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有守有为的明代宗室藏书
朱元璋推翻元朝统治之后,大力恢复中华传统文化,为我国古代藏书事业进入黄金时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第有明一代,君臣崇尚文雅,列圣之著述,内府咸有开板……故其篇帙繁富,远过前人”。而藩王宗室的藏书又堪称其中翘楚,不仅历时绵长而且分布广泛。
有明一代,封爵宗室须接受朝廷赏赐的大量图书典籍,“亲王之国,必以词曲一千七百本赐之”。所以,明代的宗室几乎都会在王府建立规模不等的藏书库阁,“有藩府邸必有藏书楼”。这些历时绵久、规模宏大、门类齐全的宗室藏书,对所在区域的文教风尚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众所周知,明清统治者对民间藏书禁忌颇多,《大明律》规定:“凡私家收藏玄象器物、天文图谶、应禁之书及历代帝王图像、金玉符玺等物者,杖一百。”而所谓“应禁之书”无疑是一张漫天文网,不管民间收藏的诗歌酬唱、戏曲清谈,还是经史注解、天文历算,都可能纳入其中。
而宗室藩府游离于统治和被统治阶级之间,享受着较大的ZZ和经济特权。在通常情况下,只要他们恪守对君主绝对的忠诚,明中央政府就会给予他们优厚的待遇和足够的自由。所以,宗室敢于收藏一些宫廷不屑且民间又不敢接触的书籍资料,从而为中国传统文化保留了大量弥足珍贵的善本精刻。比如,私藏天文历法之书一直被视为意图谋逆的大罪,但郑府朱载堉不仅收藏天文历书,而且还直接参与编著历书。他于万历九年(1581年)完成了自己第一部历法理论专著《律历融通》之后,又在总结前人历史经验的基础上,编撰了两部新的历法——《黄钟历》和《圣寿万年历》。这对于民间藏书家而言是难以想象的。
此外,宗室藏书还搜罗了不少民间风靡一时,但被朝廷认定为“无根妄言”“不经之谈”的各类小说、杂剧。比如,早年的宁王朱权曾将府藏北曲曲牌350余种,并附录相应元明杂剧作家小传、作品评价及戏曲术语等内容汇编为《太和正音谱》2卷,又名《北雅》留世。它是现存最早的北曲曲谱,也是研究元明戏曲难得的原始资料,价值之大毋庸赘言。在府藏曲目的支持下,朱权还自创杂剧12种。周府宪王朱有燉在戏曲收藏和著述方面同样厥功甚伟。《诚斋乐府》收录其所作杂剧30余种,质量甚佳、流传颇广,晚明文坛领袖钱谦益赞之