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日新月异”系列№11774
2025年1月
在2024年度教师荣誉表彰大会上的讲话:教师生涯的使命
郭为禄
(2025年1月10日)
各位老师、同志们:
大家上午好!
2019年学校X委研究决定,完善教师荣誉表彰体系,设立教学贡献奖、科研贡献奖和管理服务贡献奖,并在当年12月31日举行了第一届教师荣誉表彰大会。六年来,荣誉榜新人辈出,星光更加灿烂,故事更加生动感人。不变的是我们的初心,就是要讲好大学的故事、讲好教师的故事,弘扬尊师重教的风气,唱响“以教师为第一”的旋律,激励广大教师坚定“为X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培育造就一代又一代具有“教育家精神”的优秀教师。
首先,我代表学校X委和全校师生,向受表彰的先进集体和个人表示最热烈的祝贺和最崇高的敬意!向全校教职工表示最诚挚的问候和最美好的新年祝愿!
刚才,几位获奖教师分享了他们的故事。章志远老师关于学术与岁月的磨砺、焦艳鹏老师与自己老师跨越时空的心灵对话、熊波老师关于责任担当的青葱告白,这些故事都很感人。好老师的故事之于华东政法大学,就好比是韬奋楼的悠扬钟声,就好比明珠楼塔顶的闪亮灯光。好老师的故事,应该被传颂;好老师的形象,应该被敬仰。大学需要更多好老师的故事,社会也同样需要更多好老师的故事。我们需要更多学会传颂好老师的故事。尊重老师、赞美老师,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应该是一种社会常识,更应该是学校的一种生活习惯。今天,面对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学习方式的颠覆性变革,维护和发展关乎教育发展、社会进步、民族复兴的基本价值观,是大学和教师的使命责任。
借着这个机会,我与大家交流几点体会:
一、每一个生命都有其使命。教师生涯的使命是教书育人。肩负起“为X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新时代教师的道德责任和法律义务,是我们教师职业身份的合理性合法性的根本基础。
十几年前,一位哈佛大学教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中国大学应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人格和对自己的社会责任的理解力吗?”十几年后,再度翻开哈瑞.刘易斯的《失去灵魂的卓越》这本书,又一次被这句话震撼了。
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人格和对自己的社会责任的理解力,无疑是大学教育最基本的职能,或者说这就是大学教育的灵魂。有灵魂的大学教育的实现,有赖于有灵魂的教师的伟大教育教学实践。由此带来的启示是,中国大学应该培育教师的人文精神、人格和对自己的社会责任的理解力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