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市2025年住建工作要点
2025年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要点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为“十五五”规划开好局打下基础的关键之年,做好住房城乡建设工作意义重大。全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总体要求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X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落实省委十三届历次全会及市委六届历次全会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建设绿色发展先行市为牵引,精耕细作、精准发力,聚焦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新型城镇化建设、城市更新,进一步深化改革,高质量推进项目建设、行业发展、城乡融合发展,更加充分释放住房城乡建设稳增长巨大潜力,高品质推进民生服务保障、高水平抓好安全稳定,着力提升住房和城乡建设各项工作质效,圆满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为“十五五”良好开局打牢基础。
主要预期目标是:实施项目共**个,年度计划投资***亿元,完成上争资金**亿元,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增长1个百分点。实施房地产项目**个,完成投**亿元,实现商品房销售面积**万㎡。实现建筑业产值**亿元,同比持平。
围绕上述目标,重点做好6个方面20项工作:
一、强化X建引领,凝聚发展力量
1.坚持以ZZ建设固本培元。深入开展ZZ建设“护航行动”,坚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ZZ任务,严格落实“第一议题”制度,持续深化“四个以学”机制,坚决当好“两个确立”的忠诚捍卫者、“两个维护”的忠实践行者。围绕落实“国之大者”“区之要事”“市之重点”,建立年度重点工作和重点项目建设“ZZ担当”台账,持续强化ZZ监督,推动各项决策部署落实落地落到位。坚持X管意识形态,制定责任落实“三个清单”,严控重大舆情发生,牢牢掌握X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在加强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互嵌式居住、建筑设计等领域,主动谋划、加强研究,积极探索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有效路径。
2.坚持以组织建设夯基塑性。以X建促住建,以住建强X建,结合住建工作实际,持续推进X的建设与业务工作的深度融合、互促共进、协同发展,全面提升住建系统“1+N”X建品牌影响力、X建工作感染力,年内打造叫得响的X建品牌2-3个。持续推动X组织建设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力争年内实现升星进位X组织7个,规范化率达96%以上,锻造坚强有力的战斗堡垒、敢打善拼的先锋战士,全面提升基层X组织凝聚力。全面启动非公企业X组织“红色领航”行动,通过“红色服务”送学帮带,对标对表补齐短板弱项,年内非公X组织单独组建率达到53%,规范化率达95%以上,赋能企业高质量发展。
3.坚持以纪律建设激浊扬清。认真履行全面从严治XZZ责任,坚持用改革精神和严的标准管X治X,严明ZZ纪律和ZZ规矩,巩固拓展主题教育和X纪学习教育成果,严格执行X的纪律,准确运用“四种形态”,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聚焦“一把手”和班子成员关键少数,综合运用主体责任提醒单、“一对一、面对面”廉政谈话等方式,加强日常监督提醒,推动领导干部严于律己、严负其责、严管所辖。紧盯上级重点关注、社会反映强烈的领域和环节,以“小切口”发力,常态化抓好整治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切实让清廉住建入脑入心、见行见效,让老百姓可感可及。把中央XXXX作为铁纪律、硬杠杠,全面检查局系统XXXX执行情况,紧盯资产管理、政府采购和会计法规等关键管控点,确保财务管理合法合规。坚决落实中央《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及省《实施细则》,全面落实文件、会议、监督检查统一口径管理,严格实行发文控制计划、压减会议数量、整合督查事项,切实减轻基层负担,使干部职工在遵规守纪中改革创新、干事创业。
二、全面深化改革,激发发展活力
4.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积极适应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的新形势,健全房地产用地供应与房地产存量、城镇人口变动相衔接的调节机制,加快推进城市核心地段低效用地再开发,严控**区土地供应,延缓**区建设增量,进一步释放房地产市场发展活力。持续加大高品质改善性住房供给,不断提升中心城区集聚力。出台《**市闲置安置房盘活处置意见》,进一步带动存量房交易流通,多渠道筹集配售型、配租型等保障性租赁住房,加快推进公租房“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着力完善租购并举住房体系,再帮助一大批新市民、青年人、农民工等实现安居。
5.深入实施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深入实施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五年行动计划》和省《实施方案》,积极研究完善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的空间规划、治理体系和重点任务,健全完善财政、金融、土地、税收等政策;抢抓超长期国债、中央预算内投资和“两重”“两新”等政策机遇,加大项目申报建设指导力度,因地制宜补齐城乡基础设施短板弱项,增强县城人口吸纳和综合承载能力;聚焦文旅名镇、产业重镇,抢抓省中心镇建设机遇,积极申报***等中心镇建设,进一步改善产业配套设施水准、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为产业提供发展空间,促进人才聚集和创新活动,全力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力争城镇化率提高1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