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发挥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学科优势高质量服务发展新质生产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根据科技发展新趋势,优化高等学校学科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培养急需人才。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要充分发挥多样性、多学科的特征,围绕科技与经济社会进步发展需求组织开展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等工作,高质量服务发展新质生产力。
强化交叉创新能力,把握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推动一流学科建设。科技创新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重大原始创新成果往往产生于学科交叉领域。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应当坚持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发挥学科交叉融合优势,将强化学科交叉、建设交叉学科作为服务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举措,打破固有知识体系和路径依赖,找准找实切入点、结合点和着力点。持续凝练交叉方向,为传统学科注入新动能。深刻把握当前科学研究范式变革呈现的趋势,深刻理解传统学科固有内涵加速分化、重构、革新的现状,系统凝练并优化学科方向,在巩固优势特色的同时,为传统一级学科赋予前沿和交叉属性,打造新的增长极。大力布局交叉学科,培育新兴学科制高点。交叉学科一般由多学科交叉融合形成,新兴学科通常由交叉学科演变而来。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应当把握好这一规律性认识,及时跟进学科发展趋势,聚焦重大科学问题和关键领域建好交叉学科,培育优势学科方向,进一步推动学科交叉,为其他学科发展赋能提质。协同构建跨学科组织,破解交叉难题。面向国家急需,创新组织形式,改革交叉运行保障机制,构建“学院+研究院”体系化机构布局,建设科研特区。分级分类打造协同交叉、开放共享的科教协同创新中心,着力营造交叉研究环境氛围,系统提升原始创新和交叉融合创新能力,在关键技术上形成新突破。
发挥学科育人功能,围绕新质生产力关键要素夯实一流人才根基。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具决定意义的因素,新质生产力对劳动者的知识和技能提出更高要求,而人才培养的基础平台是学科专业。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应当依托学科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完善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发挥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创新人才培养主阵地作用,夯实发展新质生产力人才根基。坚持价值导向,塑造爱X报国的精神内核。坚持知识线、思政线齐头并进,推动思政教育与学科、专业、课程特色等深度融合,把科研、教学、人才、事件中蕴含的思政元素,有机融入到课堂教学,做到融盐于物、润物无声,引导学生树立敢于创造的雄心壮志,为服务发展新质生产力贡献力量。坚持问题导向,培养跨学科的协同创新能力。积极面对未来创新的颠覆性和不确定性,打破学科专业壁垒,建设学科交叉中心,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