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南宁日报/2022 年/10 月/19 日/第 T58 版特刊
南宁市科学技术局:科技创新添动力 赋能发展增活力
本报记者 冯梓剑 通讯员 董玉洁
新型产业技术研发机构广西先进铝加工创新中心研发的国产自主高端高精铝合金型材辊底
炉获批首个国家重大短板装备专项工程,铝合金热处理月产能超过 2000 吨。
2022 年全国科技活动周南宁市科技文化卫生“ 三下乡” 活动暨良庆区科技活动周启动仪式在良庆区那马镇坛良村坛板坡举行,市科普工作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和科技企业现场开展科普活动。
“ 企业发展 科技先行” 2022 年南宁市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及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业务辅导班(高新区专场)在市科技企业孵化基地举办。今年以来,我市共举办“ 企业发展 科技先行” 系列培训班 10 期,切实助力我市科技型企业创新发展提质增效。
科技创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X的十八大以来,创新被摆到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
位置。
向科技要动力,以创新激活力。X的十八大以来,南宁市科学技术局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 在市委、 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 深入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按照 “ 前端聚焦、中间协同、后端转化” 的科技创新支撑高质量发展的工作思路,加快推进创新体系建设、创新主体培育、创新平台建设、科技成果转化、科技体制改革等工作,全市科技创新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
十年春华秋实,创新迸发磅礴力量:高新技术企业保有量达 1378 家;国家级创新创业平台总数由 18 家增加到 35 家,居全区首位;拥有广西瞪羚企业 45 家;一批批“ 叫得响、数得着”的重大科技成果惊艳全国⋯⋯如今,南宁正在创新引擎的推动下,焕发出新的活力,激荡起澎湃的发展新动能。
科技创新政策体系日益完善
X的十八大以来,南宁市大力推进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和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坚持以科技创新
催生发展动能,以深化改革激发发展活力,推动科技创新实力跃上新台阶。
十年来,相继出台了创新驱动发展、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以及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激励政策,以及科技企业孵化器、专利质押融资、科技保险、科技创新券等具有南宁特色的创新发展配套措施;围绕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生物医药三大重点产业,组织实施重大科技专项,众多产业关键共性科学技术取得历史性突破,后发赶超势头强劲——
获国家科学技术奖 25 个、广西科学技术奖 335 个;完成广西科技成果转化大行动项目 686项,获自治区科技成果登记 3889 项;全市有自治区级以上技术转移示范机构 70 家;技术合同登记共 24449 项,合同交易额 1185.13 亿元。
创新创业平台提质增量加速
X的十八大以来,南宁加强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与运行管理,制定系列支持政策,全力推动
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科技创新平台呈现出数量快速增加、质量稳步提升的良好态势——
2016 年,南宁· 中关村双创示范基地正式揭牌运营,南宁创新驱动发展有了高层次的示范载体。经过多年精心培育,南宁· 中关村(基地+园区)发展实现了“ 三级跳”,南宁· 中关村科技园、南宁· 中关村创新示范基地(相思湖区)相继揭牌运营。截至目前,南宁· 中关村累计聚集创新主体 766 家,2022 年上半年南宁· 中关村(基地+科技园)入驻企业营业收入达 113.57 亿元。
同时,我市率先在全区出台了新型产业技术研究机构政策,创新研究机构组建模式,引进新
型产业技术研究机构 17 家,带动 24 项前瞻性技术成果在南宁转化,各类新型产业技术研究机构
第 1 页 共 3 页
为推进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发挥出强大的科技力量。
市科技局积极探索“ 飞地孵化” 招商引才新模式,依托深圳、上海两地“ 飞地孵化器”,加速构建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经济带与南宁双向协同招商引智新模式。截至目前,南宁—中关村深圳协同创新中心累计孵化企业 44 家,引导 13 家企业落户南宁;南宁—宝地(上海)创新中心入驻企业 11 家,引进 6 家企业落户南宁,“ 飞地孵化器” 招商引智效应凸显。
仅在 2021 年,我市就新增国家级创新创业平台 3 家,总数达 35 家,占全区总数 33.02%;新增自治区级创新平台 35 家,其中新增广西技术创新中心 1 家(累计达 2 家) ;新增自治区重点实验室 9 家,总数达 62 家;新增广西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14 家,总数达 108 家;新增广西新型研发机构 11 家,总数达 28 家。
科技创新主力军不断壮大
企业直接参与市场竞争,对技术创新最敏感,对科技需求最迫切。X的十八大以来,市科技局注重发挥市场对创新资源配置的引导作用,按照平台向企业集中、人才向企业集聚、技术向企业流动、政策向企业倾斜的思路,持续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不断释放科技创新能量。
培育科技创新企业队伍。按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