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日新月异”系列№11526
2024年11月
在第五届小学青年教师语文教学展示活动上的讲话
柯孔标
(2024年11月8日)
这次参加观摩活动的课没有一节课是相同的。这是我们学术委员会特地这样设计的,特地挑了阅读、口语交际、习作三大类不同类型的课文和文本。有些类型的课是特别难上的,就希望大家一起来观摩、讨论。我们这个会场的课我统计了一下,阅读课有8节,口语交际课有3节,习作课有6节。年级的分布是三上2节,三下2节,四上4节,四下4节,五上2节,六上1节,六下2节。3——6年级都有涉及,很可惜这次低段没有。所以说,这次的课内容各异,不存在同课异构,也不存在可比性。这样的课评课对我们来说,具有挑战性。我想先提出“三个尊重”和“两个鼓励”的评课原则,不知道能不能得到大家的认可。
三个尊重。
一是尊重课程课标。2000年颁发的新的义务课程标准是对我们新时期,特别是本世纪语文教学研究成果的总结。经过了多次上下的讨论、修改,应该成为我们教材编写、教材实践、教材评价的依据。首先,我们要尊重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育人理念、课程目标和教学要求。
二是尊重统编教材。统编教材已经使用了将近10年。新的一轮又陆陆续续分年级分步实施。这套教材凝聚了全国教研工作者的心血,也经过多年的试教,多年的修改,应该说是目前最好的、最权威的教材。所以,我们要尊重统编语文教材的编写体系、教材目标和教学内容。
三是尊重评课标准。既然要评议,既然要个排序,那我们就要一个评价的标准。本次活动的研究主题是“语文学科如何落实课程育人”?针对这个主题,我们在评价视频课的时候有个评价标准,今天我把内容评价标准公开一下。也不复杂,就是6条。第1条,教学目标精准;第2条,教学内容准确;第3条,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恰当;第4条,教学效果显著;第5条,尊重学生主体;第6条,价值导向正确。这是视频课的评价标准。我看也是我们现场课的评课标准。
两个鼓励。
一是鼓励教学创新。鼓励我们上课的老师在前面三个尊重的基础上,开展教学实践创新,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教学风格。
二是鼓励多元评课。一节课的好坏,可以从不同角度来评。大的可以从教育哲学,可以从师生交流、师生交往,可以从课程层面,可以从教学方式的层面。不同流派的教学主张,对课堂的评价也不一致。在不同的人心目中,他的评价准则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要鼓励不同的参与者,要鼓励我们现场的各位老师从不同的视野开展教学来评议。
我今天的评课可能是一家之言,但有很多的观点是评委是评委集体提供的。评课是多元的,因此仅供大家参考。
一、语文教学在前进
(一)语文学科“教什么”的问题,开始从模糊走向清晰。
我自己设计了三个角度,一个角度是语文学科教什么的问题。从这次观摩会上,我们可以看到,语文学科教什么这个老大难问题正在慢慢解决。这个问题开始从模糊走向清晰,选择教什么的问题落实到我们课堂上,实际上就是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选择。
1.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准确、适当
课程内容很多老师只关注了学习任务群,实际上,课程内容是从两方面呈现,一方面就是文化主题,第二方面是课程内容的组织和呈现方式,那就是学习任务群。课程标准从这两个方面对我们语文教学的课程内容有了比较明确的规定。
今后我们不能再说语文的教学内容是模模糊糊一大片,现在已经有了比较清晰的,我们叫清清楚楚网格线。但是大家要注意到,从课程内容到我们课堂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并不能直接拿来使用,它经过多次的转换,我称它为两次转换。
第一次转换就是我们教材编写者应该做的事情。我们的教材编写人员通过架构对教材的知识能力体系,选择合适的题材或者合适的材料,有机地把我们课程的目标和内容落实到各册的教科书的编写当中。有很多老师问我,说我们教科书是怎么落实语文课程内容,好像没有看到任务群,好像有点失望。实际上任务群并不是像我们有些专家和老师想象一样机械地落实,说这个单元就是语言文字的基本梳理,那个单元就是文学的阅读和创意表达啊。我们是把几个任务群跟里面的任务有机地渗透到阅读、口语交际、作文当中的。
我举个例子说《动物王国开大会》,它是一篇童话,它是属于文学性的阅读与创意表达。写通知,那里面就是应用文的东西,里面有思辨,思辨性的任务就要进去,就不能机械地把一篇课文定位为是落实什么任务群。所以我主张任务群就变成我们课程标准的概念,我们的教学有一到两条任务落实是相当不错的。
第二次转换就是我们语文任课老师的事情,就要把教材规定的教学目标和学习任务落实到我们的教学设计和课堂实践当中。所以我们很清晰地看到,本次的观摩会立足教材,依标教学已经成为大家普遍遵循的准则。这一点很不容易,过去的公开课任意设定目标,任意选择内容,随意性是非常大的,所以这次这方面已经取得巨大的进步。具体表现在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准确适当。绝大多数的课堂教学和基于学段要求、单元语文要素和课后习题,确定你的教学目标,选择设计的教学内容。很多课文关联前后单元、前后年级,甚至全套教程中某项语文要素的层级和递进关系,体现了我们统编教材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梯度性。这是我们温教授反复强调的教学目标要有梯度性。
举例说,广东李庆老师的《牛郎织女》一课。我们前面做过简要复述,用自己的话复述,到了这一课,我们单元的语文要素,就是创造性地复述,李老师能勾连学生已有的复述经验,抓住情节,简要复述,把握故事内容,这是复习。通过详细复述改善人物的形象。详细复述,学生发挥想象力,尤其是通过这个多次的想象的语言交流,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与想象能力,最后拓展到生活中继续复述,做民间故事的传承人。整节课就是围绕这样一个单元的重点目标来开展,前后关联。
2.基于学情设计教学,教学重难点明确
多数课能基于学生的已知知识、能力基础、情感特点,设计学习任务、学习情境、学习活动。口语交际、习作课能注意单元中阅读和表达在主题和语文要素上的有机联系,能根据小贴士或习作提示上的学习要求制定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
比如,广西陈永泰老师的《读不完的大书》。这是三上的一篇课文,我们三年级,老师一定要记住,整个小学阶段,无论哪一篇课文语言文字的积累与梳理永远是一个常规目标,有的甚至成为重点目标。所以针对三年级的特点,陈老师设计教学的时候,把有新鲜感的词语作为重点的教学内容,在第一版块积累设计了词语的分类与积累,生字的分类与书写,就把语言文字积累这个要求教得非常扎实。这不是重点,但是这节课的难点,那些字比较难写,生字比较多。
四川刘丽萍老师的习作《推荐一本书》。我记得有一个环节,就比较两位学生写的习作,来判断哪一个推荐书写得更好,来通过边指导边评估边板书,比如板书当中要加入书中的事例、语言,要转述书中的精彩内容,或者可以说说自己的评价、想法和感受。通过这样一个实践环节,帮助学生突破,把重点理由写清楚,所谓的难点就要花工夫,一起去突破。
(二)语文学科“怎么教”的问题,开始从“师本”走向“生本”
大家不知道有没有看过联合教科文组织2017年发布的一个指导性的文本,这个文本的名称叫《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这本书中有我们教学的定义。我给大家读一下。所谓的教学就是有计划、有意识、有目的、有组织地学习。教学就是学习,无非是有计划、有意识、有目的的组织。所以课堂上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促进学生学习的条件,准确地讲,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伙伴。教师的作用就是帮助学生学习。教师本人就是最大的学习资源。所以有效的课堂不仅是教师传授知识、展示才华的场所,更是学生发展智慧、提高审美、养成品质的舞台。
本次活动上,我们上课老师设计了丰富的言语实践与探究活动,创设了多样的学习情境和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发现新知识,掌握新技能,评估新语言,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学习的乐趣,整体上提高自身的素养。所以语文教学就是通过这样有指导的学习,指导学生学习,既提高了学生的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同时也为学生终身发展打下真善美的底子。本次观摩会上有这几点对我印象非常深刻。
1.体现不同文体的特点
陈理事长在多次会议上反复强调,我们的语文老师要有文体意识。这一次观摩课上,我们有8节阅读课,阅读课的文体太多样了,有民间故事、古诗词、小说、散文、科普小品、寓言、现代诗啊,课型有精读课文,有略读课文。我们很高兴地看到,大多数老师能够根据文体的特点和育人优势设计学习目标和学习情境。
比如说《腊八粥》是一篇带有自传性的散文化的小说。这篇文章太难教了,有点自传的形式,又有点散文化,这是沈从文散文小说的特点,就是细细碎啊,慢慢悠悠,不知不觉让你感动。它没有一些小说的什么人物啊,情节、高潮冲突都没有。所以这样的课是很难教地。这个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分清内容的主次,体会作者如何详写主要部分。北京的何小青老师,仅仅围绕这个主题,他提出了一个核心的问题,这个问题是从头贯穿到尾的。浏览课文,想象场景,你从这个场景中读出了什么情感?小说中的情感,何老师将朗读与情感体验交流,一次又一次地带领学生走进课文中的场景,品读文字背后的思想情感,感受文中的温馨的亲情、温柔的乡情,感受我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家庭美德,还是把这个情节体会好。对于详写的好处,教师即使不言,学生也能知道,他为什么显示,就是要表示情感的需要,对吧?这堂课给我们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
最后一堂课《白桦》,这是我们中国人翻译的现代诗。这个单元的体裁就是现代诗歌。新疆的陈老师他的教学设计,他的表现力还不说,他的教学设计是很有特色的。他抓住一个美字,通过理解诗词当中的关键词,想象画面,有感情地朗读的学习活动,体会诗歌的形象美、节奏美、命运,感受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以美丽的眼睛看世界。这个设计还是非常有特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