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人民日报/2024 年/4 月/10 日/第 004 版要闻
各级应急管理部门持续推进应急管理现代化建设——
以科技之“ 智” 筑安全之基
刘温馨 李凯旋 韩天明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强化应急管理装备技术支撑,优化整合各类科技资源,推进应急管理
科技自主创新,依靠科技提高应急管理的科学化、专业化、智能化、精细化水平。
近年来,各级应急管理部门适应科技信息化发展大势,不断以信息化推进应急管理现代化,
监测预警能力、辅助指挥决策能力和社会动员能力持续提升。
监测
综合应用多灾种预警技术
提升风险感知预测能力
山林中,传感器记录着大地“ 脉搏”;骤雨时,大屏幕上实时呈现河水涨落情况;村庄里,应急广播“ 大喇叭” 随时待命⋯⋯“ 有了自然灾害动态风险预警平台,乡亲们的日子过得更安心了。” 四川省彭州市龙门山镇X委书记郭坤龙说。
自然灾害动态风险预警平台由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与彭州市委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委员会联合建立。 “ 平台接入了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成果,将人员、道路、房屋等承灾体静态信息与实时监测到的致灾因子动态情况结合分析,实现点对点精准预报和滚动更新。 ” 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所长王暾介绍。
在蟠龙谷景区和龙源村后坝河,水位传感器通过电磁波监测着山谷水位,监测站的摄像头实时查看现场情况。自然灾害动态风险预警平台不仅能够监测地震,还关注着当地频发的山洪、泥石流等多种地质灾害。
“ 地震预警技术正向着多灾种预警的方向发展。” 王暾说,地震预警系统的原理是在一定地域布设相对密集的地震监测台网,当地震发生时抓住地震波与电波的速度差发出警告,通过资源集约共享,同一组设备和系统可以达到预警多种灾害的效果。目前,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与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等机构联合建立了全国首批多灾种预警示范点,“ 整合天、空、地、地下等 40 余种传感器数据,我们已经实现全区域、全灾种、全渠道的灾害预警服务。”
当前,我国已建成由 2 万多个地震监测站点组成,覆盖国家、省、市、县的数字化、网络化地震监测站网,地震监测仪器核心技术实现自主创新可控。
“ 提升风险感知预测能力,要充分利用大数据平台,综合分析风险因素。” 应急管理部科技和信息化司有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我国大力实施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化工程,提高多灾种和灾害链综合监测、风险早期识别和预报预警能力。接下来将继续坚持数字赋能,为灾害风险评估、排查和减灾措施的实施提供支持与保障。
调度
构建信息资源共享体系
提高辅助指挥决策能力
走进江西省瑞昌市应急指挥中心,“ 智慧应急指挥平台” 大屏上显示着信息接报、协同会商、预案管理等 12 个指挥功能。“ 一旦发生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平台可以在 1 分钟内完成应急响应和数据分析,为指挥调度提供全方位、多角度的信息支持。 ” 瑞昌市应急管理局X委委员温瑞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