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南通日报/2024 年/4 月/24 日/第 A03 版特别报道
包场镇:格局重塑 崛起海港新城
本报记者 袁晓婕 黄天玲
春风吹过黄海边,在海门区东北部,随着一个个重大项目纷至沓来,一幢幢地标建筑拔地而起,一座现代化港城正加速建设,以日新月异的速度将全新面貌呈现在大家面前。这里,就是包场镇。
2023 年,包场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200 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4.1 亿元;全口径工业应税开票 (所属期) 551.04 亿元, 同比增长81.2%; 完成规模工业应税开票511.04 亿元, 同比增长78.25%;完成规上工业产值 412.9 亿元,同比增长 47.6%;完成固定资产投资 138.62 亿元;规上服务业重点行业营收增幅达 107%;外贸进出口完成 44.43 亿元。在全国千强镇排名中,包场镇列第 349位。
“以港口开发为龙头、以重大项目为抓手、以海港新城为支撑,全速推进港产城融合发展。 ”包场镇X委书记黄卫国表示,今年,包场镇将锚定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10 亿元目标,力争工业应税销售突破 800 亿元,推动高质量发展继续走在南通第一方阵。
昔日的渔业小镇如今蝶变成海港新城,当下包场镇突出“江苏沿海明星乡镇”目标定位,锚定“再造一个工业海门”历史使命,全速推进“港产城人”融合发展,在“长三角产业创新协同区”建设中扛起包场新担当。
站在包场镇的海堤边,海风习习,远处高楼林立、车来人往、灯光璀璨……现代化的海港新
城处处生机勃勃。
曾经的包场是离海门主城最远的渔业小镇,产业单一,发展滞后。近些年,包场镇坚持向海而兴、向海图强发展路径,一座港口码头集聚、产业发展集群、商贸业态集中的现代化海港新城正拔地而起。
抢滩登陆,盐场渔港成发展热土
走进包场镇的振江股份大兆瓦海上风电项目现场,塔吊林立,工程车、运料车穿梭往来,工人们干劲十足,整个项目建设如火如荼。振江风电项目总投资 50 亿元,被列为省级重大产业项目,一期投资 7 亿元,竣工达产后有望实现销售收入 38 亿元、入库税金 1 亿元。
“从首次洽谈到初步达成投资意向,再到正式签约,只用了不到一个月时间。 ”谈到这个重大新能源项目落户的经过,黄卫国十分感慨: “当时项目负责人考察了沿海多个地区,最终选择包场镇,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当地有较强的风电新能源产业基础。 ”
包场镇是海门布局风电装备制造产业集聚地,艾郎风电的风电叶片生产基地,通光集团的海底光缆、电缆生产基地均落户包场镇,已形成生产规模。随着振江风电项目落户,风电装备产业链补齐关键一环。由此,包场镇将形成较为完备的风电装备制造产业。
站在海港大厦顶层极目远眺,远处是烟波浩渺的黄海,中天绿色精品钢项目现场,机械林立、管道蜿蜒,钢铁之城让人震撼;高楼大厦、五星级酒店、商业综合体,现代化城市氛围感拉满;转换一个角度,成片金黄的油菜花点缀在绿野中的民居,乡村田园风光扑面而来……谁能想到,这片朝气蓬勃的发展热土在十年前还是一片荒滩。
包场镇位于海门东北角。百年前,先贤张謇在这里植棉兴盐,开辟中国近代垦牧第一滩,这里曾是淮南十大盐场之一,同时也是一座有着百年历史的天然渔港。回顾包场镇建设历程,每一个脚印都洒满了汗水:“十一五”期间,海门未雨绸缪,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将沿海岸线从 3.6 公里拉长到 25 公里;2012 年 4 月,海门港 5 万吨级通用码头成功试通航,海门人的百年“海港梦”
第 1 页 共 3 页
终成现实;2013 年底,海门港开通南通沿海第一条集装箱航线;2015 年 11 月,海门港 5 万吨级通用码头对外开放通过国家级验收,成为南通沿海首批城市正式一类开放码头,当年港口吞吐量突破 100 万吨……
2019 年 12 月,通州湾新出海口规划建设正式写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2020 年初,南通统筹全市域沿海开发, 整合沿海岸线上的通州湾、 洋口港、 海门港、 吕四港组建 “大通州湾” ,推动国家战略在江苏南通落地实施。
“四个‘堂兄弟’我们当时的资源最少、围垦土地最少、岸线最短,可供发展的要素最少。 ”黄卫国是包场镇建设的亲历者,他介绍,但在此过程中,包场镇X委、政府始终保持战略定力,小而散的项目不要,有污染的项目不要,没有科技含量的项目不要,要聚焦新材料、新能源等赛道。正是这种清醒和执着,给大项目留足了发展空间、提供了落地支撑。
拥抱大海,产业集聚刷新速度
如今的包场镇, “公铁水”交通网络密集分布, “五大机场”立体环绕, “三大铁路”穿境而过,高等级公路纵横交错。宁启铁路、洋吕铁路全面通车,扬启高速互通口设在镇区核心区域。G15 沈海高速、G40 沪陕高速互通口近在咫尺,双向六车道的临海高等级公路穿境而过,直达崇启大桥。沿海港区规划港口岸线长度 13.4 公里,港口后方陆域腹地广阔,土地资源丰富。
“选择在包场镇的决定做对了!”南通艾郎风电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裁李传胜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