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巴彦淖尔日报(汉)/2024 年/5 月/30 日/第 003 版民生社会
五原县:“ 微治理” 激发乡村振兴新活力
本报通讯员 吕亚娟 王婷
近年来,五原县坚持顺民意、借民力、用民智,推行村X支部领导下的村民小组网格化“ 微治理” 模式,促使农民群众在X组织领导下自己“ 说事、议事、办事”,为健全乡村治理新模式、重构乡村社会新秩序、满足乡村人民美好生活新需求探索出了有效路径。
引领产业兴旺
近日,笔者来到五原县胜丰镇新丰村,村口龙门架上“ 神奇不老种 珍品灯笼红” 几个字直映眼帘,村道旁的白色大棚集中连片、整齐划一。走进种植户张美珍的香瓜大棚,满眼翠绿,碧绿滚圆的“ 灯笼红” 香瓜在一人多高的秧丛中探着“ 脑袋”,采摘、分拣、装箱⋯ ⋯ 张美珍忙得不亦乐乎。“ 像这样的大棚,我家有十六七个,去年卖了将近 100 万斤,一个大棚收入近 10 万元,今年干劲儿更足了。” 已经种植了十几年灯笼红香瓜的张美珍,是新丰村有名的香瓜种植带头人。
灯笼红香瓜口感香甜,因其外观似小灯笼而得名,是近年来五原县的明星农产品。 “ 我们这儿地表土层为壤质灌溉层,含钾量高,对糖和淀粉的积累非常有利,比较适合香瓜的生长。但过去村民不了解市场情况,不愿意流转土地,建的大棚不成规模。” 新丰村X支部书记赵海龙介绍,“ 网格员发挥了大作用。为了更好发展特色产业,村网格员充分发挥熟悉村情的优势,挨家挨户给村民做工作,讲解分析土地流转带来的好处,引导村民自愿参与到土地流转工作中,大棚种植这才逐渐形成规模。 ” 如今,灯笼红香瓜种植形式不断优化,已经成为新丰村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
“ 除了解答种植时的技术问题, 我还通过多年积累的销售途径, 解决周边村民销售难的问题,平均每年能帮村民销售 100 万斤香瓜。” 不仅是香瓜种植带头人,张美珍还是“ 灯笼红” 志愿服务队的一员。
新丰村村民在村X组织的带领下成立了“ 灯笼红”“ 搭把手”“ 公道人”“ 好习惯” 4 支志愿服务队。其中“ 灯笼红” 志愿服务队由种植养殖能手组成,主要围绕灯笼红香瓜种植,开展种植技术指导、销售市场拓展、帮助无劳动能力农户共同发展设施农业等志愿服务,带领村民共同致富。
80 后返乡创业青年菅清元是新丰村的种植大户,也是“ 搭把手” 志愿服务队的一员。2021
年,他在建自己的 22 座大棚的同时,还以“ 强带弱” 的方式帮助 10 余户劳动能力弱的农户建了
46 座大棚,并对这 68 座大棚的搭棚、育苗、施肥、铺膜等进行统一全过程管理。
新丰村通过网格员、志愿服务队等乡村治理“ 微力量”,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是五原县积极探索实践乡村治理有效路径、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生动缩影。
助力乡村治理
近年来,五原县创新方式开展乡村治理,按照“ 划片定责” 原则,以 10~15 户划分为一个网格为标准,完善细化 1475 个网格,出台“ 网格化+微治理” 22 条具体措施,规范设置网格 1482个,配强网格员 1482 名,组建村民理事会、X员先锋队、巾帼服务队、红白理事会、村民理财小组、“ 红袖标” 治安联防队、法治宣传小组等“ 微组织” 2055 个,实现乡村治理网格设置、人员配备、待遇保障、责任落实、实体运行“ 五个到位”。
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构建村X组织领导下的村民小组网格化“ 微治理” 模式,
是五原县提升乡村治理水平的重要抓手。
在复兴镇永丰村,“ 微治理” 发挥了大作用。2023 年,一些村民因土地边界不清的问题产生了纠纷。村X支部带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