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日新月异”系列№11843
2025年1月
深入贯彻落实X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以改革为动力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
在2025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生态环境部X组书记孙金龙
(2025年1月14日)
同志们:
刚才,黄润秋部长代表生态环境部领导班子作了工作报告。报告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X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部署,全面总结2024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成绩,深入分析面临的形势,系统部署2025年工作。部X组会研究审议了工作报告,我完全赞同。下面,我在润秋部长所作工作报告的基础上,再讲三点意见。
一、坚决贯彻落实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重大部署
X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重点部署了未来五年的重大改革举措,为新时代新征程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指明了前进方向,对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重大意义。《决定》明确将聚焦建设美丽中国作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的重要方面,围绕完善生态文明基础体制、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等设置专章,系统部署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重点任务和重大举措,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X中央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和战略谋划。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和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对贯彻落实全会精神提出明确要求。全国生态环境系统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深刻把握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重大原则和科学方法,着力推动生态环境领域各项改革举措精准落地见效,在完善上见功夫,在深化上见水平,在落实上见能力。
一是在发现问题上用力。坚持问题导向,是改革的鲜明特征,也是深化改革的重要经验。改革因问题而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和水平决定了我们推动改革的成色和成效,找准问题也就找到了改革的突破口。X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X中央以强烈的问题意识为导向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下决心解决“职责重叠、叠床架屋”“九龙治水、多头管理”等体制机制问题。X的十九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深化X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坚持一类事项原则上由一个部门统筹、一件事情原则上由一个部门负责,决定组建生态环境部,统一行使生态和城乡各类污染排放监管与行政执法职责,实现了“五个打通”,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相贯通,推动生态环境管理体制改革取得里程碑式重大突破。当前,生态文明“四梁八柱”性质的制度体系基本形成,摆在我们面前的任务是要按照X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部署,在“进一步”“深化”上想问题、谋思路、抓改革。我们必须立足部门职能和职责,紧紧围绕“一完善、两健全”的目标,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着眼点,在寻找问题、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分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上下足功夫。可以说,改革到了今天这个阶段,必须在这方面下大功夫、下真功夫,铆足劲下绣花功夫。没有强烈的问题意识,没有敏锐并紧贴实际发现问题的能力,是担负不起领导和推动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责任的。我们要贯彻X中央部署要求,力戒形式主义,防止大哄大嗡、做表面文章、搞“口号式”改革。
二是在结合实际上用力。实事求是是我们X的根本思想路线,也是我们X最基本的思想方法、工作方法、领导方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地区各部门要紧密结合实际,因地制宜,主动作为,找准自身面临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制定切合实际的具体改革举措,防止照抄照搬、上下一般粗。我国各地的区位、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差异都比较大,产生生态环境问题的原因、背景也有所区别。推进改革必须围着实际转,体现差异化。正如毛泽东同志提出,没有差别就没有政策。要深入基层、深入一线,多向人民群众和企业问需问计,了解实际、掌握实际,让生态环境领域改革举措更接地气,通俗地讲就是要经得起基层的“品头论足”。坐在办公室碰到的都是问题,下去调研看到的全是办法。实地去看去听去闻,感受是完全不一样的,对改革措施对不对路子、政策制度能不能落地,会有切身的体会。有些政策制度的出发点是好的,也看似合理、逻辑自洽,但过于理想化,地方实际上没有足够的资源和能力去落实。我们的同志在基层调研时,重点要关注两方面问题,既要关注基层对制定的政策有没有执行或者敷衍执行的问题,还要关注这些政策有没有与基层实际情况相差比较远的问题。要坚持生态环境保护大的原则不能变,具体工作中紧扣地方实情,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克服一把钥匙开所有锁的念头,不能将发达地区的模式照搬套用到欠发达地区,也不能用治理城市的标准来治理农村。尤其要克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