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福州日报/2024 年/5 月/23 日/第 006 版喜迎第七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
市农业农村局 看广袤田野如何向“ 新” 求“ 质”
本报记者 蓝瑜萍 通讯员 郑泓 陈璐 曾颖
行走于榕城大地,农业数字化改革春风扑面而来——
广袤田野上,无人机上阵,插秧机驰骋,采集来的信息汇总于“ 一屏” 之中;养殖基地里,数据变农资,带来了精准、高效农业;农村电商的新赛道上,涌现出了一批“ 新农人”,逐渐成为数字化的生力军⋯⋯
数字技术,是如何深刻地改变福州农业?记者走访一线,寻找深藏其后的成长新逻辑。
一屏玩转“ 新农活” ——
突破“ 小而散”,效率翻几番
过去抬头看天,如今低头看屏,对于种粮、种菜,李向雪心里越发有“ 数”。
李向雪在长乐、马尾都有种植基地,年产蔬菜和粮食超 6 万吨,量大、种类丰富,却能管得井井有条,有啥秘诀?
田地间,一架无人机盘旋升起,开始均匀地喷洒农药。“ 看,屏幕上显示的就是它的航线。”老李介绍,只要提前在电子地图上圈定喷洒区域,输入高度、速度等参数后,无人机就能跟着既定轨道喷洒,减少了人力成本,更加集约高效。
大棚里,生菜苗长势齐整,周遭水雾弥漫,却空无一人。老李淡定地站在棚外, “ 有物联网传感器、智慧植保机盯着,土壤 pH 值、墒情都显示在屏上,菜苗啥时候‘ 喝水’ ,手机说了算。”
这些年,李向雪把不少本钱投在设备、技术升级上。 “ 有一段时间,账上的现金流还十分吃紧。 ” 投入产出比如何?从老李脸上的笑容,和基地的不断扩产、扩建可以看出,这步棋,走对了。“ 数字时代,不赶在前头,就会被摔在后头。”
在传统种植思路下,闽地人多、地少是绝对劣势;但随着观念转换到数字化视角下,过去小
而散的“ 一分田” 也能挣出大效益,让更多农企、农民看到了新希望,一系列突破随之而来——
生产效率高了。“ 自从番茄棚装上‘ 大脑’ 后,一年最多能结 8 个月的果子,平均每株能产十余公斤小番茄。每年,这座园子净收益有二三十万元。” 众禾现代农业负责人黄庆满说。
经营方式变了。植保无人机、无人插秧机的推广应用,让田间地头进入“ 机械换人” 2.0 时代,在激活生产力的同时,土地托管、代耕代种等方式渐渐流行起来,“ 谁来种”“ 怎么种” 的问题迎刃而解。
乘“ 数” 而上,扩“ 数” 成面。截至目前,全市共建成 2 个全国数字农业建设试点项目、13个省级数字农业创新应用基地以及 30 个省级农业物联网应用基地,数字化建设加快前进。
用好数据“ 新农资” ——
在农产品质量、碳汇上显身手
当数据要素“ 乘以” 农业,会碰撞出怎样一个结果?
位于福清渔溪镇的福建光阳蛋业养殖场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一款迭代升级的蛋鸡养殖机器人“ 木鸡郎”,叠加一套全流程数字化养殖系统,汇集成了“ 大数据池”,可精确地为管理人员提供一手的决策参谋。
两排鸡笼间,沿轨道移动的“ 木鸡郎” 正用它的一双“ 火眼金睛” 巡检母鸡。除了挑出死鸡的主责外,还能通过鸡舍的粉尘、微生物、温湿度等变化,巨细靡遗地捕捉每一只鸡的行为细节,并实时记录下来。
“‘ 木鸡郎’ 获取的信息,在和物联网采集来的数据全面打通后,形成了一张张直观的环境
第 1 页 共 3 页
云图、死鸡分布图、行为异常图。 ” 在养殖场场长李国彬看来,数字农业的核心,是恰到好处地使用数据要素和发挥价值,“ 在养殖场,以‘ 木鸡郎’ 为代表的一套全流程数字化养殖系统,不仅实现死鸡检出率达 99%,防范疫病发生,还可精准饲喂、清粪,控制得刚刚好。”
一个个诞生于生产过程中的数据,变成了好品质的佐证——去年,他们拿到了全国首张基于
数字化技术的优质鸡蛋认证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