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2021年四川公务员行测考试真题及答案
第一部分言语理解与表达
1.“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是传统师徒制的写照。历史上,师徒制保障了传统工艺技艺的________,可谓手工业时代的一种职业教育模式。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大机器生产使职业院校代替师徒制,成为培养产业工人的主阵地。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生生不息
B.蒸蒸日上
C.薪火相传
D.一脉相承
正确答案:C
成语辨析题。文段中说“传统师徒制保障了传统工艺技艺的......”可见是对第一空所填词语的解释说明。四个选项中,只有填入“薪火相传”,即“比喻师生授受不绝,或种族、血统、文化精神的传承,绵延不尽”最能表达出作者这一意图。而A项“生生不息”指变化和新生事物的发生,没有终止。与题意不符,应排除。B项“蒸蒸日上”比喻事情蓬勃发展,日日都有进步。与题意不符,应排除。D项“一脉相承”指同一血统、派别世代相承,流传下来。与题意不符,应排除。故本题答案为C项。
2.山川地理的阻隔是把“双刃剑”,在某种程度上,它可以________免受外部干扰的环境,使不同人群在漫长历史时期得以自由地各自向前发展,保护文化的多样性;但是封闭的环境同时也很可能________文化的活力,使其停滞不前,甚至消亡湮灭。
依次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构成扼杀
B.孕育释放
C.提供消磨
D.营造禁锢
正确答案:C
实词辨析题。从第二空入手,文段说“但是封闭的环境同时也可能......文化的活力”从感情色彩来看,第二空应选一个贬义词,B项的“释放”为中性词。与题意不符,应排除。A项、D项的第二空为“扼杀”与“禁锢”与“文化活力”搭配不当。A项、D项与题意不符,应排除。最后带入C项“提供与环境,“消磨与文化活力”相搭配。C项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为C项。
3.教育与互联网的结合催生了大规模网络公开课程这一在线教育形式,使得获取教育资源更加________,每门课程可以同时________的学生数量几乎没有限制,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的低成本、广覆盖。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便利接纳
B.丰富选择
C.快捷汇集
D.多元囊括
正确答案:A
实词辨析题。文段说“教育与互联网结合催生了大规模网络公开课程这一在线教育形式,使得获取教育资源更加......”第一空所填词语意思为“方便、快捷”。因此B项“丰富”,D项“多元”不符题意,应排除。第二空,文段的意思为每门课程可以同时接收吸纳的学生数量,因此A项第二空“接纳”指接收吸纳,符合题意,A项当选。C项第二空“汇集”指连在一起,聚集。C项与题意不符,应排除。故本题答案为A项。
4.《白鹿原》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发表的。那是个还有人对“文学”两个字充满_______,结结实实写长东西的时代;是还有许多青年,在信息闭塞的情况下,找好书读,伏案写,投稿给文学杂志,_______着被认可的时代。
依次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眷恋盼望
B.热情等待
C.依恋渴望
D.热忱期盼
正确答案:D
实词辨析题。文段首句介绍《白鹿原》发表的时间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接着从《白鹿原》引述出这个时代的面貌。第一空需表述出人们对文学的态度,通过后文“结结实实写东西的年代”、“找好书读,伏案写”这些语句可知当时的人们对于文学是充满热情的。四个选项中,B项“热情”D项“热忱”都能表述出人们对文学的热情,保留。A项“眷恋”、C项“依恋”含义侧重在留恋、不舍,不符合文意,排除。第二空,前文介绍了这是一个人们对文学充满热情的时代,根据上下文关系,后文青年对于自己作品是否被认可应该是充满憧憬的,是一种期待的态度。剩下两个选项中,B项“等待”、D项“期盼”都具有不行动而等到事物到来的含义,但D项“期盼”更能体现出作者对于那个时代的认可,是一个积极感情色彩的词语,更符合语境。故本题答案为D项。
5.中国的建筑风格从来都是________的,并不一味拒绝“洋建筑”,关键在于如何在借鉴的过程中,呈现出建筑的文化主体意识。而人们之所以________当下的一些西式建筑热,就在于其舍本逐末、生搬硬套,缺少了对历史的敬畏和对文化的理解。
依次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海纳百川否定
B.千姿百态反感
C.兼容并蓄质疑
D.独树一帜排斥
正确答案:C
综合辨析题。文段首句需概括出中国建筑的特点。第一空根据前后文之间的解释对应关系,后文提到“并不意味拒绝‘洋建筑’,关键在于如何借鉴的过程中,呈现出建筑的主体文化意识”,可知中国建筑对于外国建筑风格是能够接受的,第一空需表述出中国建筑善于接纳不同建筑风格并能让之为己所用的特点。四个选项中,B项“千姿百态”形容姿态多种多样,各不相同,D项“独树一帜”比喻与众不同自成一家,均不符合文意,排除。A项“海纳百川”比喻包容的东西非常广泛,而且数量很大,C项“兼容并蓄”指把不同内容、不同性质的东西收下来,保存起来。都能表述出“接纳、包容”的含义,保留。第二空,所填词语需表述出人们西式建筑最近火热这种现象的态度。A项“否定”与前文能够接纳的文意相悖,排除。故本题答案为C项。
6.“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是商朝的开国君主成汤刻在澡盆上的警词,其本义是指洗澡除去肌肤上的污垢,引申为精神上的弃旧图新。也就是说,如果能每天除旧更新,就要________。“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从动态角度来强调不断革新。可见,中国传统文化是比较强调创新的,要求人们以一种革新的姿态,适应并推动社会发展,而不能________,阻挡历史前进的步伐。
依次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锲而不舍夜郎自大
B.循序渐进坐井观天
C.迎难而上抱残守缺
D.持之以恒因循守旧
正确答案:D
成语辨析题。文段首句介绍了商朝的警词,意为弃旧图新。通过“也就是说”可知前后文为行文上的解释对应关系,需填词与前文“苟日新,日日新……弃旧图新”能够解释说明。前文“苟日、日日、又日”强调是行为动作上的持续性,需填词也需要表述出“持续”的含义。四个选项中,A项“锲而不舍”比喻有恒心,有毅力。D项“持之以恒”指长久地坚持下去,符合文意,保留。B项“循序渐进”指按一定的顺序、步骤逐渐进步,C项“迎难而上”指迎着困难去克服它。均不符合文意,排除。第二空,通过横线部分前“而不能”可知需填词语与前文“强调创新、革新姿态”形成一种反义关系。创新的反义词就是守旧,可直接锁定D项“因循守旧”,B项“夜郎自大”指人无知而又狂妄自大,含义不符,排除。故本题答案为D项。
7.人工智能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对就业会不可避免地造成冲击,许多岗位和职业将逐步消失。不过,大家不必过于_______。事实证明,每次技术革命都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新技术的发展还会_______出更多的新工作岗位。但面对未来人工智能时代的新挑战,政府、企业和个人还是应该_______,积极拥抱变革。
依次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紧张产生居安思危
B.焦虑创造未雨绸缪
C.担忧提供有备无患
D.着急设立常备不懈
正确答案:B
成语辨析题。文段首句介绍了人工智能技术造成的消极影响。紧接着通过“不过”进行转折,表达了作者的态度。第一空,横线部分前面“过于”可知此处需填词词义较重。四个选项中,A项“紧张”指精神戒备、C项“担忧”指担心,放在这里词义较轻,不符合文意,排除;B项“焦虑”指焦急忧虑;D项“着急”形容焦躁不安,十分心急,符合文意,保留。第三空,横线词语前文“但”进行转折,需填词需表述出人们对于人工智能的态度。B项“未雨绸缪”比喻事先做好准备工作。D项“常备不懈”意思是时刻准备着,毫不忪懈。根据前后文关系,文段前文已经提到不必过于在意人工智能带来的挑战,即无需时时刻刻去准备,可由此排除D项。故本题答案为B项。
8.在日常环境中,人们往往有着________的身份标签,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周围人对自身的评价,所以,自然而然便保持着一种无形的________。但是,当这些社区中的“好居民”,工作中的“好职工”进入一个新的环境,其自身的身份特征________,“反正也不认识我”人们如是想着,于是一些不文明现象随之产生。
依次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特有自省消失
B.鲜明压力模糊
C.明确自律弱化
D.固有束缚偏移
正确答案:C
实词辨析题。第一空考察前后文之间的因果关系,根据前文“一言一行都会影响人对自身的评价”可知社区环境对人的约束作用。需填词语作为“保持”的宾语,这里表达的是人在受到社区环境约束后表现出的状态,根据后文“这些社区中的‘好居民’、工作中的‘好职工’”可知人们表现出来的状态是积极的,对应A项“自省”C项“自律”,可籍此排除B、D项。第三空,描述了人们进入新环境以后原有身份特征的状况,A项“消失”指完全没有,放在此处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项。故本题答案为C项。
9.在哲学家看来,语言是存在的家园,语言代表物质的存在,代表人的存在。荷尔德林既是诗人,也是哲学家,他的名句“词语破碎处,无物可存在”通过海德格尔的阐释更加得到了升华,扩大了其影响力。在海德格尔看来,“语言乃是人的所有物”“唯有语言处,才有世界”“语言足以担保——也就是说,语言保证了人——作为历史性的人而存在的可能性”,语言“是那种拥有人之存在的最高可能性的本有事件”。所以,语言是人之存在的明证。难怪那么多哲学家都对语言研究感兴趣,甚至还有专门的语言哲学分支。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语言即是存在
B.哲学思想的传承
C.语言深刻影响哲学
D.哲学家对语言的看法
正确答案:C
意图推断题。文段先是提出哲学家对语言的研究,即语言代表物质和人的存在,接着通过“荷尔德林……语言是人之存在的明证”举例论述。最后通过“难怪”引导结论——哲学家都对语言研究感兴趣,甚至还有专门的语言哲学分支。其中递进词“甚至”强调语言对哲学影响很深,对应C项。A项,“语言即存在”没有说到语言对哲学的影响,排除;B项,“哲学思想的传承”文段未提及,无中生有,排除;D项,“哲学家对语言的看法”非重点,文段重在强调语言对哲学影响很深。故本题答案为C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