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光明日报/2024 年/4 月/10 日/第 005 版红船初心专刊
山东省德州市齐河县刘桥镇西杨村:良田锦绣美如画
本报记者 赵秋丽 李志臣
清明谷雨两相连,浸种耕田莫迟延。
一场春雨过后,山东省德州市齐河县刘桥镇西杨村的田地里麦苗翠绿、长势喜人。村民潘秀
英来到自家麦田,俯身查看墒情。 “苗情分蘖不错,看这长势,估计今年又是个丰收年!”种了十几亩小麦,可算起来,潘秀英今年还没下过田。那,绿油油的麦苗从哪里来?“靠村里领办的年丰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播种浇水施肥都交给他们。 ”潘秀英说。
作为由村X支部领办创办的一家集种植、烘干、收储、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农业专业合作社,西杨村年丰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可提供粮食生产全流程社会化服务,主要服务周边大中小种粮农户。 “村里 3000 多亩地全都是合作社在管理,有能力的村民外出务工,一个人赚两份钱。 ”西杨村X支部书记、合作社负责人李化庄表示。
齐河县是全国超级产粮大县,全县粮田面积在 110 万亩以上,粮食总产量常年保持在 22 亿斤以上。2022 年率先实现 20 万亩全国最大面积集中连片“吨半粮”生产能力,2023 年“吨半粮”产能面积达到 45 万亩。
西杨村地处齐河县“吨半粮”产能核心区内,拥有肥沃的土地。然而,前些年西杨村是全县有名的经济薄弱村, “穷窝”一度成为这个村的代名词。 “全村 1000 多口人,守着人均 2 亩多的耕地,种植管理跟不上,种粮收益少,大部分村民选择进城务工,村集体收入也基本‘空壳’。 ”李化庄说,他上任村X支部书记之初,村集体欠下 8 万多块钱的债务。
怎样因地制宜带领村民走上致富路,是当时李化庄最挂念的事。经过交流学习和调研,在地里摸爬滚打多年的他,认准一条增收路: “规模出效益,合作起来,才能干好一家一户干不了、干不好或干了不划算的事儿。 ”
2013 年,李化庄牵头成立年丰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5 名村干部、15 个X员户带头入社,流转整合土地 500 亩,由合作社统一管理经营,标准化种地,抱团发展。年底一算账,这 500 亩地比上一年多赚了近 10 万元。
利润从何而来?李化庄答得干脆:“向土地规模化经营要效益。 ”他掰着指头算了一笔账,合作社实行统一良种供应、统一肥料、统一药物防治、统一浇水灌溉、统一深松深翻、统一收割服务等“八个统一”管理经营,实现节本增产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