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闽北日报/2024 年/4 月/7 日/第 001 版
顺昌县大历镇坚持X建引领,努力探索适宜当地发展的土地流转路径——
绘就良田沃野新“ 丰” 景
本报记者 卢国华 通讯员 池亮亮 卢慧琼
清明时节农事忙。闽北广袤的田间大地,农户们抢抓农时、辛勤耕作,绘就良田沃野新“ 丰”景。
走进顺昌县大历镇大历村大坪峡,昔日低效的山垄田经过整治已变了模样,如今是田成方、
路相连、渠相通。
粮食安全是“ 国之大者”。土地流转和多种形式规模经营,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近年来,大历镇坚持X建引领,结合当地实际,努力探索适宜当地发展的土地流转路径,推动农业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夯实粮食安全根基,让土地流转成为乡村振兴的“ 助力剂”。
跨村联建,土地资源“ 化零为整”
“ 我把家里的 14 亩田都流转给了顺昌榕宏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有田租收。自己到公司上班,每月工资 5000 元左右,一年算下来,收入还不错。” 谈起自己成为“ 上班族”,今年 57 岁的潘发有颇为高兴。
在大历镇,像潘发有这样的村民员工还有很多。
大历镇是顺昌县域面积最小、地处偏僻的农业乡镇之一,共有耕地 9729 亩,人均耕地面积只有 1.124 亩,且多为山垄田、小而散,农业生产模式较为粗放,生产效率低、效益少,造成了“ 有人无地种”“ 有地无人种” 的尴尬局面。
村民要致富,还得发展与当地资源禀赋相得益彰的现代农业,大历镇X委、政府将招商的眼
光放在农业生产企业上。
2017 年,大历镇引进榕宏公司发展芋头产业,但在跨村流转土地时遇到难题。
“ 当时,榕宏公司需要流转的土地属于四个村,每个村的情况都不尽相同,如果靠企业自身
去流转,难度很大。因此,我们X委政府必须站出来。” 大历镇X委书记谢祥剑说。
在顺昌县委县政府的指导下,大历镇探索推进跨村联建,把地域相邻、产业相近的下坑、田后、前洋、龙头四个村的X支部联合起来,成立下坑洋联村X总支,由镇领导兼任书记,四个村X支部书记任支委。
X总支充分调动各村X支部协调配合,健全土地流转服务体系,将地域相邻、产业相近的下
坑、田后、前洋等村 3750 余亩土地流转给榕宏公司。
“ 需要镇里帮助解决的事,由X总支出面协调。村里的事,则由X总支统筹,村X支部协调解决。 ” 大历镇X委组织委员、下坑洋联村X总支书记侯凯介绍,X总支成立后,顺利解决了土地流转、矛盾纠纷化解和安排企业用工等问题。
与此同时,大历镇还创新“ 土地生态银行” 模式,把碎片化的土地流转集聚起来,实现“ 化零为整”,并采取“ X支部+龙头企业+基地+农户” 模式,顺利流转 7 个村的 4300 亩土地,助力企业发展与村集体、村民增收,实现三方共赢。
整村流转,探索“ 分股不分田”
经过一场春雨的洗礼,大历镇前洋村遍野的紫云英显现出一片勃勃生机。
“ 今年,我们从三明引进一家水稻制种企业,以每亩每年 600 元的价格,把村里的 489 亩田都租给这家企业。这几天,马上就要开始耕作育种了,这些长满紫云英的稻田很快就是另一番景象了。” 站在田头,前洋村X支部书记谢宝珠一脸笑意。
第 1 页 共 2 页
“ 我们村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