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中国经济时报/2024 年/4 月/12 日/第 001 版
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基础上破解农民增收难
——访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魏后凯
本报记者 范思立
切实统筹好保障粮食安全和促进农民增收,必须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上多措并举促进
农民持续稳定增收,有效破解种粮农民增收难的问题。
“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一个必须确保的目标底线;而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 ”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魏后凯日前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专访时分析认为,在以小规模分散经营为主体形态、种粮比较收益较低的情况
下,这两个目标之间存在一定冲突。
正视保障粮食安全和促进农民增收之间的目标冲突
中国经济时报:保障粮食安全和促进种粮农民增收是乡村振兴的主要目标,如何认识和看待
这两大目标之间存在的冲突?
魏后凯:由于粮食生产成本较高,粮价上涨受限,种粮比较收益一直较低。自 2006 年全面免除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后,粮食生产不仅无法给地方带来财政收入,还需要地方财政的大量投入, 全国产粮大县大多是财政穷县。 种粮农民和粮食产区在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贡献的同时,也作出了巨大牺牲。
种粮比较收益较低,对地方财政的贡献较少,导致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地方抓粮动力不足。具体体现在三方面:一是前些年耕地“ 非粮化” 倾向明显,这种倾向是土地流转租金较高、种粮效益较低、耕地用途管制不严以及农业结构调整等多方面因素引起的;二是耕地撂荒现象较为严重,尤其是在一些山区、丘陵区和城郊区,大量耕地撂荒将对国家粮食安全构成严重威胁;三是粮食主产区呈萎缩态势,主销区和产销平衡区粮食自给率持续下降,目前全国能够调出粮食的仅有少数几个省份。
近年来,尽管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持续快速增长,但农民增收主要依靠工资性收入和转移净收入,尤其是农民外出务工的工资性收入和政府转移性收入。农民从农业生产中获得的经营净收入较少,农民增收更多依靠兼业化而非主要靠种植业。
妥善处理保障粮食安全和促进农民增收的关系中国经济时报:保障粮食安全和促进农民增收
是实现我国战略任务的重要方面,如何妥善处理好两大目标之间的冲突?
魏后凯:要有效破解种粮农民增收难的困境,关键在于处理好保障粮食安全和促进农民增收之间的关系,把两大目标有机结合起来,加大政府统筹力度,在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下实现统筹协调。一方面,促进农民增收必须以确保粮食安全为前提,农业结构调整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能突破粮食安全底线。另一方面,对于从事粮食生产的农民和新型组织,必须建立多元化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使种粮农民和新型组织收入同样能够持续稳定快速增长。
中央和省级政府要进一步加大资金和政策支持力度,完善纵向和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充分调动农民种粮和地方抓粮的积极性。通过完善多元化的利益补偿机制,真正实现让农民种粮有利可图,让主产区抓粮有积极性。
多措并举统筹好保障粮食安全和促进农民增收
中国经济时报:应该采取哪些具体措施才能统筹好两大目标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