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中国社会报/2024 年/5 月/20 日/第 001 版
始终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
——记“全国工人先锋号”民政部信访办公室
本报记者 张晶晶
每天处理的都是群众的急事、难事、揪心事。有时还要面对群众的骂声、哭声、埋怨声。身
在“机关第一难”的岗位,群众送来的锦旗却挂满了墙面,而且荣获了“全国信访系统先进集体”
“中央国家机关五一劳动奖状”等诸多荣誉。近日,这个集体——民政部信访办公室(以下简称
民政部信访办)又荣膺“全国工人先锋号”称号。
带着感情和责任
做好送上门来的群众工作
临近 6 月,北京市房山区儿童福利院在院儿童小辛(化名)正在努力备考。而一年多前,这位女孩还面临着因无法落户而不能参加中考的困境。
小辛是一名弃婴,被人捡到后送给房山区一对夫妇收养。因夫妻俩未及时向当地公安机关报案,导致无法与小辛办理收养手续,孩子的教育、医疗、出行等受到影响,特别是没有户口,不能中考。
2022 年 8 月,民政部信访办收到小辛的来信,本人表示希望到儿童福利院生活,解决落户和上学问题。
为小辛与“养父母”办理收养关系,不符合政策;孩子与这家人情感深厚,当地民政部门担
心儿童福利院办理接收手续后,孩子会出现不适应等问题。
“事关孩子一辈子的命运,得想办法解决。 ”民政部信访办主任张俊勇立即组织处室研究解决之策。
发函交办、研究政策、组织会商、跟踪督办……本着“儿童利益最大化”和依法办理原则,民政部信访办组织相关方,到部机关面对面会商,最终达成共识:这家人决定弃养,由房山区儿童福利院按照程序接收小辛入院,办理落户手续。
跑断腿、磨破嘴,换来的是小辛后顾无忧地生活学习,民政部信访办的每个人都很有成就感。
人无伤心不落泪,人无难处不上访。群众到窗口不是情绪愤怒,就是泪水涟涟。在民政部信访办工作不到两个月,青年干部杨柳就实实在在感受到信访工作的难。在这里,她认识到,要做好信访工作,就要站在群众的角度想问题办实事,把来访群众的事当家事、把来访群众当家人。通过工作岗位锻炼,她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民政为民、民政爱民”的含义。
“虽然有时候帮不上忙,但一次耐心的倾听、一个眼神的安慰、一句暖心的话语,就能让群众得到精神慰藉,满意而归。 ”杨柳告诉记者,掌握了站在群众的角度想问题这个“法宝” ,看到情绪激动的来访群众,她不再惧怕压力和困难,慢慢摸到了与群众打交道的“门道” 。
青年干部的认识来自民政部信访办这个集体的理念:信访是送上门的群众工作,要始终站稳群众立场,要从解决群众的诉求中查找工作的不足,作为服务群众的抓手。这两年,民政部信访办的同志加班加点,梳理出 6000 条有代表性的群众信访意见建议,撰写信访形势分析和调研报告 10 余篇,为领导决策和完善政策提供参考。
工作人员王蕴东在信访岗位工作了 12 年。她告诉记者,民政部信访办的同志都是带着感情和责任,为群众办实事。是民政业务的,转送交办相关单位、链接社会资源,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不是民政业务的,也不是一推了之,而是给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路径,用实际行动做到“听群众之声、解群众之难、化群众之忧、暖群众之心” 。
第 1 页 共 3 页
俯下身沉下心
深入群众解决突出问题
“这是从群众信访问题中梳理出来的重复信访件,是我们近期下基层实地调研、重点推动化
解的信访难题。 ”张俊勇把一沓材料分门别类地进行了标记。
信访问题大多发生在基层。对重复信访问题,民政部信访办工作人员下沉一线、进村入户到
群众家中倾听呼声,了解问题办理情况,推动疑难问题及时就地化解。
从 2022 年 9 月至 2023 年 2 月,黑龙江省勃利县居民陈某通过全国民政信访系统多次反映,感觉自己生活困难,希望政府帮扶解决。民政部信访办将其列为重要信访问题,上门入户推动化解。
2023 年 2 月的一天下午,天上飘着大雪,地上结冰路滑,经过两个多小时的车程,张俊勇带领调研组的同志赶到陈某家。
陈某 70 多岁,患有脑梗、半月板疾病等,原是低保对象,与女儿和儿子共同生活。在低保复核中,发现其家庭收入超过了当地低保标准,遂将低保取消。陈某想不通,多次通过民政信访系统反映问题。家里无处落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