺乏科学的方式方法,发展格局打不开,留不住大项目、好项目;有的是“事”上失序,产业布局、发展大环境一旦受挫,干部心气神便难以提起来,有的不作为,追求安逸舒适、“佛系”“躺平”;有的乱作为,违法乱纪,这些又会给发展环境带来负面影响。
势、局、事。谋划全域发展,这三条“线”互相促进、互为因果,形成一个底层逻辑上的体系化循环。
如何形成正向循环?这既取决于发展大势,更决定于干事的路径和方法, 是否谋得准、谋得科学。
而凤阳的突围,正得益于此。
摊开凤阳的“手握的牌”,矿产资源,算是一张“好牌”。
凤阳石英砂、石灰石“两石”资源丰富,特别是石英砂资源,远景储量达100亿吨,岩矿中的二氧化硅含量达到了99%以上,储量、品位和综合利用价值均居全国第一。
但在以往,凤阳的“资源牌”没有打好,发展也经历过“阵痛”。
由于企业技术门槛不高、产品附加值低,凤阳的石英砂主要作为建材辅料、家居装饰材料以及日用玻璃生产原材料等。
这些砂子,一吨甚至卖不到百元,“白菜价”都没人要。
背靠优质石英砂资源的凤阳人没享受到多少“靠山吃山”的红利,却饱受环境污染之苦。污染到什么地步?
当地群众家家户户不敢开窗晾衣,马路牙子堆着半尺高的白色尾泥。住在矿区周边的女孩子,都不敢穿白衣,否则出门不久就变成了“灰衣”。
怎么办?
凤阳人一直在苦苦思索。
前些年,国家大力治理产能过剩,凤阳县关闭了水泥生产线,却也敏锐地意识到,以光伏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契合新发展理念导向、符合绿色发展要求, 是另一块广阔天地。
石英砂,是生产光伏玻璃的主要原料之一,变以往的挣“低附加值又污染” 的小钱,为赚“高附加值又环保”的大钱,岂不是双赢?
2018年,凤阳关停了200多家“小散乱污”企业,规划建设了大庙石英产业园,实施石英砂行业退田入园、退河入园、退林入园。
关掉“偏门”,但怎么才能迈上通向高质量发展的“正途”?
“双碳”战略的落地,特别是以太阳光伏产业为代表的清洁能源产业方兴未艾,让凤阳有了顺应大势、谋定而后动的“笃定”:在战略规划上,凤阳下定决心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光伏产业。
翻开凤阳县“十二五”“十三五”“十四五”规划,可以看到凤阳县连续三次将发展硅产业写入其中。十多年间,正是秉持着“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坚定决心,从“初步形成全国性日用玻璃集散中心”,到“打造‘千亿硅谷智汇大基地’”,凤阳产业发展向“高”攀爬,向“新”而行。
紧跟产业变革大势,以资源换产业,这一次,凤阳乘上了“东风”。
这几年,作为“新三样”之一的光伏行业发展势头迅猛,依托资源优势, 凤阳光伏产业加速崛起。
凤阳把光伏产业作为支柱产业,县领导“逢会必讲光伏、逢人必谈光伏”, 利用一切契机推进凤阳光伏产业、招引光伏项目。
随着福莱特、南玻、正泰等一批龙头企业入驻,百亿产业强势崛起。
2016年,福莱特作为首家光伏玻璃龙头企业落户凤阳,先后签约4期项目, 完成投资超200亿元;
2021年,签约总投资220亿元凤阳县海螺光伏绿色产业园项目;
2022年签约总投资100亿元尚德20GW高效组件产业园项目;
……
2023年,凤阳县光伏产业链产值327.5亿元,同比增长104.8%。光伏玻璃产能接近全国1/4规模,成为全球最重要的光伏玻璃生产基地。曾经不值钱的砂子, 变成了“金砂”。
光伏砂,即使在行情不太好时,也卖到每吨400元左右。随着提纯技术再提升,砂子的价格可能还会翻一倍。
更重要的是,龙头企业的入驻,规范了采砂工序,一举解决了污染问题。比如,尾泥尾砂的乱排乱放,一直是矿区整治难点,凤阳曾因此花15亿元
为“母亲河”濠河“通肠洗胃”,治理成本不可谓不高。
如今,随着加工工艺的提升,尾泥尾砂也变成了“香饽饽”。
有了大企业的技术加持,大庙镇X委副书记孙威不再神经紧绷:“昨天, 一家水泥厂联系我想要购买园区企业100万吨尾泥尾砂,一吨20元,就是2000万元的销售额。”
生产中提取的白炭黑产品每公斤也能卖到40元左右。园区企业正在将原料“吃干榨尽”。现在的园区,蓝天绿水、白云飘飘,道路两旁种满绿植,路边的小花,趁着春风摇曳。大庙镇副镇长刘璇身穿一件纯白大衣,格外亮眼。现在,女孩子在矿区穿白衣,再也不是什么奢望。
凤阳,就像她的名字“丹凤朝阳”一样,向“光”而行。凤阳“落子”光伏,滁州满盘皆活。
站上产业变革大势“风口”,滁州吸引全球光伏20强企业中9家落户,光伏玻璃、光伏电池片、光伏组件产能均占安徽全省一半以上,正向着建设“世界光伏之都”的目标渐行渐近。
乘势:“最大的品牌”撬动最大红利
县级行政区,光靠自身力量“闷着头干”是不够的,顺应国家大势,巧借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外力”,是一条捷径。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安徽最大的“势”,对于和南京“打得火热”的近邻——滁州来说,紧扣这个“大势”,尤为重要。
相比来安、全椒等县市,凤阳距离江苏还有一定距离,缺少省际毗邻区的“近水楼台”之便,但凤阳的“融长”之路,有着自己的一套打法。
改革,是凤阳最深的基因;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凤阳最大的“势”。全国闻名的小岗村,便成了“桥头堡”。
崔正行,出生于邻居叔叔们摁“红手印”的1978年。
“我很早就出去打工挣钱,在江苏一家工厂学机器维修,2016年回家时, 我看村里起了老大一片工地,一打听才知道,小岗要建一个很大的厂,我想这么大的厂,肯定有很多设备要维修,后来工厂开始招工,我就办好了离职手续,
总算回家来了!”
崔正行看到的“老大一片工地”,就是小岗招商来的老牌农产品深加工企业盼盼食品。2017年,怀着在“农村改革第一村”推动乡村振兴的愿望,盼盼落户小岗。
“我们的食品、饮料,是做给我们的亲人吃的,做给我们的亲人喝的”, 一进厂区,四行大字十分醒目。2023年该公司产值达到4.5亿元,员工约500人。
就像“盼盼”的名字一样,以改革思维发展智慧农业,推进农工旅的新融合,给当地带来了新盼头。
凯盛浩丰(小岗)智慧农业产业园里,番茄果实竟然一样红、一样大,就像工业生产线上出来的。
这是怎么做到的?凯盛浩丰小岗村基地副经理高宏伟解释说,园区的智慧玻璃温室采用了中建材集团自主研发的4毫米超白减反无影玻璃,透光率高达91%,高散射率确保每一棵植株均匀享受阳光,该技术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用工业化思维提升了农业发展质量。
这个项目,已成全省、全国的现代设施农业样板。
4月的凤阳街头,不时可见长三角绿色食品加工业(小岗)大会的宣传标语, 这个大会已成功举办了两届,累计签约绿色产品项目12个,总投资63.4亿元。凯盛浩丰和盼盼食品都是展会上的“宠儿”,连带去的展品都被“一扫而空”。
背靠长三角巨大市场,凤阳的绿色食品销路打开了。同时打开的,还有明中都皇故城旅游区、大包干纪念馆、小岗村宿、韭山国家森林公园等一条条乡村旅游线路。在这些线路中,操着上海、江苏、浙江以及全国多地方言的游客纷至沓来,购买农产品、住宿、餐饮等消费,带旺了文旅产业。
如今,乐享晚年的“岗一代”不再担心小孩能不能养活,“岗二代”们忙于打拼事业,“岗三代”们学成归来,成为建设小岗的新力量。
当年,小岗人用摁“红手印”的方式拉开中国农村改革的大幕,如今的新小岗人,正乘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大势”,传承着小岗的改革基因,发展有小岗特色的新质生产力。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是安徽发展的最大红利、最大动能。
地处沿淮的凤阳,虽未占地利之便,但却以小岗村这个最大的品牌,撬动了最大红利,为当地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县域如何乘势而上?紧要之处就在以洞明果敢的明势之智找准支点。
从凤阳看滁州,更足以凸显出,全面主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滁州上下最大的共识和果决的发展行动。
乘势之要,既重在看准方向,更贵在行动坚毅。
组局:小城百亿的项目“名场面”
小县资源少。
招商,几乎成县域经济发展的“生命线”。
然而,招商竞争早已是一片“红海”,“个头小”的县级行政区,怎么在一群“大个子”的竞争对手里“抢到球”,如何让眼光高的龙头企业“看上自己”,大家都在绞尽脑汁。
当下,一个县能落户一个实打实的百亿元级投资的制造业项目,往往就是享誉一时的“名场面”。
在凤阳,这种小城百亿的项目“名场面”近年来持续登场。
凤阳做的,就两个字:“谋局”,将招商、调度、服务等全部融入“局” 中,贯穿整个项目的全生命周期。
光伏龙头企业——正泰的落户,堪称典范。
早些年,凤阳招商干部就“盯”上了正泰,一位干部加了正泰中层干部的微信,在微信里聊了整整两年都没见面。对方态度有点不冷不热,一副“县里接不住我们的大项目”的意思。
2021年,因一个契机,凤阳招商干部终于约到了他,请人家吃饭,对方称有饭局,一直等到他饭局结束才有机会见面聊了几句。正泰的干部坦言,感受到凤阳的诚意,但对县里的条件和能力还不够信任。
此时,浙江义乌、嘉兴、海宁等地都在争取该项目,竞争非常激烈。
几经辗转,对方终于牵线双方的主要领导见面。2022年5月底,滁州市主要领导率队在杭州拜访了正泰集团一把手,促成了在凤阳的投资,正泰投资80亿元。
项目进驻的过程,也是充满曲折。
正泰一开始对土地不满意,临时又换了块更大的地;
正泰项目2023年6月要投产,企业反映需要建变电站,由于凤阳县供电归属蚌埠供电公司,凤阳县主要领导和工作专班轮番前往蚌埠沟通对接,最终在4月底完成变电站建设。
2个多月时间,不要说建一座变电站,连设计、招投标都完不成。凤阳的惊
人速度,让正泰上上下下大吃一惊。
2023年6月3日,正泰一期产品下线。正泰集团一把手专程赶到凤阳县,那天他笑得格外开心,并在活动现场签订投资100亿元的二期项目。
论产业基础、基础设施、人才规模,县级行政区比不过地级市,要留住好项目,只能拼诚意、拼服务。不怕被拒绝、不怕麻烦,“热脸遇冷脸”更被招商干部视作常态。
在他们看来,开始时对你冷脸以待的,往往恰是实打实干项目、做产业的, 而那种过分热情、把百亿挂在嘴上的人却是最该防范的“坑”。
凤阳有执着的招商劲头,也有高效的招商打法。
为了招商,凤阳各级干部几乎全员上阵,该县组建了六大产业链专班,县领导带头,四大班子人人有任务、个个定目标、一级带着一级干。
再看服务,凤阳的扁平化调度,是项目提速提质的关键。
从2020年每一周一次的千亿硅谷指挥部工作调度会,到近年来每两周一次, 至今已坚持开了110多次。
每次调度会不只是研究征地拆迁、营商环境,而是调度各种保障要素,细化到所有重点项目。调度会不讲成绩,就讲今天干什么、下周干什么;不搞交流发言、表态发言,只找差距,说怎么干。
“首问负责”“即申即享”这些做法在凤阳已经成为常态,现在凤阳干部想的最多的是“你能提前为这个项目做什么”。
就像凤阳县委书记朱林的一句口头禅:“我是‘理工男’,不晓得怎么说得好,只晓得怎么好好做。”
这种实实在在的干事创业态度以及高效的工作布局,创造了百亿元级投资大项目落户小县城的一个个“名场面”:近三年平均每年凤阳都有一个光伏行业百亿元以上项目签约落地。
大项目对县域为什么重要?
引进一个百亿元级投资规模的制造业项目,等于就是造一个汇聚发展资源要素的“局”:项目带来资金、带来人才、带来更先进的技术、带来成熟的经营管理模式,更重要的是,带来了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产业发展思维。
对于一个县域而言,这些都抬高了发展水位,由此也能练就更高的“游泳技能”,锤炼推动发展的更加专业化本领和能力。
这也是滁州近年来快速发展的重要“心得”。由于近年来不断有百亿级体
量大项目落户,如今,滁州已经能对一个重大制造业项目从落地到投产各个环节进行更加清晰的节点安排,通过专业化的工作流程,最大程度实现快速投产。
“那种需要建设50万至60万平方米厂房的制造业大项目,半年多建成投产, 完全有把握能做到。”滁州的负责同志曾信心满满地说。
破局:实干者的“破立之策”
高质量发展是绿色成为普遍形态的发展。
但不得不说,这也是县域发展中很难过的“坎”。
一些县级行政区难以适应转型,摆脱不了“放任不管或一关了之”的“二极管”思维,要么环境脏了,要么产业“黄”了,有的资源县一直没有过绿色转型这道关。
但凤阳,跨过去了。
2021年4月,时任凤阳县委副书记、县长朱林正为中央环保督察“回头看” 通报而急得彻夜难眠,用他的话来说:“压力巨大,睡不着觉,一心想着怎么整改和发展。”
当年4月,中央第三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进驻安徽当天就收到群众举报,反映凤阳县机动车拆解行业环境污染严重。
通报指出当地存在“督察转办信访件查处不彻底”“非法机动车拆解点环境污染严重”“非法拆解问题始终整而不治”3类问题。
上世纪90年代,凤阳县刘府镇逐渐发展成为远近闻名的报废汽车拆解利用集散地,但由于当时市场多是自发、无序、小作坊式个体经营,废旧汽车拆解不规范、不科学,给生态环境带来了较大影响。
中央环保督察通报“点名”、限期整改通知,无异于对当地X委政府的“当头一棒”。巨大的压力下,怎么整改?废旧机动车拆解行业还要不要了?
既堵,也疏,污染绝不容忍,产业还是要发展,凤阳做的就是“整改+转型”。整改期间,凤阳县依法取缔非法机动车拆解点,由有资质的报废汽车回收
拆解公司进行处置,清理各类废铁废钢、污土废渣等1.1万余吨,已全部转运并规范处置等。
目前,当地仅由玉成洪武报废汽车拆解回收利用公司一家大型企业负责废旧汽车处置,该企业操作流程规范、有序、精细,成为凤阳经开区循环经济园片区的龙头企业。
下一步,就是转型了。
破铜烂铁、废旧汽车,如果合理利用,都是“金疙瘩”,皆是大产业,这在发达国家早有先例。
园区里,安徽拓美威铜业集团有限公司专门做废旧铜铝的再加工,将回收来的“破铜烂铁”,加工成汽车零部件、水龙头、电线电缆制品等。投产后去年产值达到112亿元,产品出口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
拓美威的引进,是一个“无心插柳”的故事。
当时,园区招商的同志原本是与另一家常州企业老总谈合作的,这家企业老总与拓美威老总是好友,路上偶遇便一同前往。结果,这个企业老总没和凤阳谈成,拓美威老总却与凤阳签了约,将公司从江苏常州迁了过来。
几年过去,差别显现出来了。原本那家企业因外贸形势,生意大受影响; 这边的拓美威却发展得如日中天,产值年年翻番。
如今,拓美威三期项目开建,他也注资进来,一起做铜铝全产业链。
和拓美威一样,如今的循环产业园蒸蒸日上,实现经营收入、工业总产值、税收收入“三个翻番”,2023年产值做到了270多亿元。
面对当前新能源汽车、光伏产业的新风口,该园区延伸产业链,将铜铝制品再加工成附加值更高的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光伏组件边框等产品,从废料里淘出更多“金元宝”。
从废旧机动车拆解、破铜烂铁回收,到循环经济园区,从“小散乱污”, 到集中规范,一套组合拳下来,凤阳顺应转型大势,正确地处理了发展与环保的关系,顺利度过了绿色转型的“大考”,实现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双丰收。
高质量发展的一道“必答题”,就是产业转型升级。
转型,一定程度上就是“破立之策”。高明的“破局者”,首要的思维取向是立,以千方百计引入先进发展要素为导向,“破”往往就是有效的“立”。
于凤阳,于滁州,这都是发展活力、发展口碑背后的重要底层逻辑。
谋事:“干几件大事”拉满氛围感
是好的发展环境,提振了干部作风,还是好的干部作风优化了发展环境? 这就如同“先有鸡还是先有蛋”,很难说清。
事实上,一些县级行政区的干部作风问题,一直“卡”在这条发展循环链上。
凤阳虽在滁州,但凤阳人的性格更偏北方一点。从古代的朱元璋搞农民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