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光明日报/2024 年/4 月/17 日/第 005 版红船初心专刊
青海省海东市平安区平安街道沈家村:生态打底 产业富农
本报记者 王雯静 万玛加 本报通讯员 马兆炎
又是一年芳草绿,十里杏花分外红。青海省海东市平安区平安街道,漫山杏树覆盖着红色山岭,灿若云霞的杏花点缀着山峦,处处生机勃勃、春意盎然,一幅色彩斑斓的生态画卷向远处展开。
“ 过去,这大红岭可不是这个样子啊!” 站在山头上,大红岭田园综合体项目负责人罗彬回忆起他第一次来到大红岭的情景,“ 光秃秃的,一棵树都没有。”
大红岭位于平安区的西南侧,山体呈红色,“ 大风起沙尘,下雨流泥水” 是世代生活于此的沈家村村民的共同记忆。“ 在这里,种活一棵树比照看娃娃还难!” 说起这些年大红岭的变化,沈家村村委会主任沈文彪感慨万千。
地处浅山,干旱少雨,面对这样的自然条件,2018 年春天,罗彬带领团队在大红岭上种下第一批 33.33 公顷的杏树。平安区划拨专项资金 1600 万元为生态田园综合体所需的水利灌溉、道路修建等基础设施建设注入资金动力。2019 年年底,大红岭提灌站通水。
从栽下第一棵树,到绵延数十公里的满山杏树,经过六年的精心栽培,3200 亩杏树,1000余亩针、阔、灌景观林在大红岭生根,林木数量达 28 万株⋯⋯荒芜了数十年的大红岭变绿了。
今年是沈家村村民樊富业在园区工作的第四年,他见证了荒山变绿的全过程。 “ 现在,风沙天气变少了,雨水冲刷形成的沟渠不见了,成群的野鸡、野兔在林间悠闲觅食。” 樊富业说,“ 这杏树不但为我们带来了‘ 绿色生活’ ,也让我们吃上了‘ 绿色饭’ ,有些村民和我一样在园区打工,离家近、收入稳定,还有的村民依托这生态田园,做起了乡村旅游⋯⋯”
“ 生态田园综合体建设启动以来,每年在这里务工的周边村民达 1.3 万人。未来,我们将在产销结合上下功夫,在持续提升杏果产量和质量的同时,通过深加工等方式延长产业链、进一步拓宽销售渠道。 ” 谈起生态田园未来的发展,罗彬信心满满。顺着他指的方向望去:这边,连绵不绝的层层梯田上,清澈的水借着错落有致的银色管道一路奔流,准确无误地注入每一株杏树;那边,工作人员穿梭于杏树之间,压枝、剪枝⋯⋯朵朵杏花在春风的吹拂下轻柔舞动。
“ 不但山绿了,大棚里的绿意也浓得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