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福建日报/2024 年/5 月/30 日/第 005 版文化/教育
武夷山市五夫镇兴贤古街:八百年,朱子文脉不息流转
本报记者 吴旭涛 姚雨欣 通讯员 李茜
“ 五一” 过后,武夷山市五夫镇的兴贤古街依然人气兴旺。来自海内外的研学、参访者络绎不绝,在此瞻仰朱子遗迹,体悟朱子文化。
朱熹 14 岁开始在五夫从学、著述、授徒,生活近 50 年,完成朱子理学思想体系的构建,使五夫成为朱子理学的摇篮,成就了“ 理学之邦”“ 邹鲁渊源” 之美称。
至今,五夫镇境内还保留着 30 多处理学文化遗迹,成为研究朱子文化的珍贵遗产。漫步兴贤古街,便能感受到历经 800 余年不息流转的朱子理学文化积淀。
贯穿朱子人生五十载
青石板路上,武夷山朱子学校的张贵龙老师一趟趟穿梭长度 1 公里多的兴贤古街。作为土生
土长的五夫人,为游客和研学者讲解朱子文化,他乐此不疲。
“ 800 多年前,朱熹每天都会行走在这条街巷,拜师学习、授徒讲学。” 他说。
早在五代南唐时期,自刘氏家族迁居五夫里时,古街就已初具雏形。到了宋代,特别是南宋时期政权南移,ZZ中心、文化中心也都迁往江南,崇安建县,伴随着胡家五贤、刘家三忠一文以及朱熹相继成名,兴贤古街日趋繁盛。
循着古街向前走,很快就遇见了一个坊门,上书“ 天地钟秀”。“ 整条古街原来共有 6 个坊门,除了一个坊门损毁不存,其余 5 个坊门均还保留。每个坊门均有两面,这个坊门的另一面写的是‘ 籍溪胜境’ 。” 张贵龙介绍说,“ 天地钟秀” 和“ 籍溪胜境” 是兴贤古街上原有风貌保存得较完整的坊门。古街周边山清水秀、田园如画,因而谓之“ 籍溪胜境”。宋代理学家、“ 籍溪先生” 胡宪感念于这方山水的养育,将家宅建成文定书堂(后为“ 兴贤书院”)。从此,这里又因为有了莘莘学子的琅琅书声而充满天地的灵气,成为兴贤毓秀之胜境。
在兴贤古街上,随处可见与朱熹有关的古迹,“ 紫阳流风” 和“ 三峰鼎峙” 坊门便是其中之一。朱熹号“ 紫阳”,“ 紫阳流风” 称颂朱子理学的影响,“ 三峰鼎峙” 则代表着朱子理学集儒、释、道之大成的成就。当地另有说法,“ 三峰鼎峙” 指的是朱熹在五夫的三位恩师:刘子翚、刘勉之和胡宪。他们都是当时的大儒,并称“ 武夷三先生”。足可见朱子文脉的深厚。
“ 世遗” 文本封面上的书院
继续前行,可见一座门楼,门饰雕着花鸟人物,上嵌以朱熹书法竖刻的“ 兴贤书院” 四字。这是兴贤古街上最重要的遗存。
“ 兴贤,有兴贤毓秀、培养人才之意。武夷山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文本封面图片,就是兴贤书院。 ” 张贵龙介绍说,朱熹少年在此求学,中年又在此讲学授徒,书院也因此成为武夷山世界文化遗产的标志性建筑。
抬头看,书院的门楣横额,有“ 洙泗心源” 四个大字。“ 洙泗” 是洙、泗两条河名,地点分别在孔子故里山东曲阜与孟子故里山东邹县,意为五夫与邹鲁心源相契、学脉同源。横额两侧有敦煌壁画“ 飞天” 与“ 空中楼阁”,壁画下方是“ 八仙过海” 人物砖雕,分别代表“ 释学” 与“ 道学”,三者集合则代表着朱子理学集儒、释、道之大成。
步入兴贤书院,主体建筑分三进。第一进是正堂,一幅“ 升高行远” 横额,是明代学者张东铭所书,告诫学子在学习上要如登高行远一般,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往书院房顶望去,建筑上有一处莲花状雕刻,代表着“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的莲花精神,提醒学子有朝一日入朝为官,要成为一位清廉正直、为人民服务的好官。正厅上方悬挂仿朱熹字体的“ 继往开来”
第 1 页 共 2 页
堂匾,苍劲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