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日新月异”系列№10820
2024年5月
在2023年度研究生科技文化活动颁奖典礼暨第二十六届研究生科技文化月开幕式上的讲话
南京师范大学校长华桂宏
(2024年5月21日)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
大家下午好!
今天我们开幕式的气氛很热烈。举办开幕式,一方面是为了表彰2023年度第二十五届研究生科技文化月获奖的师生,另一方面也是部署今年第二十六届科技文化月的各项活动。刚才所有的师生获奖者上台领奖,还有三位师生分别作为获奖学院代表、教师代表、学生代表做了精彩的发言,沈菲部长也代表研究生工作部作了工作部署,活动安排丰富且有创意,令人耳目一新、感到震撼。我校科技文化月活动能够不间断地坚持26年,非常难得、非常可贵,奠定了我们南师大卓越研究生培养的坚实基础。所以,首先,我要向在颁奖典礼上获奖的集体和个人表示热烈的祝贺!向过去一年在研究生科技文化创新活动中辛勤付出的各位老师、同学,表示衷心的感谢!
最近,我一直在思考“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问题,有很多感悟。今天早上,我又读到最新一期《中国高等教育》中的一篇文章,文章题目是“我国拔尖人才创造力培养的优化路径”,学习完很受启发。于是我想,在学校研究生科技文化月开幕式这个场合谈“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话题,算是应景和合适的。借此机会,我就以“gift”这个英文单词,分享我对“拔尖人才培养”的认识和感想。“gift”有两个含义:一个是天赋,一个是馈赠的礼品。“拔尖人才”同样具备这两个含义:第一,拔尖人才一定要有天赋;第二,他一定是大自然赐给我们人类社会的珍贵礼物。接下来,我以“gift”这个单词的四个英文字母“G”“I”“F”“T”逐一解读“拔尖人才”。
第一个字母“G”——“Grit”,中文解释是坚毅,我认为拔尖人才要坚定理想,铸就坚毅品格。人的一生要积极有为,需要铸就坚毅品格。习近平总书记勉励我们广大青年要“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这12个字是新时代对坚毅品格的最好注脚:没有理想,那就很虚幻;不敢担当,就畏畏缩缩;不能吃苦,就很难进步;不肯奋斗,则一事无成。心理学也包括管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一个人的成功,智商只占20%不到,还有80%靠情商。我理解的情商有两条:第一要做好时间管理,每一个有成就的拔尖人才,都是惜时如金的;第二个就是做好情绪管理,不管有多苦,受到多少挫折,遇到多少挑战,我们永远要积极应对。我们研究生可能是青年人当中压力最大的群体,会碰到很多困难,遇到很多挑战,这些挑战和困难不仅是学业上的,还包括人际、工作、婚姻、家庭等多方面的。所以,面对这么多压力,没有坚毅品格,是很难完成研究生学业,成为拔尖创新人才的。
第二个字母就是“I”——Innovation,毫无疑问就是创新。我认为拔尖人才要勇于创新,引领时代潮流。“invention”发明和“innovation”创新,这两个单词相近,但创新的内涵要远远大于发明,创新的最初含义是由经济学家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中提出的,书中有两句格言:第一句话是“寻找困难,为改变而改变,以冒险为乐事”,这个跟坚毅品格是很有关联的,没有多少人是会主动去“寻找困难”自讨苦吃的,但是我觉得我们研究生就应该这样,选题就一定要选别人没做过的题目。攻克一个难题,就有可能会改变世界,改变社会。寻找困难、以苦为乐的这种人格才是具有创新品质的人格;还有一句话是“求得成功,不是为了成功的果实,而是为了成功过程本身”,求得成功是每个人都追求的,但是成功的意义不是成功的果实,而是这个成功的过程本身。
怎么创新?我想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在不同的学科领域中,创新的形式不尽相同,但有一点是共通的,即思维是创新最核心、最活跃的要素。创新思维是一个系统思维,首先创新来自于直觉和顿悟,如灵光乍现,这是最高级的思维。除此以外,按照思维的类型分成四类:第一个是形象思维。要有想象力,不管是做学问、搞管理,都需要画面感,我们的文学艺术创作,很多时候都依靠这个形象思维,因此我们需要多读书,多欣赏诗歌,多听一些美妙的音乐,提高形象思维能力。第二个是逻辑思维。任何事情的发生都有由来、因果关系和相关性。我们的数学、物理学,也包括语言学等,都讲要有形式逻辑、数理逻辑、辩证逻辑,实际上都是强调训练逻辑思维。一个优秀的科研工作者,一个拔尖创新人才,一定是一个逻辑清晰的人。反之,如果思路不清晰,就不可能获得多少成就。所以我们要勤于思考,注重训练自己的逻辑思维。第三个是理论思维。对研究生而言,理论思维首先体现在是否有良好的表达上,如果能够把深奥的道理用语言文字深入浅出地表达出来,有些就能够发表出很好的论文。就像我很喜欢听咱们的院士——黄和校长讲话,黄校长能够用极其简约的语言描绘出深奥的科学道理,比如合成生物学怎么来的、未来如何造福人类。再比如说,我今天上午去看望了年轻学者,新闻与传播学院的操瑞青老师,他今年33岁,刚刚在《中国社会科学》发表了一篇文章,文章讨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新闻史的问题。对于我这样一个非新闻史专业的人来说,我看了半小时看懂了,这就说明文章有非常好的结构和表达。所以,优秀的科技工作者需要做到逻辑清晰、深入浅出地去表达自己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