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日新月异”系列№10908
2024年7月
在国新办“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的发言
西藏自治区主席严金海
(2024年5月23日)
女士们、先生们,媒体的朋友们,大家下午好。很高兴今天5月23日与大家见面。73年前的今天,“十七条协议”在北京签订,宣告西藏和平解放,雪域高原迎来了光明和新生。在这样一个特别的日子里,非常荣幸能够与大家分享中国西藏发展故事。在此,我代表西藏自治区X委、自治区政府,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西藏工作的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西藏工作,深情关怀西藏各族人民,先后三次亲临西藏视察指导,两次主持召开中央西藏工作座谈会,亲自为西藏把舵定向、指引方向,确立了新时代X的治藏方略,我们始终牢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聚焦稳定、发展、生态、强边“四件大事”,聚力创建全国民族进步模范区、高原经济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国家生态文明高地和国家固边兴边富民行动示范区“四个创建”,大力推动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十四五”以来,西藏地区生产总值从1900亿元增长到去年的2400亿元,人均GDP从5.23万元增长到6万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速多年保持在全国前列,努力走出了一条高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具体表现在以下这么几个方面。
第一,我们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凝聚高质量发展的磅礴伟力。紧扣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在全国率先出台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创建条例和规划,目前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已经实现自治区、地市、县区、乡镇、村社全覆盖,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共同守护神圣国土,建设幸福家园,群众的安全感、满意度保持在99%以上。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过的拉萨八廓街,有着1300多年的悠久历史,这里藏族、汉族、回族、门巴族等20多个民族在100多个居民大院共居、共学、共事、共乐,就像“茶和盐巴”一样,亲如一家、其乐融融。
以八廓街民族团结故事创作的话剧《八廓街北院》,讲述的就是各民族互学互帮、同为一家人的感人故事。还有雪域高原民族团结的“格桑花”,随着时代的进步,也飞跃千山万水,扎根在祖国各地。前不久西藏X政代表团到湖南长沙考察学习,在西藏籍大学生湖南就业代表座谈会上,我们了解到西藏有一位女大学生叫旦增卓嘎,五年前考入湖南株洲,从事基层乡镇工作,藏族女大学生不但学会了湖南话,而且和湖南的汉子喜结连理,也生下了“团结娃”。
第二,我们坚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塑造高质量发展的特色优势。我们立足资源禀赋和自身发展条件,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持续壮大文化旅游、特色农牧、高新数字、藏医药等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培育高原轻工等新兴产业,增强发展的内生动力。在文化旅游产业方面,大家知道,西藏是世界旅游目的地,有独特的自然景观和民族文化。去年,西藏接待国内外游客5517万人次,旅游总收入651亿元,分别增长83.7%和60%,均创历史新高。其中,仅外国游客就有将近2万人。今年第一季度外国人也达到4300多人。旅游业真正成为了“富民产业”。就在这个月的15日,我到林芝市工布江达县错高乡错高村调研了解到,这个村一共有108户438名村民,早年都是靠山吃山、靠林吃林,主要以伐木为生,如今通过实施易地搬迁项目,家家户户都住上了两层小洋楼,水泥路也都修到了家门口,现在大部分村民的民房变成了民宿,林区变成了景区。这个村去年光旅游收入就达到236万元,村民去年的人均收入达到27000元,超过全区农村居民人均水平7000元。像这个村的村民曲允一家四口人,去年的家庭总收入达到155000元,光民宿收入就达到8万元。
在特色农牧业方面,西藏去年一产增加值增长14.9%,粮食产量连续9年保持在100万吨以上。我们着力在科学养殖上下功夫,被称为“高原之舟”的牦牛浑身都是宝,但是传统养殖周期长,而且牦牛骨、牦牛血这样的东西也是被白白丢弃,拉萨市林周县格桑塘现代农业示范园通过牦牛的品种提纯复壮和高效养殖技术,将牦牛的出栏由原来的8-12年缩短到3-4年,大大提高了经济效益,养殖效益比传统养殖方式提高了50%以上。同时,为了把牦牛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