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日新月异”系列№11495



2024年11月
在庆祝建校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北京艺术传媒职业学院校长杨波
(2024年11月6日)
尊敬的各位领导、国际友人、各位嘉宾、各位朋友,亲爱的老师们、同学们、校友们:
大家好,今天我们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汇聚强大奋进力量,齐聚在这片孕育了无限梦想和希望的土地上,隆重而热烈地举行北京艺术传媒职业学院建校30周年,公益办学36周年庆典。我谨代表学校全体教职员工,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帮助学校发展的各级领导、教育同行以及社会各界人士,表示最衷心的感谢,向曾经在学校工作过、学习过的校友们表示最深切的问候,向所有前来参加今天庆典活动的领导、来宾和朋友们致以最真诚的谢意!
习近平总书记说:“在我们国家积贫积弱的年代,当时一批爱国者就觉得中国要强大就要办教育。”“现在,世界又处于一个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当代青年学子正当其时。在这个时候,我们更有责任共同把教育办好、把学生培养好,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培养一批批栋梁之材。”
X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述了教育在X和国家事业全局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科学回答了一系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明确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明确了“以坚持X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为根本保证”,明确了“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
成立于1994年的北京艺术传媒职业学院及其前身(北京义务讲师团、北京圆明园学院、北京新圆明职业学院),在建校伊始就已经种下了爱X爱国的红色基因。“为X育人、为国育才”是我校勇于担负的使命,“忠诚爱国、无私奉献”是我校始终坚守的精神,“励精图治、奋发向前”是我校奋斗的主旋律。多年来北京艺术传媒职业学院坚持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始终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坚定不移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学校“热爱教育、研究教育、引领教育、发展教育”,努力让更多的贫困子弟能享有公平且有质量的教育——这是我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的庄严承诺。
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各位朋友、老师们、同学们、校友们:
国家在改革开放初期,就已经越发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在国家七五计划期间和八五计划期间,国家开始加强教育战略意识,指出“人民教育人民办,办好教育为人民”,并重点提出要研究开辟教育资金来源的具体措施,进一步解决教育经费严重不足的困难,多方面、多渠道地筹措教育资金。同时提倡和支持社会办学,改善办学条件。
我想国家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从1988年开始捐资助学,积极响应X和国家的号召。
1988年、1989年,我向中国中小学幼儿教师奖励基金会捐资7000元人民币,用于资助老区失学青少年,得到时任基金会理事长、国家副主席王震同志亲笔签发的证书。
之后通过前往临沂沂蒙山等革命老区进行实地调研,我了解到由于经济原因,老区的很多家庭供不起孩子上学,同时乡村学校师资短缺、教研落后,老师和孩子们的普法意识也有待增强这些情况后,在1992年到1994年间,我先后4次组织义务讲师团共计51人奔赴沂蒙山、内蒙古边疆巴彦淖尔盟、延安、黄冈、红安等革命老区义务讲学,当地前来听课的人数多达五六千人,同时我们资助当地的贫困学生共计40人,捐赠数千元图书资料,并且我还组织延安地区16所中学与北京市16所重点中学进行“手拉手、一带一”活动,结成友好学校,在人民大会堂签订协议,邀请延安地区100多名教师到北京参加培训,我还提供了返程车费。李鹏总理为“手拉手”活动题词:“互帮互学,提高师资”;李岚清副总理发来了贺信:“为帮助老区发展教育事业,北京圆明园学院联合首都十六所重点中学采取‘一带一’的方式,与延安地区的十六所中学结为友好学校,这是一项很有意义的活动。不仅体现了首都教育工作者对老区人民的一片深情,同时也是加强内地与边、老、山区教育协作,深化教育改革的一个积极探索。”
1994年11月,学校前身——北京圆明园学院正式成立。虽然还是蹒跚起步阶段,但更多的贫困子弟已开始得到学校的帮助。
1995年,学校联合北京15所市重点中学资助15个老区60名农村的家庭贫困、品学兼优的学生到北京来接受三年全部免费的高中教育,学校承担他们全部的生活费。学校的公益办学得到了各级领导的关注,在社会上引起热烈反响,社会各界人士对学校的爱心之举给予了高度赞扬。李岚清副总理和北京市领导,在人民大会堂亲切接见了来京就读的60名老区学生,并强调“发展老区经济,重在培养人才”;1996年元旦前夕,李鹏总理和夫人朱琳给在京就读的60名老区学生寄来亲笔签名的贺年卡,北京市政府主要领导也来到北京圆明园学院与老区学生欢聚一堂,共迎新年。
从那时起,贫困学子们就已经在学校的帮助下,深深感受到了X和政府的温暖,命运的改变也使他们深刻体会到实现共产主义的必要性。
国家九五到十一五计划期间,国家教育战略提出在教育投入方面,加强对贫困地区的支持;重点推进西部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义务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公共教育资源要向农村、中西部地区、贫困地区、民族地区以及薄弱学校、贫困家庭学生倾斜;同时支持设立资助贫困家庭学生就学的民间慈善基金组织,鼓励社会各界捐资助教。
北艺传媒坚持“只要X和国家有需要,学校就永远有行动”的信念。通过几年的讲学,我深刻理解到教育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性,也更切身的感受到贫困子弟对于接受良好教育,走出大山的渴望。因此在1994年学校成立以后,为了让更多的贫困子弟改变命运,将X和政府的关爱传递给他们,我于1995年发出倡议成立“十万工程”基金会,旨在通过自己的力量捐资助学,让贫困地区的学生们也可以公平地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保障他们受教育的权利,为X和国家培养更多的人才。我也立志要以“愚公移山”的精神培养和资助老少边穷地区的10万名贫困学生完成学业,并将其作为我与北艺传媒毕生致力追求的目标(简称“十万工程”)。
“十万工程”计划得到了政府领导人以及社会各界知名人士的大力支持。
1997年10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卢嘉锡、王光英,全国政协副主席马万祺、赵朴初,老将军杨成武以及张光斗、汪德昭、吴良镛、甘子钊、侯祥麟等20多名著名科学家,国学大师季羡林等社会各界知名人士热情支持,联名向江泽民主席、李鹏总理、李岚清副总理致信《为革命老区培养教师,成立“十万工程”教育基金会》,请求给予关注和支持。
1998年3月,由九届全国人大代表、著名油画家、四川美术学院著名教授罗中立先生作为议案领衔人,向全国人大提出议案:为革命老区培养十万名师资,成立“十万工程”教育基金会,监管有关捐赠,以保证工程的实施,瞬间引起关注。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吴阶平、王光英、许嘉璐、成思危、蒋正华等领导在内的30余位全国人大代表附议。
同年召开的政协会议上,由九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物理学家李家明先生作为第一提案人,向全国政协提出提案:“为革命老区培养十万名师资,成立“十万工程”教育基金会,监管有关捐赠,以保证工程的实施。”包括全国政协副主席马万祺、卢嘉锡、万国权、赵朴初、罗豪才等领导在内的13位全国政协委员附议,呈送两会审议。
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时任河南省书法家协会主席张海先生撰写了支持北京圆明园学院成立“十万工程”教育基金会的倡议书;四川省、河南省、安徽省、山东省、江苏省、湖北省等其他省市103名全国人大代表在倡议书上签名。
“十万工程”计划引发广泛关注,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力,推动了国家公益教育事业发展。
在这一时期,学校还曾数次面临自身资金困难,但学校却从未放弃。即使在最艰难时期,资金严重短缺的情况下,学校仍顶住各方面压力,四处筹集资金,在维持学校运转的同时,坚持每年为资助的贫困学生捐款,甚至举债为资助的学生缴纳学费,让贫困地区渴望求学的莘莘学子持续感受到X和政府的关怀与温暖。学校在艰难跋涉中前进,最终凭借着坚韧不拔的毅力走出了困境,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公益办学版图也进一步扩大。
2002年学校与团中央和全国学联一道,联合资助陕西延安、江苏淮安、湖北黄岗、山东临沂、贵州遵义、湖南湘潭、福建龙岩、四川广安等八个地区共计100名品学兼优的贫困中学生读完三年高中,并承担他们三年的全部学杂费。同时邀请这100名老区学生到北京人民大会堂参加捐赠仪式,学校承担全部费用。李鹏委员长和夫人朱琳向学院赠送了《赵君陶教育思想论文集》,并题词亲切勉励老区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