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更多写作资料+微信:dawenge2014 【会员享300g最新资料/每天稳定更新】
人民政协报/2024 年/11 月/1 日/第 003 版调查研究
科技赋能 与古为新
——全国政协“ 推动文物科技创新” 专题视察综述
本报记者 吕巍
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和生动
例证。
随着新一轮技术革命加速演进,科技创新在文物保护利用和文明传承发展中的革命性作用越发凸显——古 DNA 分析重构了人群起源迁徙历史,打开了一扇通往未知世界的大门;深海技术装备的突破,使我国水下考古由水深 50 米水域下探至 2000 米深海;下一代互联网技术极大拓展了博物馆的时空边界,基于“ 五觉” 的数字孪生博物馆正逐步成为现实。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强调“ 要持续加大投入,运用先进技术加强文物保护和研究”“ 要运用科学技术提供的新手段新工具,提高考古工作发现和分析能力,提高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能力”,为推进文物保护利用与现代科技融合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中共十八大以来,我国文物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取得一系列重要进展——《 “ 十四五” 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 《关于加强文物科技创新的意见》等系列政策文件出台;中国-希腊文物保护技术“ 一带一路” 联合实验室、中国-中亚人类与环境“ 一带一路” 联合实验室、中国-葡萄牙文化遗产保护科学“ 一带一路” 联合实验室等平台相继建成;分批设立 40 家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在全国建立 125 个工作站;土遗址、丝织品、壁画等文物保护关键技术实现突破,部分领域进入国际先进行列。
从考古发掘到文物保护,从价值阐释到展示传播,文物和科技的结合越来越紧密,科技对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引领日益明显。但同时,与新时代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新任务、新要求相比,文物科技在视野格局、创新能力、资源配置、体制机制等方面还面临诸多挑战。
如何优化文物科技创新布局、建强文物科技创新平台?如何壮大文物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完善文物科技创新激励机制?8 月 25 日至 29 日,全国政协副主席、九三学社中央常务副主席邵鸿率全国政协委员视察团,围绕“ 推动文物科技创新” 赴陕西开展视察,为建设文化强国、推动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协商建言、凝心聚力。
破解体制机制制约
激发文物科技创新主体活力
8 月 26 日上午,当视察团到达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修复实验室时,工作人员正聚精会神地
对“ 躺” 在案台上的文物进行“ 抢救”。
摆在工作人员面前的,是几块残破不堪、表面泛绿的铜片。 “ 这是什么啊?完全看不出它原来是个什么物件。”“ 确实,破损得有点严重。” 几位政协委员围在旁边,小声探讨。
在已通过超清显微镜、扫描电镜、X 光机、光谱仪、3D 扫描仪等现代化尖端设备一步步还原文物框架的基础上,工作人员开始有条不紊地对文物进行除锈、整形、拼接、补配、粘接,几番操作过后,一个鸟类青铜器的雏形渐渐呈现,大家一边感叹青铜器造型的活灵活现,一边对工作人员的修复技术交口称赞。
“ 这样的人才要好好留住哦,别让高校或者科研单位‘ 挖走’ 了。” 国家文物局科技教育司
司长罗静笑言。
看似开玩笑的一句话,却戳中了文博单位的痛点。
第 1 页 共 4 页
更多写作资料+微信:dawenge2014 【会员享300g最新资料/每天稳定更新】
视察团在视察中了解到,尽管在多年的工作实践中,科技与考古结合逐渐走向深入,但在思想观念和管理方式上,考古和文物保护仍然被当作人文社会科学对待,科技资源配置严重不足,体制机制上存在诸多制约。
比如,作为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各级文物保护机构、博物馆等文博单位在科研岗位设置、科研资金使用、科研人员国际交流等方面存在诸多限制。由于绩效工资总量限制,科研人员奖励激励不足,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才队伍稳定和创新活力。即便是陕西考古研究院这样一所国内一流考古研究机构,由于晋升空间和福利待遇有限,相较于高校,在人才引育上也缺乏竞争力,存在着高水平人才流失的现象。
再比如,目前,国家文物局科技教育司设置科技处、标准与信息化处、教育处等 3 个处室,仅有 12 个编制,应对繁重的日常工作常常捉襟见肘。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