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解放日报/2022 年/8 月/17 日/第 T05 版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高层论坛特刊
实现“ 双碳”,科技创新须更有活力
——访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包信和
本报记者 陈抒怡
近年来,不少长三角城市在探寻减碳发展路径。“ 双碳大脑”“ 零碳工厂”“ 虚拟电厂” 等一批新概念、新技术的出现代表了地区科技创新的活力。科技创新必须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长三角的中科院研究所、高水平大学、国家实验室、金融机构、高新技术企业、产业联盟等应该联合起来,尽快在长三角开展“ 中心+基地” 的体系化研究
包信和说:只要方向是对的,再冷的板凳也能焐热。
作为中国科大校长,他经常教导年轻人,不要一味地追热点,不可唯论文,要心怀“ 国之大者”,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中卡脖子难题,要有坐冷板凳的决心,肯下苦功夫,做出对国家有贡献的代表性研究成果。
这句话并不是说说而已。2021 年,以包信和等人为主要完成人的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所团队因“ 纳米限域催化” 项目获得 2020 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但在几十年前,他所从事的催化领域的特定方向,一度是个冷门专业。获奖当天,面对媒体提出的“ 怎么坚持下来” 的问题,包信和回答很朴实:“ 干的就是这个嘛,而且做的过程中,也是有乐趣的。” 新闻视频里,包信和弯弯的眼睛、短粗眉毛,看起来平易近人。
这气质应该和包信和的生活经历有关。1959 年,包信和出生于江苏扬中,这是一座长江中的小岛。1975 年高中毕业后,城镇户口的他曾经被下放到农村老家干了一年半的农活,之后,他被分配到了县城的扬中县兽药厂工作。 1978 年, 他第二次参加高考, 一边工作一边复习了一个多月,没想到高考成绩在全县位列前茅。因为在兽药厂工作过,包信和选择了复旦大学化学专业。
从江苏小岛到上海求学,1987 年,包信和拿到了恢复高考后复旦第一批颁发的博士学位,之后顺利前往德国深造。1995 年,包信和回到国内,但没有能够直接回到复旦大学,而是去了位于东北的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直到 2015 年,包信和在组织调动下重返复旦大学任常务副校长。
“ 不求所有,但为所用”
2017 年 6 月,包信和从复旦大学调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2018 年 11 月 27 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葛均波,被正式任命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院长,他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说: “ 大约半年前,是中国科大校长包信和院士向我抛来的橄榄枝!” 2020 年 12 月 31 日,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分X委书记兼泛海国际金融学院X组织书记陈诗一,赴安徽大学任学校X委副书记、常务副校长。在陈诗一到合肥当晚,包信和为他接风,并向他介绍安徽及合肥的情况。这些上海的专家学者前往安徽履新的轨迹,正是几年前包信和曾经走过的路线。
关于长三角之间的人才流动,包信和提出:“ 最好是不求所有,但为所用。” 就是尊重人才的意愿,不必在意人事关系在哪里,突破工作地和工作方式的限制, “ 你来了可以发挥作用,事情做好了可以回去,这样人才就流动起来了,合作院校也可以实现双赢”。
在包信和任职中国科大校长之后,正逢长三角一体化进入“ 加速发展期”,长三角高校之间的交流日益热络。2018 年 12 月,长三角地区五所“ 985 高校” 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结成联盟,并宣布通过区域高校教学协作,为学生发展提供
第 1 页 共 2 页
更多资源;2019 年 5 月,由浙江大学倡议,“ 华东五校” 共同发起成立长三角研究型大学联盟;同年 9 月,由“ 华东五校” 共同发起的长三角高校智库联盟在复旦大学正式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