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人民代表报/2024 年/5 月/7 日/第 004 版代表· 履职
让特殊儿童多一个温暖的“ 家”
——浙江省海宁市人大代表杨红霞的“ 三重身份”
本报通讯员 戴成英
“ 特殊教育资源教室的设施配置目前基本确定了吗?”“ 师资人员招聘还顺利吗?” 3 月以来,一有时间,杨红霞就会来到浙江省海宁市第二人民医院了解特殊儿童关爱项目的推进进度。 杨红霞是谁?她又为何对这个特殊项目如此关注?这要从她的“ 三重身份” 说起⋯⋯
身份一:幼儿园园长
“ 目前,我们幼儿园也有随班就读的特殊儿童,但他们时刻需要有人陪护,对幼儿园教师的监护责任和专业引导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杨红霞,海宁市长安镇中心幼儿园园长。作为一名一线教育工作者,特殊儿童及其家长的心声,杨红霞听得很多,感触也很深。
“ 我对特殊儿童的关注源于园内就读的一位孩子的奶奶” ,杨红霞介绍说,幼儿园有这样一名孩子,到了中班才来随班就读,在和家长的聊天中了解到,因为不知道有特殊幼儿专业康复机构和相关补助政策,家长一直没有为孩子进行康复治疗。后来家长听了她的建议去了康复机构咨询,但因为人太多排队排了半年之久。三年里,这位奶奶一边带着孩子上幼儿园,一边还要进行康复治疗,现在,这名孩子已经 7 岁了,还在重读大班。“ 管这个孩子,真的太辛苦了!” 这件事对杨红霞触动很大。
自海宁市人大常委会“ 一老一小” 决议作出以来,全市普惠托育机构加速扩面,群众对托育服务的认可度明显提升。但同时,特殊儿童及其家长对得到专业照护服务的渴求,杨红霞也看在眼里: “ 纵观全市,特殊幼儿专业康复机构较少,不仅排队时间久,而且康复训练费用高。”
身份二:海宁市人大代表
“ 今年,我带来《关于推进特殊儿童教育和康复治疗工作的建议》。” 2 月初,作为海宁市十六届人大代表的杨红霞,带着特殊儿童及其家长的心声,走上了海宁市十六届人大三次会议首次开启的“ 代表通道”。
会前,杨红霞专门就此进行了调查。 她发现,像这样的特殊儿童,在许村和长安就有近 40 人在随班就读,有的生活不能自理,只能通过家长陪读和上门送教的方式实施教育,有些症状较轻的、家长也较重视的孩子,在进行康复治疗后有了明显的进步和改善。
“ 关心关爱特殊儿童,其实能够起到‘ 关爱一人、解放一家、稳定一片’ 的社会效应。” 杨红霞建议,首先要发挥学校融合教育的作用,在孩子新生体检的时候增加特殊儿童筛查,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早康复;要配强设施设备,请有特教专业的教师入园入校进行专业指导;要畅通特殊儿童康复治疗的渠道,积极发展本地就近的特殊儿童康复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