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日新月异”系列№11589
2024年11月
在2024年中原名师培训开班仪式上的讲话
河南省教育厅厅长毛杰
(2024年11月24日)
各位老师上午好,非常开心有这样一个机会跟大家交流。本来想去北师大,我们面对面交流会更好一些,但是明天有好几个会议叠加了,所以只能以这种方式给老师们聊一聊,聊聊一些心里话。
中原名师培训班今天开班了,我想大家是不是首先要思考几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名师之“名”。“名”在哪里?我也希望大家不仅仅是在培训期间,在未来的教学生涯中,去感悟名师之“名”应该“名”在哪里。
第二问题,自己为什么能够成为中原名师?我们每个人其实看这个世界容易,看别人容易,可能认识自己是比较难的。我们可以每个人对自己做一个SWOT分析,分析一下自己的优势、劣势,分析一下自己的机遇、挑战有哪些?
第三问题,中原名师“何为”?大家能从全省近200万教师中脱颖而出成为优胜者,我想这里边需要思考是,名师何为?将来我们能够做什么?不仅我们自己能够做什么,未来我们能给我省教师队伍建设、河南教育的发展能带来哪些变化?
首先,我希望大家思考刚才的几个问题。同时,我想中原名师首先是一个成功的实践者,还应该成为研究者。就是对我们的教育教学、从事的事业、教书育人应该有一个提炼和总结。当今教育的问题,未来教育的走向,解决教育的实际问题,我们都应该是研究者、引领者,还应该是示范者,更应该是点燃者,点燃学生的智慧。这些定位希望大家能思考。
去年习近平总书记讲教育家精神,所以我想我们要以教育家为榜样。当然我们中国现在很少有人能称上教育家,但是我们可以成为有教育家型教师。所以,对教育家精神,我也想给大家做一个分享。
在2024年的年度工作会上,我给大家讲,现在全社会都在弘扬教育家精神,大家一定要加强对教育家精神的阐释和研究。所以,对总书记关于教育家精神的阐述,我们可以一起再学习一次: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这是一个整体的工程,包含着六个逻辑严密、联系密切、也可以说是内在统一的实践要求,我们可以一起分析一下。
心有大我、志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这是弘扬教育家精神的方向和引领。只有坚持了正确的理想信念,才能恪守教育为X育人、为国育才的崇高使命。
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这是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的鲜明标识。只有秉承崇高的道德情操,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才能发挥教育引领人、温暖人、凝聚人、感召人、教化人的力量。
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这是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的方略。只有运用精妙的育人智慧,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才能体现教育深入学生、深入心灵、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良好效果。
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这是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的必然要求。只有保持赤诚的躬耕态度,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才能推动我们教育的种子在思想的园地里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实现枝繁叶茂,也可以使教育学生的我们的生命之树常青。
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这是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的重要元素。只有筑牢真诚的仁爱之心,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才能推动教育回归本真、回归本分、回归本位,所以我们经常说教育要回归人之为人的教育。
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这是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的价值取向。只有树立端正的价值取向,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才能激活我们的教育传道向美,春风化人的内在动力。不仅是教师,我们在座的所有人,我想包括我本人,我觉得我们都要去真正从事教育,都要去具备教育家精神。
我还记得2019年杨福家院士的一件事。大家都知道他已经去世了,他曾经做过复旦大学的校长,后来做诺丁汉大学的校董。大家或许看过关于他的一篇文章《有大爱才有一流的大学》。
杨福家院士到了哈佛大学的商学院,有件事儿他特别感动。就是当时他走访了哈佛大学商学院的一位教授,这位教授被学生称为半个父亲。他很好奇为什么学生这么称呼呢?他走访了一位教授,这位教授从抽屉里拿出来一个纸板,贴着他带的学生的照片。杨福家院士随便点了几名学生,这位教授不仅把学生的学业方向、学业兴趣说得很清楚,而且把每名学生的性格特点、家庭情况、交往情况都讲得非常清楚。杨福家院士很感慨。我们的很多大学怎么做的呢?很多老师可能上完课就走了,学生大多不认识。有些中学的一些任课老师,有时候也不能把学生的名字全部叫出来。但是在哈佛大学,一位大学教授能做到如此,这很值得我们思考。
一位大学教授尚且如此,那么作为中学教师,能不能把所教的每一个孩子的特点、家庭情况、性格兴趣讲的很清楚呢?我想这个是值得我们思考。
我们追求教育家精神,那怎么成为一个成功的实践者、研究者、引领者、示范者、点燃者,这需要我们解读。因为时间关系有些内容我可能只是点点题,希望大家以后能够给予它丰富的内涵。
在这里我想给大家分享几个字,下面我就几个字、几句话、几本书,给大家做个交流。
第一个字是“情”。
我们对教育要有感情,我觉得要有真感情,要真有感情。这里就是说我们要真正地热爱教育,有职业认同感,有归属感,有幸福感,挚爱深情。我想,这第一个就是说朴素的感情。
情怀这个词我觉得可能这几年这个词用得比较多。我们常常说要有情怀,但是我希望大家理解得能够更深。何谓有教育情怀?教育情怀应该是珍爱教育、珍爱学生,愿意为教育献身,有信仰、有理想、有追求、有目标。可以说从事教育的我们觉得自己的人生有意义、有价值,不因社会现象和教育的负面东西,甚至别人的误解受到影响,甚至动摇自己对教育的热爱投入,动摇自己对教育的信心。我想那样的话,就不能算有教育情怀。
我们爱学生,不是像有些老师只关注学习好的学生、前几名的学生。我们真正爱孩子,应该爱每一个性格不同、兴趣不同、特长不一样的学生。尤其我觉得,真正的好老师,应该给学习比较好的孩子、比较独立自主的孩子自由,给他选择的机会。我们尤其要爱学困生、家庭困难学生、留守儿童、心理有问题的孩子,甚至包括大家觉得这个孩子比较拙笨,性格木讷的这些孩子应该是我们关注的重点。我想这样的情感才是深厚而包容、持久而至诚的,所以这才能算有教育情怀。
当然我想除了“感情”和“情怀”,其实还有“情绪”,这可能是一个底线的目标。好老师的情绪一定是稳定的,不因孩子的达成度,成绩的波动,甚至顽皮顽劣而出现坏情绪,也不因为家庭的琐事,甚至自己遇到一些不顺心的事,而把负面的情绪带给学生,甚至情绪失控,这绝对不是好老师。
一个情绪稳定、心态积极的好老师,才可能带来教出情绪稳定积极心态的乐观的学生。
大家知道情绪是会互相感染的,爱也是会传递的。大家不要小看你带给学生的这个场域。大家知道人和人之间交流都是有一个场域的。大家不要不要忽视教师对学生的这种耳濡目染。其实,我们很多时候说行胜于言,就是学生不是看你说什么,而是看你怎么做。因此很多时候学生忽略了你的说教,而更在意你的行为。
还记得我给大家推荐过一篇文章《坚持教育的1厘米之变》。这也是光明杂志社推荐的一篇文章。我也拜托教师工作处的同志给大家印了这一篇文章,我想给大家在这里再做个分享。
有时候和同行闲聊,很多老师就感叹学生管理越来越不好做,制度越来越严,但是孩子们管多了之后,发现孩子失去了童年应该有的天真烂漫。回到教室里看到的学生呆滞的面孔,甚至说孩子从小学积极发言到初中有限发言,到高中课堂上就没有人发言。我们把孩子管得越来越呆板,越来越没有生机了。
这篇文章讲的"教师的1厘米主权",就是说我们感慨这个社会有些时候出现了世风不好,感叹学生越来越难教,但是其实每位老师都可以坚持自己的1厘米的主权。就是说,眼下一些学校的管理总是强调整齐划一,强调标准化和精细化,甚至让被子要摆成豆腐块,鞋子要摆成一条线,地面和门窗要一尘不染,把学生变成一个驯服者。
这篇文章的作者认为,有的学校管理者的眼里似乎只有安全卫生纪律和成绩,只有上级的命令和表彰,而看不到学生的健康成长、幸福与未来,看不到学生内心的真实感受,当然有的老师也听不到学生的真实的想法和真实的声音。
对学校来说,最根本的就是师生的幸福感。如果连老师和学生都感受不到幸福的学校,这个学校是好学校吗?面对现在出现的一些违反教育规律、教育常识的行为,他在做一个思考。他想到了朱永通先生在《教育的细节》里引用过一个故事。
这个故事也许对大家有启发,说在柏林墙倒塌前的两年,东德的有一个叫亨利奇的卫兵,他射杀过一名企图越墙逃往西德的青年克里斯。1992年2月在统一后的柏林法庭上,亨利奇受到了审判。被告律师辩称亨利奇只有执行命令的义务,而没有选择的权利,说他无罪,罪不在他。但是大家听听法官是怎么说的。法官说作为警察不执行上级命令是有罪的,然而打不准是无罪的,因为他在射杀一个人。作为一个心智健全的人,此时此刻你只要把枪口抬高1厘米,这就是你应自动承担的良心和义务。这个故事,我想应该和教育联系起来,要做一个常常省察自身的好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