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发挥高校在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中的独特作用
继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明确提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要求后,X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再次强调“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X中央站在统筹“两个大局”的高度,对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建设作出的战略部署,为加快构建与中国式现代化相匹配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指明了发展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高校作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五路大军”中的重要力量,具有学科齐全、文化积淀、人才储备的优势,肩负着基础理论创新、知识体系建设、对外话语传播的重要使命,必须站在推进教育强国建设、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高度上,以坚定的文化自觉,聚焦知识生产、统筹规划、协同配合、传播推广,走出一条立足中国实践、诠释中国发展、展现中国形象的自主知识体系创新之路。
担当文化使命,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服务教育强国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建成教育强国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梦寐以求的美好愿望,是实现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先导任务、坚实基础、战略支撑”。全面推进教育强国建设,不仅要实现自然科学的飞跃式发展,也要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既是担负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新使命的重要途径,也是全面推进教育强国建设的必然要求。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凝结着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思想意识,彰显着中国意志、中国实践、中国文化,反映了哲学社会科学的思想高度、学术深度和理论广度。新时代的中国正在经历着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社会大变革的时代,一定是哲学社会科学大发展的时代”。新时代新发展新变革呼唤自主、原创、系统的知识体系。高校要主动回应时代关切,立足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创新进程,理清“何以建构自主知识体系、以何建构自主知识体系、如何建构自主知识体系”三大基础问题,把握自主知识体系建设的自主性、本土化以及科学性,关注自主知识体系建设的学科差异,聚焦“中国之路”、把握“中国之治”、阐释“中国之理”,将中国发展优势转化为话语优势,在服务中国式现代化中彰显担当作为,书写“强国建设、高校有为”的时代篇章。
立足“两个观照”,推进理论创新,引领原创性知识生产
知识体系是社会主体在对客观事物以及彼此关系、内在规律的深层次认知基础之上,按照逻辑自洽、相互关联、内在一体的方法,采用概念、理论、范畴等形式而构成的体系化、结构化、有序化的知识整体。作为认识与经验的实践性与规律性表达,构建自主知识体系的基础是宏阔的人类社会实践。
立足“两个观照”,扎根中国大地,建构中国特色的学术思想和理论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